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生活中的水溶液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22: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溶解度的定量描述,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的密切关系,建立“物质溶解性是物质固有属性,受溶质与溶剂性质共同影响”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能运用溶质和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规律,解释生活中物质溶解能力差异的现象,强化“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物质性质差异”的科学思维;能结合溶解度数据判断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发展定量分析能力。 探索实践: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种类对溶解性有直接影响”的结论;通过测量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度,掌握控制变量法和定量实验的操作要点。 态度责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溶解性实验,尊重实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验证猜想,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度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2节《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学生在上一课时已初步认识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了解了溶解现象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并积累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有限度”这一前概念,这为本课深入学习溶解性和溶解度奠定了知识基础。他们对生活中“糖水能无限加糖吗”“热水比冷水溶得更多吗”等现象充满好奇,具备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性因素的内在驱动力。 在认知层面,学生虽能感知溶解能力的差异,但对“溶解性”与“溶解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模糊,容易将定性描述与定量表示混淆;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困难,常误认为“有固体就是饱和”“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控制变量意识,但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溶质、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时,仍需在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与记录等方面加强指导。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借助具体实验和数据图表,逐步建立“物质溶解性受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溶解度是定量衡量标准”的科学观念,发展定量分析和科学推理能力。同时,结合校服去污、硝酸钾结晶等生活与科技实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应用价值的认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汽油。如果我们将食用油分别倒入这两杯液体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为什么食用油能在汽油中溶解,却不能溶于水?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再看一个例子:妈妈用洗洁精洗碗时,油污很快被清除,而直接用清水却很难去除油渍。这背后是否也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 利用食用油在水/汽油中溶解现象的对比实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溶解性与溶质溶剂关系”的探究起点。
新知讲授 蔗糖溶解的实验 1.取一只烧杯,盛入20mL的水,取1药匙蔗糖放入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蔗糖全部溶解在水。 2.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一部分蔗糖不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从实验可知,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蔗糖是有限度的。更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溶解能力,在温度、溶剂一定时,溶解能力越强,能溶解的量就越多。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1.提出问题: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猜想假设:(1)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和溶质的种类有关;(2)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和溶剂的种类有关;(3)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和温度有关。 3.设计方案:根据不同的猜想,设计不同的验证方案。 请参考上述方案,设计出另外两个猜想的验证方案。 4.实施方案:请根据验证方案,开展小组活动。 5.得到结论: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内因 溶质性质: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高锰酸钾 几乎不溶于汽油,而碘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 溶剂性质: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碘几乎不溶 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 (2)外因 温度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例题: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控制合理的是(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 ⑥是否搅拌 ①② B.①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答案】B 【解析】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需要控制温 度相同、溶剂质量相同、溶剂种类相同,根据溶解的最大质量,可 以比较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的大小,溶解性与是否搅拌、溶质 颗粒大小无关;通过比较溶质在溶液中溶解的最大质量比较溶解 性的大小,溶质的质量不需要相同,故①④⑤需要控制。 二、物质的溶解度 我们知道,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室温下(20℃左右),在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加入1.5g食盐,充分搅拌至食盐全部溶解后,用电子天平称取5份食盐(每份0.1g),逐份加入并充分溶解,直到溶液中刚好出现极少量无法溶解的固体。 实验发现,5mL水在溶解了1.5g食盐后还能继续溶解食盐,而当溶解了1.8g左右的食盐后,再加入食盐就不能再继续溶解了。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 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观察法: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且溶质的质量不再减少 (2)实验法: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溶质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多数固体 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如下: 说明: 4.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 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 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 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科学上把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solubility)。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该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是不同的,没有特别说明时,一般指在水中的溶解度。 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溶解度为1~10g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溶解度为0.01~1g的物质称为微溶物质,溶解度为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 注 意 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称为 “不溶”物质。 5.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解性只是定性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表4.2-5列出的是蔗糖和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由上表可知,蔗糖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而食盐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例如气体、氢氧化钙固体等。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相互转化吗 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方法有改变溶质 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或温度的高低。 2.当水中氧气不足时,鱼儿会把头露出水面呼吸,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而寒冷的冬季极少出现这样的现象,你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吗 能。因为夏天的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材深挖 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概况 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实验测得的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上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 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示例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例题:氯化钾与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大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 C. 升高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 D. 在50℃时,两物质各5 g 分别加入10 g 水中,充分溶解,均有固体剩余 【答案】 通过蔗糖溶解实验数据记录与现象分析,直观展示溶解限度,引导学生归纳“溶质、溶剂种类影响溶解性”的科学规律。 基于猜想验证方案设计,系统阐释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对溶解性的定性影响,强化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维训练。 定义溶解度概念并关联饱和溶液,阐明“100g溶剂中溶解质量”的定量表达方式,建立溶解性从定性到定量的思维进阶。 对比解释溶解度作为溶解性量化尺度的科学内涵,突破“难溶即不溶”等常见误区,深化物质性质认知层次。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示与点线意义解析,培养学生数据解读能力与规律归纳思维。
课 堂 练 习 【典例1】 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知识选用一种溶剂来进行洗涤(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可利用溶解原理,将油漆溶解掉,又不能损坏化纤面料,B中溶剂能溶解油漆,不能溶解化纤,符合要求。故选:B。 【典例2】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是(  ) A.一定等于9克 B.一定大于9克 C.可能小于9克 D.可能是9克,也可能大于9克 【答案】D 【解答】一杯30℃的硝酸钾溶液100g,第一次恒温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蒸发前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若为饱和溶液,则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的质量为9g。若为不饱和溶液,蒸发20g水析出9g硝酸钾,则其饱和溶液析出9g硝酸钾,蒸发掉水的质量应小于20g,即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大于9克。故第二次继续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的硝酸钾是可能是9克,也可能大于9克。故选:D。 【典例3】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水溶液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③和④溶液中,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C.从①→②,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都在减小 D.从①→②→③→④,随着水不断蒸发,甲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D 【解答】A、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1gA,则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再蒸发10g水时,共析出2.5g晶体,即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了1.5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1.5g晶体,则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溶液也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③和④均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①~②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在减小,溶质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①→②→③→④,随着水不断蒸发,由于是恒温蒸发,温度不变,甲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典例4】在室温下,100克的水中加入50克的蔗糖,充分搅拌溶解后,仍有部分蔗糖未溶解,则溶液的总质量为(  ) A.等于150克 B.等于50克 C.小于50克 D.大于100克,小于150克 【答案】D 【解答】在室温下,100克的水中加入50克的蔗糖,充分搅拌溶解后,仍有部分蔗糖未溶解,说明溶质的质量小于50g,溶剂的质量为100g,则溶液的总质量大于100克,小于150克。 故选:D。 【典例5】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20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
课 堂 小 结 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影响因素:包括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和外因(温度)。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须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且质量相等,且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情况下进行。 物质的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包含定温、定量、定状态、定单位四要素。 受温度的影响: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难溶(溶解度<0.01g)、微溶(溶解度为0.01 1g)、可溶(溶解度为1 10g)、易溶(溶解度>10g)。
板 书 设 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