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朋自远方来( 从 )
(2)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
(4)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 )
(5)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
(6)逝者如斯夫( 往,离去 )
(7)切问而近思( 恳切 )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说”同“悦”,愉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解析:A项,了解/得到;B项,代指学过的知识/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C项,表承接/表并列;D项,都是“温习”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B.《论语》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进而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
C.《论语》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解析:《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6.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①讷②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④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质:质朴。②讷:木讷、口齿笨拙。③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④或:有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冬者岁之余
D.人不知而不愠 性质讷而好学
解析:A项,按时/当时;B项,以……为快乐/快乐;C项,代词,指善者/的;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译文: 读书次数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会显现。
9.【乙】文中董遇读书的故事演化并固定为成语“三余读书”,【甲】文中也有不少成语,如“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 择善而从 ”。
10.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甲】【乙】两文在学习方法上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甲】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出学习知识是愉快的事情,在学习后要时常温习,不断实践,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书读了很多遍后,就自然会明白其中的意思。我们要反复、深入地读书,才能体会书中的奥妙。
【参考译文】
【乙】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木讷但喜欢学习。有人要跟从他学习,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要先(把书)读一百遍。”(董遇)说:“读书次数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会显现。”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无法干活)是平日中的空闲时间。”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③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④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⑤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⑥也。”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注】①或:有人。②信:确实。③悉能志:全都能记住。④说(shuì):劝说。⑤还(xuán):同“旋”,转身。⑥冀闻道:希望听到真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
译文: 孔子说“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大概是(说)学习贵在善于思考。
(3)李生认为怎样做才是“善学者”?请简要概括。
只有做到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才能称得上是“善学者”。
【参考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但没有好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全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大概是(说)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恼怒,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离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好的方面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