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6分)
在语文的大观园里徜徉,我与一位位君子相遇。在鲁迅童年学习生活的三味书屋里,我认识了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在入情入理的课堂上,我感动于老师的絮絮叨叨;在开满金银花的水井房边,我感受到海伦·凯勒被有生命的词焕醒的快乐;在人不堪其忧的陋巷里,我体悟了颜回箪食瓢饮的乐趣……他们的美好品质激荡着我的灵魂。恍然大悟的瞬间,我喜出望外;温故知新的时刻,成就感盈满心田。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我要见贤思齐,涵养君子之风,争做文明新人。
1.下列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徜徉(yànɡ) B.陋巷(lòu)
C.盈满(yínɡ) D.涵养(hán)
解析:“徉”应读“yánɡ”。
2.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博学 B.焕醒
C.不堪其忧 D.恍然大悟
解析:“焕”应为“唤”。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2分)
A.絮絮叨叨 B.箪食瓢饮
C.喜出望外 D.温故知新
解析:“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与语境不符,应用“谆谆教导”。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我爱阅读,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B.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C.每天清晨,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D.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将“纠正”和“指出”调换位置;C项,指代不明,“身体瘦弱”指的是张教授还是张教授的父亲,不明确,可以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掉“能否”,或在“是”后面添加“能否”。
5.默写。(6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描写边塞月夜独特景色的两句诗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4)漫步河边,孔子看着日夜奔流的河水想到消逝的时光和生命,感慨道:“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论语〉十二章》)
6.在《朝花夕拾》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儿童教育问题,有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请你从以下文章中选择一篇或几篇,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4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二十四孝图〉》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借此表达尊重孩子天性,保护并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示例二)《五猖会》写“我”心心念念的五猖会即将开始,父亲却强制“我”背《鉴略》。鲁迅借此表达了家长应当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思想。
(示例三)《〈二十四孝图〉》写到了当时供给孩子的书籍形式粗拙,故事虚伪,违背人性。鲁迅借此表达儿童读物要内容健康、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育思想。
7.复兴学校开展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小刚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则宣传标语,请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下句,要求符合主题。(1分)
上句:创建美丽校园
下句: (示例)营造书香环境
(2)小刚同学准备在“美丽校园”主题班会上演讲,下面是他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请你帮他补充和修改。(3分)
一片纸,我们捡起;一滴水,我们节约;【甲】 (示例)一棵树 , 我们爱惜 ;一片绿色,我们守护。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创建清洁、文明的校园。【乙】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护草坪、惜绿地、拾垃圾、讲文明、修礼仪、守纪律。其实,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建校园优美环境的同时,也正塑造着我们的品德。
①在【甲】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和前后句子结构一致,使之构成排比。(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两个顿号都要改为逗号。
(3)小刚同学看到有一位同学乱扔垃圾,准备劝说,请你替小刚设计劝说词,不少于50字。(3分)
(示例)同学,你好。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垃圾要放到垃圾桶里,不然就会出现遍地是垃圾的现象。这样对环境、对身体都不好。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的中学生,为创建美丽校园作贡献。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 )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爱,爱好 )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2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曲肱而枕之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解析:D项,“之”与“王凝”组合,是人名。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文: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1.语段中的画线句,论述的重点是什么?(2分)
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
(二)(2024·张家口万全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快递里的深情
艾 科
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岔五就会给在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起初,父亲听说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每次收到取件短信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开着电动三轮车,去距家4公里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烦琐”,以至再收到取件短信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
③一个平淡无奇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经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做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他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
④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着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都会心花怒放,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而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件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奔——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件快递。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
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土豆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东西,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用快递寄过去”。
⑦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频繁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纾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会馨香恒远、历久弥坚。
(有改动)
12.梳理文章中父亲面对“取件短信”时的情感变化,每空用四个字概括。(3分)
担心害怕 → 勉强无奈 →不再惧怕→ 喜不自胜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梳理。由文章第①段中“起初,父亲听说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概括为:担心害怕。由文章第②段中“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每次收到取件短信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开着电动三轮车,去距家4公里的集镇上取件”可概括为:勉强无奈。由文章第②段中“以至再收到取件短信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可概括为:喜不自胜。
13.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怒火中烧,将“我”“训斥”一番,“我”为什么还会心花怒放?(6分)
①因为父亲每次“训斥”后都会对“我”关怀备至;②“我”明白父亲“训斥”“我”并不是真的生“我”的气,而是为自己在乡亲们的见证下收到“我”的“孝心包裹”而感到自豪;③因为“我”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就知道父亲的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文章第④段中“父亲的‘训斥’蕴含着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可知,父亲每次“训斥”后都会对“我”关怀备至;由文章第④段中“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可知,“我”明白父亲“训斥”“我”并不是真的生“我”的气,而是为自己在乡亲们的见证下收到“我”的“孝心包裹”而感到自豪;由文章第④段中“而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可知,“我”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就知道父亲的身体依然康健,精气神依旧十足。据此回答即可。
14.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捧”字能不能改成“拎”字,为什么?(3分)
“捧”不能换成“拎”。“拎”是“用手提”的意思,比较随意;而“捧”是“用双手托”的意思,表示对手中的物品比较珍惜、重视。用“捧”字更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感激和爱,而“拎”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加点的字词。文章第⑤段画线句“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中,“捧”是“用双手托”的意思,表示对手中的物品比较珍惜、重视。而“拎”是“用手提”的意思,比较随意。结合第⑤段中“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分析,“我”手中“捧”着的是父亲为“我”亲手做的布鞋,满载着父亲对“我”的浓浓的爱,所以,“我”特别珍惜、重视。用“捧”字更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感激和爱,而“拎”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将“捧”改成“拎”。
1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快递里的深情》有什么妙处。(6分)
①“快递”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快递有关;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题目里的“深情”既有父亲对“我”的浓浓的爱,又有“我”对父亲的思念、感激和深深的爱;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由文章内容可知,“快递”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将事件贯串起来,使全文内容紧凑,结构完整。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快递有关,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文章第⑦段中“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频繁给彼此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可知,父子寄托在快递里的是深情,父子之间邮寄的并非都是对方真正所需之物,而是父亲对“我”的浓浓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思念、感激和深深的爱,题目揭示了文章主旨。“快递里的深情”,“深情”怎么会在“快递里”?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写给儿子
胡晓明
①再过不到一个月,你就要出远门了。懵懂的小孩子如今长大成人,要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②依然忘不了当年的场景,而且越是回不到过去,越是让人留恋。
③还记得我们那次去山西大草原吗?在马仑草原上,你走向远方的时候,特别有一种象征意义。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忽然一匹奔马又一匹奔马,从天边渐渐由小而大,又由近而远;巨大的白云如仙山降临。那一群无人放牧的牛或卧或立,在一个低洼无草的平地集合,安静地等待着雨水的到来,它们知道每天都会有礼物。而我的礼物是听到了心中如达达的马蹄声的幸福叩响:有一个少年,口中衔着一枝蓝色的小花,正在往远方走去,那么胸有成竹,好像可以一直那么走下去。
④那天晚上,我们在草原上看星星。我们仰头久久地凝视无限遥远的星空,感受到宇宙的庄严浩瀚。那夜的星空,有一种纯净的美,也有一种高贵的神秘,正如人类的知识世界、未知世界,等待着你去探索其中无穷无尽的奥秘。
⑤我眼前又浮现了一个画面。冬天的北海道滑雪场,我跟你妈妈都很担心:天黑,山高,林深,雪厚,你才第一次拿起雪橇啊!好久好久你都没有在滑道上出现,但是后来你终于来了,居然像一只轻快的小鸟一样从山上飞下来,我们终于都放下心来。除了庆幸,我们更为你感到骄傲。你是很有潜力的,学东西也厉害,我们的担心可能都是多余的。没有人能确保每件事都成功,在自我尝试中学习是年轻人的成长方式。现在你真的成了一个男人,勇敢,自信!相信你将来一定会走得更好,走得更稳,会从更大的天地得到更多的能量,变得更强大,更自信,同时也更开心地生活在未来的世界上。
⑥还记得你去“乡村教师夏令营”当小老师的情景吗?你从来没有给大人上过课,尤其是面对来自云南的七十多位乡村教师,用英语讲课。你紧张得不行。然而你终于以流畅的表达、饱满的情感、内容丰富的 PPT,从印度讲到西班牙,又从欧洲讲回云南。那回做小志愿者,你付出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农村的故事,初步体会了帮助别人与自我成长的快乐。希望你永远不要丢掉恻隐之心、赤子之心、诚信之心,永远不要做一个冷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⑦过去的终将过去,迎接你的是一个新的未来。该变的,总是会变。不变的,是那些场景所告诉我们的:譬如,坚定地探索未知, (示例)勇敢地尝试新事物 , 无私地关爱他人 ,始终是不会变的。
(有改动)
16.文章中作者依次回忆了三个场景,请简要概括。(4分)
场景一:在大草原上仰望星空。
场景二: 在北海道滑雪场学习滑雪 。
场景三: 在“乡村教师夏令营”当志愿者小老师 。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题干是“依次回忆了三个场景”,所给的场景在第④段,那么另外两个场景可在后面第⑤⑥段中概括得出;句式上尽量模仿所给示例。
17.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描写了马仑草原上各种美丽的景物。
B.营造了空旷悠远、清冷寂寥的氛围。
C.烘托了少年坚定地走向远方的形象。
D.流露出对儿子长大成人的欣慰之情。
解析:结合第③段中“无边的翠绿在眼前铺展开来,坡上草深没足,微风里摇曳着的无数雏菊、独活、桔梗花,自由地醉舞,如梦如幻”等句子可知,这一段营造的是空旷悠远的氛围,但是并不“清冷寂寥”。
18.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的“飞”字的语言表现力。(4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儿子比作小鸟,“飞”字描写了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滑雪的轻快、熟练,表现出儿子学习新事物之快,以及“我”看到儿子滑下来时虽感到意外,但又十分欣慰、自豪。
19.结合全文,在第⑦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4分)
三、写作(50分)
20.请以《幸福就在细微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略。
8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