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海洋的探索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3.1 海洋的探索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22: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1 海洋的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4.3.1 海洋的探索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现实意义。理解反渗透法和蒸馏法的核心原理,掌握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及技术特点,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开发方式. 科学思维:能利用反渗透法的原理解释海水淡化模拟实验中净水与废水的差异。通过蒸馏法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结合全球海水淡化案例,思考技术选择需综合考虑成本、能耗、环保等多维度因素,培养系统性思维。 探索实践:通过实验探究海水淡化技术的操作要点 态度责任:在实验操作中严格遵守药品取用的安全规范,尊重实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溶液配制任务,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节约资源、安全操作的责任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海水的淡化 海洋的探索和开发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海洋的探索》(第1课时),重点探讨海水淡化的方法及其原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水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溶解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这为理解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持。他们对“如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海洋中有何丰富资源”等问题充满好奇,适合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激发探究兴趣。然而,在认知层面,学生虽然了解一些常见的分离方法,但对于反渗透法、蒸馏法等较为复杂的海水淡化技术理解有限,容易混淆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景。此外,对于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国家依赖海水淡化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社会现实缺乏深刻认识。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在设计和执行模拟海水淡化的实验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提升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并学会从多维度评估技术方案的优劣。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以及案例讨论,帮助其建立系统化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评估能力。同时,结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及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实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规划中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领域的兴趣,进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中国拥有长达 3 . 26 万千米的海岸线,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海水如何淡化?海盐如 何提取?如何让海洋成为新的牧场? 通过"中国拥有3.26万千米海岸线"等现实数据,引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与思考,建立学习与国家发展的联系。
新知讲授 一、海水的淡化 世界上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洋120km以内的区域,尽管海洋中有丰富的水,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 1.海水淡化的相关概念 海水淡化的定义: 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脱盐取得淡水的过程。 海水淡化的意义: (1)截至2021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过1亿吨/日,惠及100多个国家。 (2)在一些中东国家,海水淡化水是国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3)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与增量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海水淡化的方法: 目前,全球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主要包括反渗透法、蒸馏法、冷冻法等几十种方法。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全球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2.反渗透法 反渗透膜的定义: 反渗透膜是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是反渗透技术的核心构件。 反渗透膜的作用: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中的各种无机离子和大分子溶质,而水则能从半透膜渗出,从而取得比较纯净的水。 反渗透膜的意义:反渗透法具有净化水水质好、耗能低、无污染、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海水淡化工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配制3.5%的食盐水100mL(模拟海水),倒入A水槽。 2.用试管取2mL模拟海水,滴入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3.连接反渗透滤芯(内含反渗透膜)、微型增压水泵和水管,组装成如图4.3-1所示的海水淡化装置。 4.启动水泵抽取A水槽中的模拟海水,把经过滤芯后的净水导入B水槽,废水导入C水槽。 5.几分钟后,用滴管从B水槽吸取1~2mL净水加入试管,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3.蒸馏法 把水加热到沸腾,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4.纯净物 蒸馏水中杂质非常少,可以将其看成是单一由水组成的。 定义:这种仅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作纯净物。 举例:氧气、氢气、蒸馏水、氯化钠、铜。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比较 例题: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河水 B.蒸馏水 C. 矿泉水 D.天然水 二、海洋的探索和开发 海洋是世界上食品、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地。图4.3-6所示的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 1.海洋中的资源 (1)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①海洋矿物资源:石油、煤、铁、铝钒土、锰、铜、石英岩等。 ②海水化学资源:氯、钠、镁、硫、碘、铀、金、镍等。 ③海洋生物(水产)资源: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 ④海洋动力资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 2.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 人类通过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海上油井、海底采矿、海浪发电、海 水淡化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海洋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保护 人类在开发海洋的同时要尽到保护海洋的义务,避免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减少对海洋的污染,共同维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4.我国海洋探索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科考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深海探测技术 迅速发展,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直至今日,海洋仍然有着许多未解之谜。辽阔而深邃的海洋环境神秘莫测,尤其是深海黑暗、寒冷、缺氧、高压的极端环境更是让人望而却步。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探索海洋的呢 为了获取更多的海洋信息,科学家发明了很多探索海洋的新技术。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科考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深海探测技术迅速发展,如图4.3-8所示,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可燃冰 可燃冰,又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外形类似冰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其微观上为笼型结构,如图4.3-9所示。可燃冰储量丰富、分布广阔,且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极小,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能源。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或陆域冻土中。 据探测,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中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2020年,蓝鲸二号海上钻井平台在南海海域试采点火成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可燃冰开采世界纪录。 从"世界上70%以上人口居住在离海洋120km以内区域"的现实问题切入,引出海水淡化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海水淡化的基本认知,理解其现实价值与战略意义。 介绍反渗透法、蒸馏法、冷冻法等海水淡化技术,强调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的关联,培养科技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通过反渗透膜的定义、作用和意义的讲解,结合模拟实验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反渗透法的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将抽象原理与具体操作相结合。 解释蒸馏法的原理,通过"蒸馏水中杂质非常少"的说明,引导学生理解纯净物的概念,建立"蒸馏法→纯净水→纯净物"的逻辑链条,深化对物质纯度的认识。 通过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对比表格,清晰呈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分类思维,纠正"海水是纯净物"等常见误解,培养严谨的科学观念。 通过"海洋是世界上食品、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地"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建立海洋与人类发展的紧密联系。 系统分类海洋资源(矿物、化学、生物、动力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海洋资源的全面认知框架,培养分类思维和系统性思考能力。 通过列举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海上油井等方式,说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实际利用途径,强化海洋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联,激发资源合理利用意识。 强调"在开发海洋的同时要尽到保护海洋的义务",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保护责任感。
课 堂 练 习 【典例1】 如图是荒岛求生时利用海水获取饮用淡水的装置,这种淡化海水的方法最接近于(  ) A.过滤 B.结晶 C.沉淀 D.蒸馏 【答案】D 【解答】A、过滤是用于分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方法,不能去除海水中的盐分等可溶性杂质,故错误。 B、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通常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不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不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得到淡水,故错误。 C、沉淀是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沉降下来的方法,无法去除海水中的可溶性盐分,故错误。 D、在图中装置里,海水在太阳照射下受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遇冷液化形成淡水,这与蒸馏过程中物质先汽化后液化的原理相符,故正确。 故选:D。 【典例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淡化海水的方式无法缓解淡水紧缺问题 B.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可循环使用 C.农业上通过喷灌、滴灌等方式节约用水 D.可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C 【解答】A、淡化海水能够得到淡水,该方式能够缓解淡水紧缺问题,故A选项错误; B、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酸碱物质等,如果直接排入河道,会污染水体,不仅不能循环使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故B选项错误; C、农业上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精准供水,减少水的浪费,是节约用水的有效措施,故C选项正确; D、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不能大量开采地下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典例3】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纯净的矿泉水不含任何溶质 B.蒸馏法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纯净的水不导电,但生活中所用的水一般是能导电的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答案】A 【解答】A、矿泉水中常含有一些可溶性的矿物质,故错误; B、蒸馏法得到的水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正确; C、纯净的水不导电,属于绝缘体,但生活中所用的水由于含有一些矿物质,一般是能导电的,故正确;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已经出现严重危机,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故正确。 故选:A。 【典例4】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B.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空气和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答案】C 【解答】A、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A错误;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 C、空气属于混合物,二者属于包含关系,故C正确;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正确,故D错误。故选:C。
课 堂 小 结 一、海水淡化 定义:将海水脱盐以取得淡水的过程。 方法:有反渗透法、蒸馏法、冷冻法等。 二、海洋资源与开发 海洋中的资源: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资源,包括海洋矿物资源(如石油、煤、铁、铝矾土、锰、铜、石英砂等)、海水化学资源(如氯、钠、镁、硫、碘、铀、金、镍等)、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如鱼类、虾类、贝类、藻类、潮汐能、波浪能)、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涵盖渔业捕捞(获取海洋生物资源)、水产养殖(人工培育水产品)、海上油气开采(开采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海底采矿(提取矿物资源,如锰结核)、海浪发电(利用波浪能转化为电能)、海水淡化(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等方面。 我国海洋探索的历程:在深海探测技术上有发展,如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底观测网络与无人潜航器、海底资源勘探(可燃冰试采)等;开展海洋科考调查、海洋生态保护研究;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支撑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灾害。
板 书 设 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