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一) 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真君却道:“有个什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甲】 ? ”众鬼判道:“不曾见什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chè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乙】 B (A.预防 B.提防)愈紧。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庙宇( miào ) chè( 掣 )出
(2)为语段中【乙】处选择恰当的选项。(只填序号)
解析:“提防”指小心防备,侧重心理上的防备。“预防”指事先防备,侧重行为上的防备。根据语境可知,四大天王等众做好心理上的防备,所以选用“提防”。
(3)在语段中【甲】处补充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B )
A.成都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各国选手,大约高达35 000人参加了比赛。
B.当三名航天员走出载人飞船返回舱时,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
C.在古典小说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塑造得最成功、最受欢迎。
D.这次比赛促进了我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
解析:A项,语义矛盾,可删掉“大约”或“高达”;C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加“的人物”;D项,搭配不当,可将“促进”改为“激发”。
3.班级需要制作有关“读书方法”的专题展板。小语搜集了以下材料,但是顺序出现了混乱,请你帮她选出正确的一项( D )
①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②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③总之,精读和跳读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抓住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④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⑤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A.④①③②⑤ B.⑤④①②③
C.④⑤①②③ D.④①②⑤③
解析:本语段介绍的是“精读和跳读”的读书方法,按照论述的层次关系来写,可知第④句是中心句,引出话题,是首句;然后介绍什么是精读和跳读,第①句承接第④句;第②句再交代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第⑤句举《西游记》的例子加以说明;第③句最后进行总结。所以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⑤③。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有趣的章回体小说,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B.孙悟空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后来被骗当弼马温,辞职后自封“齐天大圣”。
C.《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其中“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等故事尤为精彩。
D.标题中的“小圣”指二郎神。而文中的“真君”是道教对神仙的尊称,在文中指太上老君。
解析:“真君”在文中指二郎神。
(一)(2024·随州曾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历书【注】上的英雄豪杰
卞毓方
①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买四册皇历,祖父、父亲、大哥,一人一册,剩下的一册,备用,以防谁的损毁或丢失。既然大人备而不用,放着也是放着,我就拿来作我的历书。
②大人的皇历,会加上批注,诸如祭祀、嫁娶、出行、动土,诸如吉、凶、宜、忌。我的皇历,则别出心裁,在每个日子下面,填上一位我喜爱的人物。
③人物从哪儿来?
④洋画片。那是那个时代少年的最爱,每个人都有大把大把,素材取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杨家将》《白蛇传》,等等。我从中选出365张,一众英雄豪杰——日子就此精彩而梦幻。
⑤某天早晨,我打开历书,适逢武松轮值。武松景阳冈打虎,这场面,我画过。大虫三技: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三快:一闪,一躲,又一闪。武松抡起哨棒,劈将下去,却打在了枯树上,把哨棒折成两截。大虫咆哮,翻身又一扑,武松疾速跳开,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狠劲擂,擂得五六十拳,大虫早一命呜呼。我把那张武松打虎的画片,搁进上衣口袋。出门上学,有意不走大街,绕行田间小路。遇到沟坎,纵身飞跃,设想武松就是这般跳。遇到拦道的歪脖子树,挥臂一砍,思量哨棒就是这般劈。课堂上腰杆挺得笔直,目不斜视,壮士自有壮士的坐相。课间玩“斗鸡”,我效仿武松,先闪,继而躲,再闪,避其锋芒,然后伺机猛攻,几位人高马大的同学,俱在我武二郎的铜腿铁膝前败下阵来。
⑥武松有灵,一定会在画片上笑出声。
⑦又一日,轮值的是姜子牙,这是我心目中天神级的人物。我读过《封神演义》,熟悉他的全部故事,原本在昆仑山修行,因其凡心未尽,元始天尊派他下山辅佐周王伐商,并赐予封神的特权。封神,这差事太美了!
⑧前天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理想》,有人写当工程师,有人写当解放军,有人写当白衣天使,更多的人是写当拖拉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的理想像天边的那堆浮云,飘忽不定,前天那么想,昨天改过来,此刻又变了。那一天,你若问我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学姜子牙,登台封神。姜子牙封的是死了的人,我封的是活着的人。比如,右边屋里那位裁缝师傅,你看到了吗?他在靠门口的地方摆了个连环画书摊,规定看一册一分钱。有一晚,耿大乱子看了四五册,只交了一分钱,他瞧在眼里,啥也没说。也是那晚,我看上了刘继卣、程十发的画风,想把前者的《鸡毛信》《东郭先生》,后者的《画皮》借回家临摹。一掏口袋,傻了,仅剩下几分钱,不够交押金。我的困窘一定写在脸上,他看出来了,直接说:“拿回去看吧。”我说:“登个记,留个名字。”他手一摆:“不用,你们这帮学生,我每个都有数。”所以,我封他为“善解人意神”。你再看,前面那家药房,对,就是那个站柜台的店员,人瘦瘦高高,清清爽爽。他呀,每天凌晨,赶在各家各户开门之前,总要把周围半里长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人分派他,完全是自觉自愿。如果能请他当校外辅导员,我第一个赞成,只担心他是否忙得过来。所以,我封他为“无私奉献神”。且慢,后边有人喊我,哦,是刘蜀吾,同班的。这家伙大大咧咧,嘻嘻哈哈,星期天陪我踢毽子,赢了开心,输了也开心,从没见他有过懊恼,有过不如意,我封他为“快乐神”。
⑨最得意的,是碰上孙悟空孙大圣值日。我刚好属猴,我读《西游记》,巴不得化作花果山水帘洞的一只猕猴,好跟大圣学习十八般武艺。孙大圣大闹天宫,一举奠定了他响彻三界的威名。我嘛,今天也要学他大闹课堂——不是舞枪弄棒,破坏秩序,而是心猿意马,神游天外。在美术课上,我在画本上画猴子,画了一幅又一幅,画够了,又在两个拇指肚上画真假美猴王,在其余八个指肚上画妖魔鬼怪,让他们轮番捉对厮打。玩厌了,我开始琢磨,怎样说服文艺委员,让班里排一出《三打白骨精》,我扮孙悟空。
⑩当日被我内定扮演唐僧的,叫周古廉。他家是弹棉花的,兼营出租古典章回小说。他身上有股侠义之气,我那一阵子的许多读物,如《隋唐演义》《施公案》《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都是由他慷慨提供的。当然啦,选他扮唐僧,不是投桃报李,而是因为他长相端正,嗓子也洪亮。
如今回忆起历书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仍觉得弥足珍贵。毕竟,我与那些英雄豪杰有过亲密的互动——每一天,从早到晚,我活跃在他们的时光里,他们也活跃在我的时光里。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
11月11日15版,有改动)
【注】历书:按照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纪念日等供查考的书。
5.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轮值 英雄 事迹 “我”模仿英雄的行为
武松 景阳冈 打虎 ①上学路上模仿武松打虎跳跃、砍劈。 ② 课堂上模仿壮士坐得端正。 ③课间效仿武松打虎动作玩“斗鸡”。
姜子牙 封神 ①封裁缝师傅为“善解人意神”。 ②封药房店员为“无私奉献神”。 ③ 封同学刘蜀吾为“快乐神”。
孙悟空 大闹 天宫 ① 美术课上画猴画妖魔、玩手指游戏。 ②说服文艺委员排演《三打白骨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⑤段、第⑧段和第⑨段内容,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回答即可。
6.你从文中读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示例一)“我”是一个喜爱阅读(或热爱文艺)的少年。文中第④段和第⑩段罗列了好多书名,第⑤段中对武松打虎的情节烂熟于胸,第⑧段租书摊老板对“我”很熟悉,从这些细节中都可以看出。
(示例二)“我”是一个富有丰富想象力的少年。从第⑤段将自己想象成武松的一系列描写,第⑨段上美术课将自己想象成齐天大圣神游天外这些情节都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第④段、第⑤段、第⑧段、第⑨段、第⑩段等内容,分析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揣摩其心理活动,把握其形象特点。
7.下列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又富有表现力。
B.文章中多处运用对称性的句子,两句相互映衬,富有情趣。
C.文章中“我”“你”“他”不停地变换,致使叙述人称不统一。
D.文章中多用短句,使语言显得活泼而富有童趣。
解析:“我”是第一人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你”则是和读者进行交流,变换文章节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他”则是第三人称,是称呼文中的人物,如裁缝师傅、站柜台的店员等,提供了客观的叙述角度,使文章内容结构清晰,可见文中整体还是以“我”作为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并未不统一。
8.揣摩第⑤段加点词语,“我”是武二郎吗?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我”当然不是武二郞,作者这样表达,是因为此情此景之下“我”已经化身为武松,和“我”崇拜的英雄合为一体,在想象中,“我”就是英勇的武松在和同学游戏。这样表达充分体现了“我”对打虎英雄武松的崇拜,渴望成为一个像武松那样的英雄,符合一个少年的心理。
9.请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在“我”的少年时光里,“我”想象着自己是英雄豪杰并模仿他们的样子,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英雄豪杰作为“我”崇拜和喜爱的对象,让“我”的少年时光变得丰富精彩,充满乐趣。这一句体现了“我”对那段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根据第 段可知,这里的“活跃在他们的时光里”和“活跃在我的时光里”,指在“我”的少年时光里,每一天都和英雄豪杰有着亲密的互动;根据第⑤段、第⑧段、第⑨段等内容可知,文章作者想象自己是武松,上课坐姿端正,模仿武松跳跃、劈树,效仿武松的动作与同学玩“斗鸡”;模仿姜子牙给人封神;想象自己是孙悟空“大闹课堂”,说服班级文艺委员排演《三打白骨精》,自己扮演孙悟空。可见,“我”想象着自己是英雄豪杰并模仿他们的样子,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据第 段可知,英雄豪杰作为“我”崇敬和喜爱的对象,让“我”的少年时光变得丰富精彩,充满乐趣。可见,这句话也体现了“我”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与珍惜。
(二)整本书阅读。
10.怡宝同学在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思考中,学会了阅读整本书的多种方法,示例如下:
选文A 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棵松树。
(选自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选文B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选自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选文C 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
(选自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1)阅读整本书,怡宝同学首先推荐了“比读法”,请根据以上语段完成下表。
选文 变化 变化的原因 “我”的发现
A 松树 众人央求他表演学习变化之法的成果 ③写孙悟空 卖弄炫耀 (心理)变化之法,恰被祖师撞见,后被逐出洞。情节推进自然,合情合理
B 土地庙 ② 孙悟空想哄二郎神(真君)进去 作者想象奇特,源于生活经验,合乎情理
C ① 蟭蟟虫儿 孙悟空被罗刹女关在洞外,想要飞进洞去找机会借芭蕉扇 ④这里的“罗刹渴极”和“ 冲起茶沫漕漕 ”的细节描写,使行者能“到他肚腹之内”的情节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2)阅读整本书,怡宝同学还发现可以运用“批注法”揣摩语言文字。请你给选文B中的画线句做批注,说说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示例一)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示例二)假象终究会被人揭穿(或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3)阅读整本书,除了以上这些“精读”的方法,怡宝同学发现可以通过“归类法”进行“跳读”。选文C中写的是孙悟空通过“变化”钻入妖怪肚子里,从而成功降服妖怪的故事。请再举一则类似的例子,要包含孙悟空变成什么、妖怪名、情节概述等内容。
(示例一)变成仙丹钻入黑熊怪肚子里。孙悟空收拾不了黑熊怪,随即请观音菩萨帮忙。黑熊怪的朋友凌虚子道人被孙悟空打死。菩萨就变成这道人模样,端了他的托盘,而孙悟空则变成其中一粒仙丹,两人一起演戏,为黑熊怪祝寿。黑熊怪吃了仙丹,孙悟空就在他肚子中现了本相,拳打脚踢。黑熊怪疼得在地上打滚,只得交出佛衣。
(示例二)变成瓜(西瓜)钻入黄眉怪肚子里。弥勒佛祖变成一个瓜农,孙悟空将黄眉怪诱至瓜田,自己变成一个大西瓜。黄眉怪接了瓜农递给的西瓜,张口就咬,孙悟空一骨碌钻入他肚子中,在里面翻来滚去,恣意摆布。佛祖现出本相,黄眉怪疼得如驴打滚,只得交出“人种袋”归降。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