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一、2022 年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通过对世界海陆分布图的分析,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理解不同区域的海陆特征。
2. 综合思维:运用多种地理要素,综合分析海陆分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人地协调观:认识海陆分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4.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地理实践活动,提高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
1. 运用世界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四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 能在世界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分布位置。
3. 能记住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地图和统计资料,培养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 通过绘制大洲轮廓图,增强动手实践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 认识人类对地球海陆分布的探索历程,体会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3. 树立全球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核心素养渗透
1. 在区域认知中,培养从空间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2. 在综合思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海陆分布的影响。
3. 通过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让学生理解海陆分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地图阅读和绘图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比例和特点。
2.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
1. 各大洲的轮廓特征及空间分布。
2.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规律。
四、师生活动
(一)课堂导入(5 分钟)
大约在2.5亿年前,云南石林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形成了深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抬升,岩层露出水面。
在持续抬升和侵蚀过程中,石林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众峰峥嵘、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发现-云南路南石林
教师活动
1. 展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时的名言:“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2. 提问:“为什么加加林会这样说呢?地球表面到底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3. 播放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颜色,感受地球的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
1. 聆听名言,思考加加林这样说的原因。
2. 观察地球照片,描述所看到的地球表面的颜色分布。
3. 发表自己对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初步看法。
(二)新课讲授
海洋与陆地的比例(10 分钟)
教师活动
1. 展示 “半球海陆面积占比饼状图”,包括北半球、南半球、西半球、东半球的海陆比例数据。
2. 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数据,总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比例。
3. 强调:地球表面 71% 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 29%,即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4. 提问:“在不同的半球中,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1. 观察饼状图,读取数据,计算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2. 小组讨论不同半球的海陆分布特点。
3. 回答问题: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西半球。
七大洲的认识(15 分钟)
教师活动
1. 展示 “世界地形图”,指出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称大洲。
岛屿:是四面环水的一块陆地。
半岛:半岛是指伸入海洋或湖泊,一面同大陆相连,其余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
群岛:一般指集合的岛屿群体,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
2. 展示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的图片和资料。
3.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七大洲的位置,观察各大洲的轮廓特征。
4. 教授记忆七大洲面积排序的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5. 组织 “说说我是谁” 的活动,展示各大洲的轮廓图,让学生判断大洲名称。
学生活动
1. 阅读教材,填写 “大陆、岛屿、大洲、半岛” 的概念和举例表格。
2. 观察地图,识别七大洲的位置和轮廓。
3. 记忆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口诀。
4. 参与 “说说我是谁” 的活动,巩固对大洲轮廓的认识。
七大洲的分界线(10 分钟)
教师活动
1. 展示 “七大洲分布图”,指出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 分别讲解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说明。
3.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并讨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
1. 观察地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各大洲的分界线。
2. 小组合作,在地图上标注各大洲的分界线。
3. 讨论分界线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四大洋的认识(10 分钟)
教师活动
1. 讲解海、洋、海峡的概念,区分海洋的主体部分和边缘部分。
2. 展示 “四大洋分布图”,介绍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3. 强调四大洋的面积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 描述四大洋的特点,如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 S 形;印度洋大部分处于低纬度;北冰洋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纬度最高。
学生活动
1. 阅读教材,理解海、洋、海峡的概念。
2. 观察地图,识别四大洋的位置。
3. 记忆四大洋的面积排序和特征。
(三)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陆分布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各大洲的分界线。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3. 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
1. 跟随教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2. 参与课堂总结,补充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3. 完成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五、基础作业及特色作业设置
基础作业
1. 填写表格:比较七大洲的面积、位置和主要特征。
2. 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画出各大洲的分界线。
3.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特色作业
1. 制作 “七大洲和四大洋” 的立体模型,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陆地和海洋。
2. 绘制 “世界海陆分布” 手抄报,包含海陆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介绍、有趣的地理现
象等内容。
3. 开展 “地理小侦探” 活动,查找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海陆分布的历史故事,并在课
堂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