课时分层训练(六) 6 我 看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月光似水,辉映在平静的水面上。独坐船头赏月,沉醉在水波映月的唯美之中。月色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犹如洒下点点碎银。岸边的竹林,竹影摇 ① ,让人倍感温馨飘 ② 。难怪中国人自古钟情这轮明月,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水的月华中。
(1)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似水(shì) 沉醉(chén)
B.似水(sì) 沉醉(chén)
C.似水(shì) 沉醉(chèn)
D.似水(sì) 沉醉(chèn)
(2)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①烨 ②逸
B.①曳 ②意
C.①曳 ②逸
D.①烨 ②意
(3)文段中画线词语“钟情”的“钟”,与下面四个词语中的“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声如洪钟 B.情有独钟
C.老态龙钟 D.黄钟大吕
解析:“钟情”的“钟”与B项“情有独钟”的“钟”都是“(情感等)集中”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响器,中空,用铜或铁制成”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C)
A.穆旦没有带诗稿来,开始想推辞,不过大家的热情很高,他就一句一句地背诵起来。
B.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
C.走近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2024年2月2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发射升空。
解析:语义重复,“停下脚步”和“驻足”应删去其中一个。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
B.穆旦的作品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
C.“新月派”的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穆旦等人。
D.“九叶诗派”是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等人。
解析:穆旦是“九叶诗派”诗人。
4.下列对《我看》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1、2节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风吹草低、鸟飞霞红的美丽春景图。
B.前面两节连用四个“我看”,不断重复,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C.第3节中,诗人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抒发悲伤之情,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D.第5节中,诗人的生命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憧憬自由、愿与自然同呼吸的浪漫主义情怀。
解析:诗歌第3节写诗人面对美景,不由得回忆起往事,却感觉这些多愁善感在伟大的自然面前都不值一提,侧重抒发对大自然孕育生命、滋养生命的感叹,并不是“抒发悲伤之情”。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树槐花飘香来
王 溱
①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
②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
③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大院邻居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
④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得多放,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
⑤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有改动)
材料二
书院四季·春花
叶 辛
①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
②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注】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
③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④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
⑤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蟹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蟹的孩子们叫成一团。
⑥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
⑦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啊!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有改动)
【注】书院:地名。
5.材料一第②段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槐树花开的景象,请结合原文对此描写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槐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是从嗅觉角度描写槐花。调动多种感官,让人全方位感受到了槐花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从材料一第②段中“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可以看出,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槐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是从嗅觉角度描写槐花;从多种感官来写,让人全方位地感受到了槐花的美。
6.材料二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铺排出海鸥、跳跳鱼、蛏子和螃蟹在海滩晒太阳的热闹气氛,“透着喜气”“欢呼雀跃”等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们迎接春天的喜悦、欢快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句中分别写了“海鸥”“跳跳鱼”“蛏子”“螃蟹”的不同行为,构成排比,语气强烈,表现了动物们在海滩晒太阳的热闹气氛;“透着喜气”“欢呼雀跃”等词本是用来形容人的,现在用来形容这些动物,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动物们的喜悦、欢快之情。
7.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都通过写花,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或对生活的热爱)。不同点:材料一主要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故乡(童年)的怀念;材料二主要展现时代的生机,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8.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邻居们享受欢愉时光的情形。
B.材料一以“槐花”为线索,依次展现了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条理清晰,结构合理。
C.材料二以沪剧唱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开头,引出下文对春花的描写,富含文化韵味。
D.材料二通篇不见“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法新颖别致,有独到的审美情趣。
解析: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中“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第④段中“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和第⑤段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可以看出,文章依次展现的是“赏槐花、吃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而不是“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
(二)诗歌鉴赏。
9.(2023·潜江中考)学校举办“清明诗会”,你班打算诵读这首词。
蝶恋花·清明
晏 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①。谁把钿筝②移玉柱③ 穿帘海燕④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①黄金缕:比喻新长嫩叶的柳条。②钿(diàn)筝:用螺钿装饰的古筝。③移玉柱:弹奏筝。④海燕:燕子。
(1)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诵效果,有同学提议为本词选择一幅图片,作为舞台背景素材。右图是否合适? 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不合适。画面中展现的是一位女性面对着一棵树发呆的情景,而词中展现的是杨柳依依、柳絮飘飞、莺鸟啼叫的场景。
(2)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下阕中的画线句子?请简述理由。(可从重音、节奏、语气、停连等方面任选一点来谈)
答案:(示例)可在“浓睡觉来”“惊残好梦”后停顿,并将“来”“梦”两字的声音拉长,以体现词人被莺鸟的叫声吵醒,从睡梦中醒来,还未完全清醒,想着做的是什么梦的场景。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