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15* 梅岭三章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革命诗词,体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临死亡,一句“断头今日意如何”,让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跃然纸上;“旌旗十万斩yán罗”一句,表达出革命者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九泉之下继续斗争的情怀。陈毅的革命诗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祟高人格的真实写照。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跃然纸上( yuè ) yán( 阎 )罗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祟高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崇高 ”。
(3)“置之度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
(4)请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感叹句。
陈毅的革命诗词,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人格的真实写照啊!
2.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 ,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中,英雄们信仰坚定、 ;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 、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 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栋梁 视死如归 不依不饶 缅怀
B.栋梁 大义凛然 不依不饶 沉湎
C.脊梁 大义凛然 百折不挠 沉湎
D.脊梁 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缅怀
解析:“栋梁”指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根据语境,第一空填“脊梁”恰当,排除A、B两项。“视死如归”指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大义凛然”指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强调的是英雄们慷慨就义的决绝,选“视死如归”恰当,排除C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小李和小吴参加学校的围棋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了冠军。
B.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决定着中国制造业能否向高水平发展。
C.一支串带火一座城,淄博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品尝烧烤经久不衰的魅力。
D.法治课堂要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学生要尊法、用法、守法、学法。
解析:A项,“他”表意不明,应改为“小李”或“小吴”;C项,搭配不当,应将“品尝”改为“感受”;D项,“尊法、用法、守法、学法”语序不当,应改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心灵。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解析:这是一段论述性文字。先找到总起句第①句,第④句紧随其后点明诗的基础,第②句进一步指出诗的特点,第③句说明诗的作用,第⑤句紧承第③句,对诗这种文学样式进行总结。所以正确的排序应为①④②③⑤。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梅岭三章》从结构上看,第一章首句反问,作用是总领全篇;第三章末句回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问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写于陈毅同志负伤被围梅岭之际。
C.《梅岭三章》这组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D.《梅岭三章》沿用旧体诗的格式书写革命必胜的信念,可谓“旧体写新意”。
解析:第一章首句为设问。
(一)(2023·遂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 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这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就得到谢老几年前就去世的消息,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弓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也全力参与了“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的人,谁也不知他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夜里走路,一根绳子上拴着两人,活像“耍猴儿”。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又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他说,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县委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我想,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节选自《文艺报》,有改动)
为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老谢”的纪录片。
6.编剧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 坚持赴约,受伤严重却毫不在意
镜头四: 殚精竭虑,寻求经费支持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镜头三:结合第⑨~ 段可知,这里讲述了老谢坚持赴约,受伤严重却毫不在意。镜头四:结合第 段可知,这里讲述了老谢殚精竭虑,寻求经费支持。
7.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面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的形象。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弓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满头华发”“全神贯注”等词是对老谢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形象地刻画出老谢校阅稿件时的专注认真,一丝不苟,体现出了他对工作的敬业态度;“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谢的镜片之厚,同时也刻画出了他忘我工作的状态,画面生动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可知,这里运用了外貌和神态描写,“满头华发”写出了老谢年龄大,“全神贯注”体现了老谢校阅稿件时的认真,老谢不顾自身条件全身心地埋头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爱岗敬业的人;“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谢所戴的眼镜度数很深,“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也进一步反映了老谢的视力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体现了他忘我的工作状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老谢的高度赞美之情。
8.在片尾,导演做了如下设计。
(1)导演围绕第 段画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
句中把“生命的魅力”比作“太阳的光辉”,“黎明”指青春年少时,“正午”指壮硕中年时,“黄昏”指垂垂暮年时,而无论处于何种阶段,人们都能散发出自己的能量。老谢如同老战士一般,即使年岁已高,却依然坚持编写民间故事,为当地文化传承作贡献。 _
(2)在片尾画面中,导演准备用两句话来评价“老谢”光辉的一生,请补充完整。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 (示例)改革开放 , 文艺老兵编写雅歌传承文化 。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第 段画线句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魅力”比作“太阳的光辉”,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比作“黎明”“正午”和“黄昏”,“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意味着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能量,正如老谢,他作为志愿军老战士,尽管年逾花甲,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丝毫不推脱,而是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为当地文化传承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奉献出了自己的余热。(2)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和补写句子。结合“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可知,这是将人物置身于抗美援朝的环境,然后来分析人物所作的贡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老谢在抗美援朝之后,不辞辛劳编写民间故事,为祖国的文化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再结合第 段“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可概括为:改革开放,文艺老兵编写雅歌传承文化。
9.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
新时代青年要想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就要胸怀大我,放下小我,拒绝自我;积极涵养自身的家国情怀,让人生纯粹起来,让生命高尚起来,让青春激扬起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拓展运用。老谢之所以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为了祖国的事业,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对待工作,毫不含糊,做到了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绽放出不同的光彩,令人动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胸怀大志,爱祖国、爱人民,要为祖国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更要有责任担当和爱岗敬业精神。
(二)综合性学习。
10.学校开展以“向英雄致敬”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按提示修改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
为引发同学们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奉献精神,学校编辑部拟向全体学生征集以“向英雄致敬”为主题的文稿,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稿件请注明姓名、班级,交给3号楼304室张老师。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
校编辑部
4月20日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引发”改为“引导”。
②“征文启事”的内容不完整,请提出修改意见。
应添加具体的投稿截止时间,如“截至5月14日下午4点”。
(2)征文结束后,丹丹的文章没有入选,心里很难受。假如你是校编辑部的张老师,你会怎样安慰她呢?
丹丹,你好!这次你的文章没有入选,老师很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你对英雄的崇敬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下次继续努力。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