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0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图模型表现了古代某一地区农业文明的形成原因。与这一过程相符的谚语是( )
A.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B.印度河是印度的母亲
C.神奇的“新月沃地” D.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2.2024年7月起“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展览汇集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同时,展厅里“中国元素”如影随形,两大文明在对比中会发现很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此次展览( )
A.诠释亚洲是人类文明之源 B.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C.主张学习各国的文化成果 D.说明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埃及
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下列最适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百家讲坛《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 B.历史遗迹吉萨金字塔群
C.出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历史著作《古代埃及史》
4.2025年1月,北京国家图书馆展出了一批古埃及莎草纸文献,内容涉及土地测量、医学诊断和法律审判。学者指出,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还展现了他们对数学、医学和法学的系统性认知。由此可知,古埃及文明( )
A.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B.长期保持独立未受外族入侵
C.科技水平始终领先于其他文明 D.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5.小历同学在学习中搜集到“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使用楔形文字”“颁布《汉谟拉比法典》”等关键词。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罗马文明
6.亚述学者根据新发现的泥板文书研究发现,《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浮雕中,太阳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的并非传统认为的“权杖”,而是测量用的木条与线圈(象征建筑与土地丈量)。这一新解读最有助于说明( )
A.历史文献比实物证据更可靠 B.研究结论随史料拓展而更新
C.法典核心是神权政治合法化 D.古巴比伦已建立民主制度
7.《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田耕种但不出产谷,则以未尽力耕耘论处,除了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翻耙平,交还田主。这一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 )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法律体系非常健全 D.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8.《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内容较为完备 B.宣扬君权神授理念
C.阶级划分明确 D.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9.下面是小李在活动中展出的古代亚非地区的代表性文明成果图。人类早期文明具有什么特点?答案应是( )
A.一致性 B.开放性 C.多样性 D.交融性
10.据相关考古资料,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工艺包括制陶、染色、青铜加工和饰珠制作。饰珠的原材料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这表明当时( )
A.当地物产十分丰富 B.地区间贸易已较为活跃
C.印度受到了外族的侵扰 D.印度已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11.在古印度的司法实践中,若婆罗门与首陀罗发生纠纷,即使婆罗门存在过错,处罚也会轻于首陀罗;而吠舍若伤害了刹帝利,会被处以比伤害同等级成员更重的刑罚。这一现象说明种姓制度( )
A.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B.导致司法体系完全崩溃
C.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D.有利于调解不同阶层矛盾
12.准确识图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之一。下面的示意图描绘的是( )
A.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路线 B.古代印度佛教的外传路线
C.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D.印度种姓制度的传播路线
13.读图学史,观察下列一组图片,据此判断该组图片研究的主题应是( )

古代的亚非文明 B.古代的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4.希腊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的冲积平原,缺乏自然 灌溉条件。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各自为政的城邦。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希腊自然条件差,不适合人类生存 B.地理环境影响希腊文明类型发展
C.环海地势适合希腊进行海外贸易 D.希腊交通不便,促使其发展科技
15.据不完全统计,古希腊的城邦总数达到300多个。但这些城邦都是土地和人口都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这反映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法律完备 C.自给自足 D.小国寡民
16.公元前5世纪,雅典使斯巴达和其他所有的希腊城邦黯然失色,这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黄金时代。这里的“黄金时代”是指( )
A.成为希腊地区最大的城邦 B.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迈出了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D.地中海成为雅典的内湖
17.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主要体现在( )
A.政府机构分权施政 B.公职人员抽签产生
C.按照财产分配权力 D.全体居民直接参政
18.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东西方在这一时期频繁互动和深度融合”。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刻有希腊式长袍的印度佛像 B.应用于航海的罗盘
C.位于日本奈良城的唐招提寺 D.传入中国的马铃薯
19.公元前451—前450年颁布,以文字的形式将法律公布于众,大大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跋扈,使平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了同贵族平等的权益,为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材料描述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罗马民法大全》
20.公元前27年1月16日,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他自称为“元首”,即国家第一人,第一公民,他的名字列在元老院名册的第一位。“他”( )
A.巩固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B.创立了儒略历
C.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D.反对君主专制
21.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的道路修建到哪里,罗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传播到哪里,拉丁语也随着罗马的扩张而广泛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这说明帝国的扩张( )
A.主要依靠修建道路的方式 B.有利于推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D.促使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
22.观察雅典帕特农神庙遗址图与罗马大竞技场遗址外景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两座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举办体育赛事
B.希腊建筑吸收罗马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C.帕特农神庙采用廊柱环绕,罗马大竞技场拱门结构突出
D.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没有产生影响
23.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不仅拥有人的外形,更具备人类的情感、欲望乃至缺点。这些故事实质上折射了人类自身的生活体验。此现象最能说明古希腊( )
A.城邦民主制度臻于完善 B.盛行否定神灵存在的观念
C.文化传统蕴含人文思想 D.社会普遍缺乏宗教神权意识
24.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思想高尚……尽力遵循理性而生活”。从中可得出二者的共同点是( )
A.融合了东西方的文明 B.忽视对现实的关注
C.关注对人本身的研究 D.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5.公元前46年,独裁官凯撒发现,必须在闰月中加入90天,才能使月份和季节匹配。在埃及学者索西尼斯的帮助下,罗马人制定了儒略历。儒略历可以用来解读( )
A.公历的起源 B.庄园的出现 C.城市的自治 D.大学的兴起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少年时师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16岁时代父统治马其顿。公元前334年起率军东侵,到公元前324年西撤为止,亚历山大在13年内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亚历山大东侵时,许多城市被劫掠一空。但是,他在所征服的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它们起初只不过是军事要塞,后来逐渐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材料二 他使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他曾率领罗马军队灭亡了埃及……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罗马帝国同北欧国家、印度、中国都有往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入罗马帝国。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首创了哪一政治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后版图的特点。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
(3)材料三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什么弊端?反映出其具有什么样的本质?
材料四 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地中海地区、西欧的艺术、文学以及道德思想……地中海世界里的平凡交往,使人们逐渐熟悉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大量涌入罗马的移民会继续遵守自己所继承的传统,并把这种传统融入到罗马帝国的文化熔炉中,成为影响欧洲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今人们使用的公历源自凯撒编制的哪一历法?
27.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一个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材料一:
(1)图一所示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这幅雕塑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2)图二所示建筑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这一建筑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3)太阳历是古人根据对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一种方便的历法,这一历法是哪一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儒略历是谁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的新的历法?
(4)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绘画、建筑、雕塑的艺术之源,依据所学,请你列举一部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B B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B D B B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C C A
26.(1)影响:给受侵略的地方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2)人物:屋大维;政治形式:元首制;特点: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了它的内湖。
(3)弊端:注重形式,不灵活;本质:维护贵族利益;
(4)特点:融合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加以创造;影响欧洲的发展。历法:儒略历。
27.(1)《掷铁饼者》。
(2)帕特农神庙。
(3)古埃及;凯撒。
(4)《荷马史诗》。
1.A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河流泛滥后洪水退去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沃的土壤,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淤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A项正确;“印度河是印度的母亲”虽体现印度河对印度文明的重要性,但模型核心强调河流泛滥孕育农业文明的过程,因此该选项表述与尼罗河的典型性不符,排除B项;“神奇的‘新月沃地’”是对西亚两河流域地理区域的描述,并非说明河流与农业文明形成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反映黄河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但是模型更契合尼罗河定期泛滥孕育农业的典型案例,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展览通过对比古埃及与中国文明的差异,强调不同文明的独特性,这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特色的展示与尊重,B项正确;古埃及属于非洲文明,且题干未涉及“亚洲是文明之源”,排除A项;主张学习各国的文化成果偏离题干重点,展览侧重对比而非“学习”,排除C项;说明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埃及,史实错误,西方文明并非源于古埃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直接反映历史事件或时代的原始材料。历史遗迹吉萨金字塔群”是古埃及人直接建造的实物遗存,属于直接证据,是一手史料,B项正确;百家讲坛《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是后人对古埃及文明的讲解和研究,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物,与古埃及无关,排除C项;历史著作《古代埃及史》是后人撰写的关于古埃及历史的著作,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题干指出文献涉及土地测量、医学和法律,说明古埃及在行政管理、科技及法律领域有系统性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符合文献内容,土地测量和法律审判直接体现社会管理能力,A项正确;古埃及曾被波斯、罗马等外族征服,排除B项;“始终领先”过于绝对,题干未比较其他文明,排除C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地分别为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即指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是该地区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的著名法典,故他学习的内容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使用象形文字,排除A项;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古罗马文明以拉丁文和罗马法为特征,属于海洋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浮雕中,太阳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的并非传统认为的‘权杖’,而是测量用的木条与线圈(象征建筑与土地丈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解读认为浮雕中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杖”,而亚述学者通过新发现的泥板文书,将其修正为测量用的木条与线圈。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随着新史料的出现,对历史文物的解读发生了更新,B项正确;历史文献与实物证据各有价值,需相互印证,不存在谁更可靠的绝对结论,题干中新发现的泥板文书是对实物浮雕解读的补充,而非否定实物证据的可靠性,排除A项;传统解读中“权杖”可能象征神权授予的统治权,与神权政治合法化相关;但新解读将其修正为测量用的木条与线圈,反而弱化了神权色彩,更侧重法典对社会秩序的治理功能,排除C项;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君主专制国家,汉谟拉比是最高统治者,不存在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自由民租田耕种但不出产谷,则以未尽力耕耘论处,除了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翻耙平,交还田主”分析可知,材料叙述了《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土地原有主人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重视保护私有财产,A项正确;古巴比伦当时是奴隶制社会,排除B项;仅从这一条规定不能全面反映古巴比伦法律体系非常健全,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主要是体现对原有土地主人利益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题干指出法典包含282条法律,涵盖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等多领域,说明其内容广泛且详细,体现“内容较为完备”,A项正确;“宣扬君权神授”虽符合法典序言内容,但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阶级划分”需结合法典具体条文(如同态复仇),题干未直接体现,排除C项;“奠定欧洲民法基础”错误,此为罗马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梵文”可知,题干是亚非不同地区的文明成果,体现了人类早期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文明,文字各不相同,说明人类早期文明不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人类早期文明具有开放性或交融性的特点,排除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饰珠的原材料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可知,当时地区间贸易已较为活跃,B项正确;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工艺材料来源地众多,不能体现当地物产十分丰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族的侵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印度的司法实践中,若婆罗门与首陀罗发生纠纷,即使婆罗门存在过错,处罚也会轻于首陀罗;而吠舍若伤害了刹帝利,会被处以比伤害同等级成员更重的刑罚。”和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在司法审判中享有不同待遇,等级越高处罚越轻,等级越低处罚越重,这明显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C项正确;题干中司法实践因种姓等级不同而处罚有别,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并非“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司法实践受种姓制度影响存在不公,并未说明“司法体系完全崩溃”,“完全崩溃”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种因等级差异导致的司法不公,会激化不同阶层间的矛盾,而非“有利于调解不同阶层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由此可知,该示意图描绘的是古代印度佛教的外传路线,B项正确;图示是从印度传出,不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排除A项;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排除C项;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读图学史……判断该组图片研究的主题”和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佛教是古印度文明的代表,四羊方尊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代表。因此图片涉及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些文明都属于古代亚非文明,因此其研究的主题属于古代亚非文明,A项正确;古代欧洲文明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雅典,与题目图片无关,排除B项;封建时代的欧洲体现在封君封臣制度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封建时代的亚洲与古代日本和阿拉伯有关,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希腊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没有大的冲积平原,缺乏自然 灌溉条件。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等。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各自为政的城邦。”可知,题干明确指出地理环境(如多山、环海、交通不便)是导致希腊形成分散城邦文明的关键因素,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如城邦制度)的塑造作用,B项正确;题干提到希腊“气候适宜,雨水充沛”,说明自然条件并不差,只是不适合大规模粮食种植,但人类可以生存(如通过种植葡萄、橄榄和渔业),因此“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说法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希腊确实发展了海外贸易,但题干强调的重点是地理环境导致城邦分散,而非贸易便利,排除C项;希腊的科技成就(如哲学、数学)更多源于城邦间的竞争和文化交流,并非直接由交通不便促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古希腊的城邦总数达到300多个。但这些城邦都是土地和人口都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可知,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等级森严、法律完备、自给自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据题干“公元前5世纪,雅典使斯巴达和其他所有的希腊城邦黯然失色,这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黄金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雅典的“黄金时代”,B项正确;雅典并不是希腊地区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在领土面积等方面比雅典大,排除A项;迈出法制建设第一步的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排除C项;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并不是雅典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题干指出雅典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的“同等权利”。“公职人员抽签产生”是雅典民主的核心特征之一。抽签制确保了公民无论出身或财富,均有平等担任公职的机会,如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等,直接体现“同等权利”,B项正确;“分权施政”描述的是政府机构分工,与公民平等参与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按财产分配权力”属于梭伦改革内容,与题干中“不分贫富”矛盾,排除C项;“全体居民直接参政”错误,因雅典民主仅限成年男性公民,排除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其中印度佛像带有希腊式长袍,直接体现了希腊艺术与印度佛教的结合,是希腊化时代特征的表现,A项正确;罗盘属于中国宋代发明,时间上晚于亚历山大远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招提寺反映唐朝时期中日交流(与鉴真东渡有关),与亚历山大无关,排除C项;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明代传入中国,远晚于亚历山大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 450 年左右,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以文字形式公布法律,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权益,为罗马法发展奠定基础,完全符合题干描述,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与罗马法无关,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编纂的法典(公元 6 世纪),时间与题干“公元前451— 前450年”不符,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编纂的法典合集(公元 6 世纪),并非公元前5世纪的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奥古斯都”指屋大维。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尊号,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屋大维的统治开启了“罗马和平”(Pax Romana),推动帝国经济、文化繁荣,C项正确;屋大维终结了罗马共和国,而非巩固其统治,排除A项;儒略历由凯撒(尤利乌斯·凯撒)创立,屋大维仅调整了历法(如八月改名为“奥古斯都”),排除B项;屋大维虽名义上保留共和制,但实际实行君主专制性质的元首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据题干“罗马的道路修建到哪里,罗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传播到哪里,拉丁语也随着罗马的扩张而广泛传播”可知,罗马道路的修建带动了文化、生活方式及拉丁语的传播,说明扩张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C项正确;修路是扩张的手段而不是扩张的方式,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实行的是帝制而非民主政治,排除B项;地中海成为内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典型的神庙式建筑,表现为廊柱环绕的特征;而罗马大竞技场主要采用拱券结构,并在建筑形式上更加宏伟多样。因此,从图示可看出二者在建筑风格上各具代表性,古希腊以柱式为主,古罗马则以拱券结构著名,C项正确;帕特农神庙在古希腊时期具有重要的宗教、政治、文化和艺术作用,最初的主要功能不包括举办体育赛事,排除A项;古希腊建筑并未吸收罗马建筑的特点,反而是古罗马建筑吸收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排除B项;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没有产生影响这一说法错误,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巨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据题干“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不仅拥有人的外形,更具备人类的情感、欲望乃至缺点”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指出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即将神祗赋予人的形态、性格与情感,其故事内核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经验与观察。这反映了古希腊文化传统中,对人的本性、价值及其现实处境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早期人文思想的萌芽,C项正确;民主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雅典等城邦的政治实践中,而非神话内容,排除A项;神人同形同性是对神灵形象的塑造方式,并非否定神灵的存在,排除B项;古希腊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存在大量的神庙、祭司和祭祀活动,宗教神权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非“普遍缺乏”,排除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引导人们关注自身内在;亚里士多德主张人要思想高尚、遵循理性生活,也是在探讨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对人本身的研究,C项正确;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均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本土文化,并未融合东方文明 ,排除A项;“认识你自己”强调对自我的认知与反思,“思想高尚……遵循理性而生活”强调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二者并非忽视对现实的关注,排除B项;题干中二人的观点主要聚焦于人的自我认知、思想和生活准则等方面,没有体现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在闰月中加入90天,才能使月份和季节匹配。在埃及学者索西尼斯的帮助下,罗马人制定了儒略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A项正确;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治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当时,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6.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侵时,许多城市被劫掠一空”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给受侵略的地方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根据材料“他在所征服的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它们起初只不过是军事要塞,后来逐渐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力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2)人物、政治形式:根据材料“他使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所以,材料二中的“他”是屋大维。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
特点:根据材料“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3)弊端:根据材料“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可知,《十二铜表法》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会败诉,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注重形式,不灵活的弊端;
本质:根据材料“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即体现了维护贵族利益的本质。
(4)特点:根据材料“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使人们逐渐熟悉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并把这种传统融入到罗马帝国的文化熔炉中,成为影响欧洲发展的重要因素”等信息可得出古希腊罗马文化都融合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加以创造,并且对欧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是如今人们使用的公历的来源所在。
27.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一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2)名称:根据材料一图二所示建筑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此建筑是帕特农神庙。
(3)国家:根据材料二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历是古人根据对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一种方便的历法,是古埃及文明成就。
人物:根据材料二图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略历是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的新的历法。
(4)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