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2022 年新课程标准对应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区域地表形态变化的特征,理解海陆变迁的空间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运用地质证据、板块运动等知识,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的成因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地图探究等活动,提升观察、推理和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的动态过程(张裂、碰撞)及其对地形的影响(如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实际地理现象(如红海扩张、地中海缩小)。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师生活动
展示云南石林景观图,提问:“2.5 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如今为何成为石林?” 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大约在2.5亿年前,云南石林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形成了深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抬升,岩层露出水面。
在持续抬升和侵蚀过程中,石林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众峰峥嵘、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
播放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科考视频,引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引出 “海陆变迁” 主题。
(二)新课讲授
1. 地表形态变化(15 分钟)
教师讲解
结合课件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夏威夷火山喷发、南海填海造陆),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三种原因:
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强调 “长期缓慢变化”(如石林形成)与 “短期剧烈变化”(如火山、地震)的区别。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东非大裂谷扩张” 等现象的成因,派代表汇报。
完成课件例题 1-2,巩固知识点(如香港填海造陆属于人类活动,非地壳运动)。
1. 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
A、香港填海造陆 B、红海的形成 C、大西洋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答案 A
2. 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 )
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 D、全球变暖
答案 D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即时练习,培养综合思维,突破 “地表形态变化原因” 的重点。
2. 大陆漂移假说(12 分钟)
教师引导
讲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故事,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吻合图,提问:“如何证明非洲与南美洲曾连在一起?”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移动的?
学生实践
动手活动:用描图纸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观察古生物(海牛、鸵鸟)分布和地层相似性证据(如“撕碎报纸拼合” 类比)。
阅读课件 “知识窗”,讨论魏格纳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学习的启示。
读一读课本P41页阅读窗,思考:现在什么技术证实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地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大西洋以平均1.5厘米
每年的速度扩展。
魏格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然后积极寻找证据论证,这是积极的科学观。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和故事渗透,理解假说形成的科学方法,突破 “大陆漂移证据” 的难点。
3. 板块构造学说(18 分钟)
多媒体展示
播放六大板块分布动画,标注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欧亚板块等,强调板块内部与交界带的地壳活动性差异。
用动态图演示板块张裂(如东非大裂谷、红海扩张)与碰撞(如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地形影响。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新疆沙漠广布
2.下图表示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时期海陆分布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学说,海陆
分布变化的顺序是 ( )
A.a→b→c B.a→c→b C.c→a→b D.c→b→a
小组探究
任务:结合世界地形图与板块分布图,分析下列现象成因:
①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为何持续升高?
② 日本为何多地震?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教具(如海绵块挤压、拉伸)模拟板块运动,强化理解。
1. 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
A. 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C. 火山和地震 D. 全球气候的变化
答案B
2. 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
答案: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2)北美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答案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教具演示和问题探究,将抽象的板块运动可视化,突破 “板块运动与地形关系” 的难点。
4. 火山与地震(10 分钟)
地图分析
1815年4-7月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是人类记载的最猛烈的火山活动。这次火山喷发出了约1400亿吨岩浆,爆发的声响传到了2500千米以外。当烟雾消散后,人们发现坦博拉火山的山顶被削去大部分,海拔从4100米降低到2851米。
展示全球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环太平洋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带的关系。
结合汶川地震、日本福岛地震案例,说明地震的危害及次生灾害(海啸、核泄漏)。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
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从而引起地震。
地震释放能量巨大,破坏性极强,还会引起海啸、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
实践活动
情境模拟:“地震发生时,在家里如何自救?” 学生从课件选项中选择正确做法(如躲进厕所、保护头部等),教师点评并补充防灾知识。
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
A. 躲进厕所里(楼房)
B. 钻到床下或桌子下面
C. 立即跑下楼
D. 从窗户跳下去
E. 远离窗户或玻璃家具
F. 躲在墙角并保护头部
G. 顺手带点食物和水
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时,你应该
A. 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B. 保存体力,维持生命,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
C. 高声呼救,直到有人发现为止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和情境模拟,培养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四、教学反思与拓展
反思要点
学生是否能准确区分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板块运动模拟实验是否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中关于海底火山的描写,或观看纪录片《地球的力量》,深化对地质作用的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