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综合质量评价(一)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综合质量评价(一)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6分)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春天里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成长;秋天的落叶中有“断肠人”的秋思,秋风中有“歌以咏志”的豪迈;冬天里还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可爱的水藻。同时,我们在美丽的自然中感悟到世间的真情。瘫痪的史铁生,在落叶纷纷中与母亲jué bié ,把“好好儿活”的勇气,植入骨髓;解决散步时的fēn qí中,彰显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古人用他们的诗文雅兴,在大雪纷飞中讲论文义,让人痛彻心扉;泰戈尔和冰心用大自然诗意地表达出对母亲最真挚的热爱与祝福……
1.下列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D ) (2分)
A.粗犷(ɡuǎnɡ) 骨髓(suí)
B.粗犷(kuànɡ) 骨髓(suǐ)
C.粗犷(kuànɡ) 骨髓(suí)
D.粗犷(ɡuǎnɡ) 骨髓(suǐ)
解析:“犷”应读“guǎng”,“髓”应读“suǐ”。
2.下列对语段中两处拼音对应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决别  分歧   B.诀别  分岐
C.决别  分岐  D.诀别  分歧
解析:正确字形为“诀别”“分歧”。
3.语段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美不胜收  B.争先恐后
C.贮蓄  D.痛彻心扉
解析:“痛彻心扉”指的是痛这种伤害,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泰兴长江生态湿地之美在于水。这里的水,一道道,一湾湾,如镶嵌在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晶莹生辉。进入湿地,沐浴阳光,你能够感受到的是朗润,是清凉,是静谧。水中芦苇丛生,白鹭翔集;水边百草丰茂,郁郁青青。这里绿树成荫,湖水澄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真是美不胜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丽泰兴欢迎您的光临!
A.“光临”一词和“见谅”“赏光”“劳驾”都属于敬辞。
B.文段中加点的“镶嵌”“能够”“是”都是动词。
C.文段中“这里的水,一道道,一湾湾,如镶嵌在大地上的颗颗明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文段中的画线句出自《论语》,这本书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解析:“见谅”为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是谦辞。
5.整本书阅读。(3分)
这是一场让孩子们渴盼的盛事,“我”往往伸着脖颈,等候多时,却只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却终于没有机会。
这场充满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迎神赛会 ,这些情境出现在《朝花夕拾》中的《 五猖会 》里,这组散文最初以《 旧事重提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
6.默写。(8分)
(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春》)
(2)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4)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6)《峨眉山月歌》中,直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报告显示,当代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8.45小时,40.2%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32.2%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下;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6.82小时,仅18.9%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达59.4%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1)请概括上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字)(3分)
 当代青少年儿童普遍睡眠不足。 
(2)你认为造成当代中小学生睡眠现状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三点)(3分)
 (示例)不会管理时间,做作业效率低下;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晚睡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业多,学习负担过重等。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从诗的题目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可能是因为时间漫长而无趣,不由得思念起在长安的家园来。
B.诗的一、二两句是写诗人当时的处境:本来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诗人却难以如愿,不禁心生气愤不平之情。
C.诗的三、四两句是实写,诗人将沦陷的都城、断壁残垣的战场作为背景,烘托故园菊花即使绽放,也难逃孤寂而凄凉的命运。
D.诗的核心意象是“故园菊”,其不仅负载着诗人惜花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A项,“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不是“诗人在军营里待了九天”;B项,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流露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C项,“实写”有误,三、四两句是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间绽放,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④信之,少者怀⑤之。”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善行贡献。③施劳:表白功劳。④朋友: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⑤怀:归依,得到关爱。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与朋友共( 共享,共用 )
(2)愿闻子之志( 听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盍各言尔志?
译文: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11.子路、颜渊都是孔子的学生,性格却有明显的不同。子路直率坦诚、慷慨豪爽。颜渊的性格是什么样的?(3分)
 谦虚低调。 
【参考译文】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希望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着的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希望不夸耀善行贡献,不表白功劳。”子路说:“(我)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之间相互信任,让年轻的人得到关爱。”
(三)(2024·武汉武昌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一串红
郑国芬
①我的单位曾位于老城区的一个旧弄堂中,逼仄的弄堂里,是低矮窄旧的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弄堂虽老旧狭窄,墙角却常有开得灿烂的花和一季接一季的绿色蔬菜。 办公室窗口紧靠这条窄弄堂,窗外四季景色时常打动窗里的人。窗外随季节不停轮换的花草,使这个老旧垂暮的小弄堂充满生机。
②种这些花的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阿姨,她面容圆润、素净,每天哼着越剧曲子,给墙角的花和蔬菜浇水、拔草,脸上总是带着亲和的笑。
③阿姨在一面墙下,用水泥矮墙围出一小块长方形的地,清明时节有葱郁的马兰头,夏天凌空搭出一个架子,挂满丝瓜、葫芦、黄瓜、南瓜,秋天也有长长的茄子从地里长出来。另一面墙边,用泡沫箱和塑料盆种着月季、绣球、天竺葵这些大红大艳的花。而最吸引我的,是入秋时倚着老墙开得红红火火的一串红,因为色彩艳丽,盛开时又是一大片,与斑驳灰旧的墙相映衬,风味便不一样了。
④每天,我看见这位阿姨早晚都拎一把壶,哼着小曲给花和蔬菜浇水。因为同样喜欢花,我会隔着不锈钢窗栏和她聊这些花,还经常隔着窗棂间的空当互送花苗。她送我一串红的小苗时是这样说的:“拿去种,能开一个秋天和冬天。”
⑤阿姨偶尔也会说起,当儿女来看望她时,她会从藤架下摘几个黄瓜、葫芦,墙头割几把马兰头,让儿女带回家去。
⑥我却从没见过她的老伴儿,也不便询问。虽然从未见过,我猜她的老伴儿一定很疼爱她。老两口拿着退休金,无须操心已成家的儿女,阿姨便在这老墙头下,种些花草果蔬,颐养天年。
⑦有一次,我终于见到阿姨带着她的老伴儿出现在弄堂里。那个老头儿,看上去至少比她大十岁,虚弱、佝偻,双手扶着一把钢椅。他每次把钢椅用力往前挪一步,双脚就吃力地跟着往前跨一步。阿姨在旁边紧紧挽住他的胳膊,当老头儿很吃力地把腿往前迈出一步时,阿姨便用力抓着他的胳膊推上一把,还鼓励他:“很好!走——再来一步——”
⑧阿姨是极有耐心的,不烦不躁,搀扶着神情淡漠、行动极其缓慢的老伴儿,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这条弄堂不长,但他们走了近半个小时,然后折返,阿姨继续搀扶着老伴儿,一步步往前挪。
⑨阿姨说,自从老伴儿中风瘫痪,这样的日子已经十年,现在算是好很多啦,能够这样出来走动已经非常难得,早几年,他都是在床上过日子的。
⑩阿姨说这话时,语气平和,像在说别人的事,我却听得惊心、感慨。
十年间,她一直照顾着一个瘫痪的老头儿,却还会在这破旧的弄堂里,开辟出一块地,每天哼着小曲,打理这些花草。
我突然明白,不管正在经历的是什么,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像阿姨那样活着,人生就能开出一串红那样的花来。我把阿姨送的一串红的小苗种在园子西南角,果真像她说的,能开一个秋天和冬天。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6日,有改动)
12.“我”办公室窗外的景色具有哪些特点? 请你阅读第①~③段,简要概括。 (4分)
 ①灿烂;②变幻多姿;③充满生机;④别有韵致。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结合第①段中“墙角却常有开得灿烂的花”“窗外随季节不停轮换的花草,使这个老旧垂暮的小弄堂充满生机”可知,窗外的景色具有“灿烂”“变幻多姿”“充满生机”的特点。结合第③段中“而最吸引我的,是入秋时倚着老墙开得红红火火的一串红,因为色彩艳丽,盛开时又是一大片,与斑驳灰旧的墙相映衬,风味便不一样了”可知,窗外的景色具有“别有韵致”的特点。
13.“我”为什么会“惊心”?又为什么会“感慨”?请你阅读第⑥~⑩段,简要回答。(4分)
 ①“我”得知阿姨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震惊(或“我”原以为阿姨无忧无虑,其实她的生活非常艰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感到惊讶);②“我”因为阿姨始终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不幸而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⑦段中“那个老头儿,看上去至少比她大十岁,虚弱、佝偻,双手扶着一把钢椅。他每次把钢椅用力往前挪一步,双脚就吃力地跟着往前跨一步”可知,“我”得知阿姨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震惊。结合第⑩段中“阿姨说这话时,语气平和,像在说别人的事”可知,“我”因为阿姨始终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不幸而感慨。
14.“能开一个秋天和冬天”,同样一句话分别出现在第④段和第 段,但语意不同,请你用直白的语言简要说说这两句话的语意。(4分)
 第④段中的这句话是用表层含义说明一串红的花期长(或生命力顽强、不惧严寒等)。第 段中的这句话是用深层含义说明以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苦难,人生才会变得美好(或热爱生活,具有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才会活得精彩)。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结合第④段中“她送我一串红的小苗时是这样说的:‘拿去种, 能开一个秋天和冬天’”可知,阿姨送“我”的一串红花期长,能从秋天开到冬天,这是表层含义;第 段中“能开一个秋天和冬天”是“我”知道阿姨的故事后被阿姨的精神感动,明白了不管生活给了我们怎样的苦难,我们都要热爱生活,具有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精彩,这是深层含义。
15.本文以《一串红》为题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你通读全文,简要回答。(4分)
 (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不惧严寒、傲然绽放的一串红的赞美之情,对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阿姨的赞美、敬佩之情。
(示例二)表达了作者对在秋冬红红火火盛开的一串红的喜爱之情,对始终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不幸的人的赞美、敬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感情。结合第④段中“她送我一串红的小苗时是这样说的:‘拿去种, 能开一个秋天和冬天’”可知,一串红的花期长,而且不畏严寒,能傲然绽放,表达了作者对一串红这种美好精神的赞美;结合第⑨~ 段可知,阿姨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十年,一直乐观地生活,这种热爱生活、坚强乐观面对困难的精神值得颂扬,令人敬佩。
(四)(2024·江门台山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小 路
李维洋
①那时,小路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径。下田、打场、放牧、上学、赶集——哪一样,都没法绕过小路。
②不知从何时起,小路已被村人淡忘。回家的人们,只习惯于走通往村里的大路。也难怪,大路平坦、顺溜,走惯了,还有谁会在乎一条曲折崎岖的小路呢。
③一个初夏的清晨,我独自漫步于小路之上。少了人迹的小路,草儿葱茏了许多,有几棵任性的小草还挤上了路心,摇头晃脑。花儿也多情了,挨挨挤挤地播散着,犹如给绿毯嵌上了粒粒宝石。
④驻足细瞧,这里还是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各种知名的、不知名的虫子千姿百态,熙来攘往。草尖上,蜻蜓最潇洒;茎秆上,瓢虫最花哨;花丛中,蜜蜂最辛劳;地面上,蚂蚁最忙碌。为表示对我这位异客的友好,两只小蝴蝶还亲热地绕着我飞了两圈。脚边,一只斑蝥,又名“放屁虫”,正在匆匆赶路。我蹲下身子,折一草棒,轻摁其背,一股青烟顿时从其尾部喷了出来。据说,这股青烟可以帮助它逃过天敌的侵害。看着它那股可爱劲儿,我又摁了一下,一缕青烟又从其尾部喷了出来,不过,量少了许多。此时,斑蝥呈狼狈状,没了先前的方向,步伐也失去了原来的节奏,跌跌撞撞,乱跑着。它显然已迷失了回家的方向。我不禁笑了起来,扔了草棒。
⑤小时候,或许是好奇,或许是无聊,每到这个时节,我总会想方设法捕捉各种各样的昆虫。火柴盒、小木匣、玻璃瓶、烂瓦盆是我给它们建造巢穴的最佳场所。琳琅满目的巢穴,摆满家里的各个角落。为此,我不知被父母训斥过多少回。不过,我始终没停下捕捉的脚步。昆虫们给我带来的乐趣,他人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⑥现在正是割麦插禾的时节。空气中弥散着麦秸的气味,还有田地耕翻后的泥土味。顺着小路眺望,两旁的地块里,几个黑点在不停地移动着。我知道,那是正在忙着打理秧田的乡邻们。这和儿时的农忙时节相比,场面不知伶仃了多少。农活是艰辛的,收入更是微薄的。现如今,农田里的忙碌已成一道稀有的风景了。我想,这些身影,一定是源自对土地的情深,要不然,哪会有这样一份执着与坚守呢!不觉中,几粒黑点竟在眼前渐渐地高大起来了。
⑦微风绵如轻丝,漫无边际地吹着,吹得哪儿都是家乡的味道,也不由得吹散了我心中那丝丝缕缕的焦躁。
⑧风景小路独好!
⑨一轮朝阳,圆溜而红润,正从田野边际不急不躁地上升着。轻纱似的薄雾开始知趣地隐去。新的希望,又在新的一天里孕育。
⑩原来看似寂静的乡野,竟还有这般别样的热闹与繁华!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3年第7期,有改动)
1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风景小路独好”。(4分)
 因为小路上有葱茏的草,有多情的花,有千姿百态的虫子组成的奇妙的昆虫世界,还有乡亲们割麦插禾的忙碌身影,这些景物让作者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所以感叹“风景小路独好”。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③段、第④段和第⑥段相关内容可知,小路上有葱茏的草,有多情的花,有千姿百态的虫子组成的奇妙的昆虫世界,还有乡亲们割麦插禾的忙碌身影,这些景象让作者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因此作者感叹“风景小路独好”。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情感充沛,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小路上各种昆虫的形态及其特点,突出了昆虫种类繁多,从侧面表现出小路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表达出作者对小路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根据画横线句中的“草尖上……茎秆上……花丛中……地面上……”,以及“潇洒”“花哨”“辛劳”“忙碌”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小路上各种昆虫的形态及其特点,突出了昆虫种类繁多,从侧面表现出小路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表达出作者对小路的喜爱之情。
18.如何理解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觉中,几粒黑点竟在眼前渐渐地高大起来了”?(4分)
 “黑点”指的是“我”从远处望去的乡邻们在农田里忙碌的身影;乡邻们辛勤地劳作及其对土地的执着与坚守,让“我”心中产生了崇敬和钦佩之情,因此,他们的形象在“我”眼里变得高大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根据第⑥段可知,“黑点”指的是“我”从远处望去的乡邻们在农田里忙碌的身影;乡邻们不辞辛劳,长年累月在农田劳作,他们对土地的坚守和执着令作者感动和钦佩,因此“不觉中,几粒黑点竟在眼前渐渐地高大起来了”。
19.小东同学打算把这篇文章投到校刊,校刊中有《人生感怀》《至爱亲情》《乡音乡情》等栏目,你作为校刊编辑会将这篇文章放入哪个专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示例一)我会将这篇文章放入《乡音乡情》专栏。文章通过描写故乡小路上的花草、昆虫、乡邻们割麦插禾的身影,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对辛勤劳作的乡邻们的赞美之情,对乡土的依恋与热爱之情。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符合《乡音乡情》的栏目主题。
(示例二)我会将这篇文章放入《人生感怀》专栏。文章描述了斑蝥匆匆赶路的情景,以及乡亲们执着坚守农田的身影,这些都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们是否也像斑蝥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匆匆赶路,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我们是否也能像那些乡邻一样,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执着追求?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符合《人生感怀》的栏目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解答时,任选一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理由即可。将这篇文章放入《乡音乡情》专栏是非常合适的。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漫步在故乡小路上的所见所感,包括小路上的自然风光、生机勃勃的昆虫世界,以及乡邻们辛勤劳动的身影。这些内容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与家人共享的温馨,与朋友相处的愉悦,与书籍相伴的充实,与美景融合的慨叹……
请以《遇见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叙事具体清楚,表达真情实感;②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9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