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一首经典田园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的重要作品。三类校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对古诗鉴赏的敏感度较低,但已具备初步的诗歌诵读和字词理解能力。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鲜明,通过“尘网—田园”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真意”、培养审美情趣的优质载体。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能借助注释大致疏通文意,对“田园”“隐逸”等主题有生活化的模糊认知(如“向往自由”“不喜欢束缚”)。
困难:① 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魏晋社会背景了解不足,难以深入理解“归隐”的深层原因;② 对诗歌中“意象组合”“对比手法”“白描语言”的艺术特色感知较弱;③ 古诗鉴赏术语积累少,表达情感或分析手法时易笼统(如只说“喜欢田园”,说不出具体如何表现)。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羁鸟”“池鱼”“墟里烟”等重点字词含义,能准确翻译全诗。诵读诗歌,把握节奏与语气,读出诗人从“压抑”到“愉悦”的情感变化。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官场—田园”的对比,梳理诗人“归”的原因及过程,理解其精神追求。分析诗歌中意象(如“方宅”“草屋”“狗吠”等)的选择与组合特点,体会“平淡中见真淳”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体会诗人摆脱束缚、回归本真的生命状态。联系生活体验,思考“坚守本心”的现实意义,培养健康的价值取向。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初步感知中国古代文人“归隐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分析与对比手法,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官场的厌弃。
难点: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生命选择,感悟诗歌“平淡自然”背后的深刻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贯穿始终):通过自由读、范读、配乐读,感知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场景(如“被约束的日常”“放松的周末”)类比“官场—田园”,降低理解难度。
问题引导法:以“为什么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为主线,逐层深入文本。
小组合作法:讨论意象特点与情感关联,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播放短视频(内容:城市上班族挤地铁/加班的忙碌画面 → 切换至乡村清晨鸟鸣、菜园劳作、炊烟袅袅的慢镜头),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你更愿意过哪种生活?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入:“一千多年前的东晋,有一位诗人也做了类似的选择——他放弃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官职),回到偏远的农村种地。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读他的《归园田居(其一)》,看看他是如何‘归’的,又为何如此坚定。”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兴趣;通过对比自然引出课题,明确“归”的核心。
(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把握情感基调
自由朗读:学生自读诗歌,圈画不认识的字词(提示:如“羁(jī)鸟”“拙(zhuō)韵”“暧(ài)暧”“墟(xū)里”)。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五言诗一般为“2/3”或“2/1/2”,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语气从“压抑低沉”(前两联)到“舒缓愉悦”(后六联)。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尝试读出情感变化。
整体感知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最强烈的情感是什么?(归心似箭?对田园的喜爱?)”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情感方向,为后续分析铺垫。
(三)精读探究:为什么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25分钟)
任务一:为什么归?——从“尘网”“樊笼”看官场之厌
学生默读前四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提问:“‘适俗韵’是什么意思?诗人说自己‘少无适俗韵’,反映了怎样的性格?”(明确:“适应世俗的气质”,诗人从小就不擅长迎合官场规则,本性向往自然。)
提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诗人用这两个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比喻黑暗污浊的官场;用“误落”(错误陷入)、“三十年”(实际13年,夸张写长久),突出对官场的极度厌恶与悔恨。)
补充背景(简讲):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最高认至彭泽县令,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拒绝上级谄媚),41岁毅然辞官归田。提问:“如果你是他,会为了生计继续做官吗?为什么他这么坚决?”(引导学生理解“坚守本心”的可贵。)
任务二:归向何处?——从意象组合看田园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中间八句(“羁鸟恋旧林……鸡鸣桑树颠”),思考:“诗人笔下的田园有哪些具体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近景,家常);村庄、炊烟(中景,温暖);狗吠、鸡鸣(听觉,生机)。
特点:都是乡村最常见的普通事物(无奇花异草、无豪华建筑),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如实描写)呈现,语言平淡但充满生活气息。
提问:“诗人为什么选这些‘普通’的景物?和你印象中的‘美丽风景’有什么不同?”(引导:不是刻意追求“美”,而是写自己真实生活的小天地——有屋可住、有树相伴、有邻里声响,平凡却安心。)
对比阅读(辅助理解):展示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精致华美),对比陶诗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朴素自然),体会陶渊明“真”的风格。
任务三:归后如何?——从“久在樊笼”的对比看心灵自由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问:“‘自然’仅指大自然吗?还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既指田园的自然环境,也指顺应本性、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
提问:“前文哪些句子和这两句呼应?(如‘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这种前后呼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强化“归”的必然性——回归田园是本性使然,是心灵的解脱。)
情感总结:诗人从“误落尘网”的痛苦,到“守拙归园田”的坚定,再到描绘田园细节的愉悦,最后以“返自然”的释然收束,完整展现了“挣脱束缚—回归本真”的精神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层分析,结合意象、手法、情感,突破重难点;小组合作降低三类校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拓展延伸:如果我是陶渊明
情境任务:假设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听说他辞官回乡后,写信问他:“放着稳定的官不做,回家种地会不会后悔?田园生活真的快乐吗?”请你结合诗歌内容,替陶渊明写一段回复(100字左右)。
示例:
老友:
我从未后悔。官场如“尘网”,每日周旋应酬,违心逢迎,实乃“心为形役”;而田园虽无华服美食,但有“榆柳荫后檐”的清幽,“狗吠深巷中”的生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一寸时光都属于自己。这方天地里,我终于活成了本真的模样——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深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陶渊明的‘归’,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坚守。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内心的自由;真正的幸福,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希望同学们也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田园’。”
(六)作业布置(分层可选)
基础层:背诵全诗;整理“官场—田园”对比的关键诗句(如“尘网”vs“自然”)。
提升层:以“我心中的田园”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随笔(可结合生活体验,如周末回乡、公园散步等)。
拓展层:阅读《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比较两首诗中诗人形象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归因: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性本爱丘山(本性自然)
归向: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平凡田园,真实生活)
归后:久在樊笼→ 复得返自然(心灵自由,本真回归)
特点:对比鲜明· 意象质朴 · 语言平淡而真淳
教学反思
学生对“官场黑暗”“隐逸文化”理解较浅,需通过生活化类比(如“不喜欢被管束的日常”)降低难度;诵读环节需加强个别指导,确保学生能通过语气变化感知情感;意象分析时多举例子(如“狗吠鸡鸣”像邻居家熟悉的声音),帮助学生体会“平淡中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