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课时分层训练(十三) 13 纪念白求恩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课时分层训练(十三) 13 纪念白求恩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三) 13 纪念白求恩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白求恩同志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  ),而是    ,    ,    。这种人至少不能算一个纯(  )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1)下列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殉职(xùn)   狭隘(yì)
B.殉职(xún)  狭隘(ài)
C.殉职(xún)  狭隘(yì)
D.殉职(xùn)  狭隘(ài)
(2)下列依次填入语段括号里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忱 淬    B.枕 淬
C.忱 粹  D.枕 粹
(3)下列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无动于衷
B.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C.冷冷静静 漫不经心 麻木不仁
D.冷冷清清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冷冷清清”指冷静而凄凉。“冷冷静静”指沉着而不感情用事。这里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冷漠应对,应使用“冷冷清清”。第二空,“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在此形容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应使用“漠不关心”。第三空,“麻木不仁”指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在此形容不关心人民的事业,应使用“麻木不仁”。“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呈递进关系。
(4)下列语段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为目的。
B.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C.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无不佩服,没有一个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D.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去“为目的”;B项,语序不当,将“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与“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互换位置;C项,否定不当,删去两个“无”字。
2.默写。
(1)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 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大槐树的见证
郭 华
①久闻河北省河间市齐会村有棵大槐树,今天我终于站在了它的树荫下。这是一棵历经700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大槐树。这是一棵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拦腰炸断,本已枯死,又奇迹般再生的国槐。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地区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②在贺龙、关向应所率八路军120师连续粉碎日军三次围攻后,1939年4月23日上午9时,敌人又在炮火掩护下对齐会村发起了攻击。进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小桥失守后,村中央最高处的大槐树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前。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无数弹痕,一颗炮弹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炸断。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们毫不畏惧,经过浴血奋战,来犯之敌大部被歼。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
③大槐树还见证了一个外国人如何“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就是白求恩同志。战斗打响后,白求恩将“战地手术室”设在大槐树前线附近的真武庙里。炮弹接二连三在手术室周边爆炸,盘子里的手术器械被震得乱响,庙门口挂着的白布门帘也被炮火烧着了,白求恩仍镇定地做着手术。齐会歼灭战打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救治了115名伤员。今天,小小的真武庙已成为红色教育纪念地。
④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
⑤在齐会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名单中,赫然写有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的名字。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状:有的几千、几百人,有的几个人拉起个队伍,便自称“司令”。魏大光就是这时期涌现的“司令”,但他一心一意跟定共产党,参加了齐会战役,身先士卒,大槐树目睹了他英勇的身姿。不久后他在与日寇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28岁。而与他同时期的那些“司令”们,有的却当了汉奸,最终受到人民的惩罚。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
⑥大槐树被日寇炸断之后,第二年未见发芽,谁知转年它竟从根部萌发了新的枝条。仿佛是要见证我们的民族从灾难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当年村中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念碑。整洁的广场,漂亮的二层村舍,享受着新时代和平生活的村民们,他们正忙碌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80多年前长眠地下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⑦我抚摸着大槐树苍劲的树干,心中对先烈们说: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今日的中国如你们所愿!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3.本文为何以《大槐树的见证》为题?
 本文以“大槐树”为线索,多次以“大槐树”“见证”过渡,开头、结尾也以“大槐树”呼应,以《大槐树的见证》为题可统领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全文围绕着“大槐树”来写,因此“大槐树”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开头、结尾、第②~⑥段的开头或结尾都含有“大槐树见证”,由此可见,文章多次以“大槐树”“见证”过渡,使文章衔接紧密,而且首尾都是以“大槐树”呼应,据此可知标题《大槐树的见证》可统领全文。
4.联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说说本文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哪些高贵品质。(写出两点即可)
 (示例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和“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
(示例二)“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示例三)“高尚”“纯粹”“有道德”“有益于人民”。 
5.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①段中加点的“国槐”的理解。
 _大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国人民跟定共产党,追求光明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也将见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它不是一棵普通的槐树,而是象征民族精神的不平凡的树。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国槐”一词,用“国”来修饰“槐树”,由此可知文中的槐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槐树。解答本题,从文章中找到体现“槐树”不同寻常之处的内容来分析即可。结合文章第①~⑥段内容可知,大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国人民跟定共产党,追求光明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也将见证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据此可知,这棵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槐树,而是象征民族精神的不平凡的树。
6.读完本文,请你在网上祭英烈平台留言,与同学共勉。
 (示例)同学们,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他们的英雄事迹我们永世铭记。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让我们赓续英烈的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伟大梦想,继续奋勇前进,守护好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留言要能表达对英烈的敬佩、缅怀等情感。
(二)整本书阅读。
7.七年级正在举行《西游记》读书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2024·济南天桥区期末)《西游记》的作者是① 吴承恩 (人名),小说围绕师徒四人前往西天② 取经 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鲁迅先生称之为“③ 神魔小说 ”(题材)。
(2)(2024·济南高新区期末)《西游记》中孙悟空曾三次离开取经队伍,一次次离开也展现了其变化,请根据提示补全表格内容。
事件 离开原因 离开表现 形象特点
第一次 离开 打死强盗被师被师父指责 不受教诲,发怒出走 ① 莽撞冲动 
第二次离开 ② 打死白骨精被师父驱逐  ③ 拜别师父,嘱咐师弟  成熟稳重
第三次离开 打死草寇被师父赶走 哀求师父,求助菩萨 ④ 冷静理智 
(3) (2024·济南高新区期末)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请你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归纳《西游记》,并简述理由。
 (示例一)诚——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改初心,用诚心求取真经,最终感化天地,功德圆满。
(示例二)专——为了求取真经,师徒四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用心专一,毫不动摇。
(示例三)恒——为了求取真经,他们坚持不懈,以一颗恒心感天动地。
(示例四)勇——师徒四人敢做常人不敢为之事,勇敢面对妖魔鬼怪,具有大无畏精神。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