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女娲造人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固然重要,甚至比爱人更重要的是爱己。
爱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努力发倔生活的美好:在初春到来之际,感受它的篷勃朝气;在夕阳欲坠之时,感受它的绚烂余辉;在明月夜空之下,感受它的澄澈静谧……
爱自己,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充实自己,丰盈自己,告别懒惰,不再胆怯。心怀梦想,逐梦远方。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发倔 绚烂(xuàn)
B.篷勃 澄澈(chénɡ)
C.静谧 丰盈(yínɡ)
D.余辉 胆怯(què)
解析:A项,“倔”应为“掘”;B项,“篷”应为“蓬”;D项,“辉”应为“晖”,“què”应读“qiè”。
(2)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固然重要,但比爱人更重要的是爱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水峪村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光是小米辣就种了100亩,每年给水峪村带来40万元的收益,村民个个眉开眼笑。
B.小弘在网上看到一些喜欢摄影的人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制作成台历,送给亲朋好友,他便灵机一动,决定制作全家福挂历作为春节礼物。
C.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D.《西游记》塑造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形象。
解析:“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下面语段中方框处依次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D )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
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解析:“她笑”“她假装生气”是一般的停顿,后面用逗号;“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与“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是并列关系,所以中间用分号,末尾用句号;“她忽然灵机一动”后面是她的想法的具体内容,所以用冒号。
4.下列对《女娲造人》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女娲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创造出人类的。
B.女娲用黄泥捏出了第一个人,人的相貌和举动有些像神。
C.女娲接连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捏泥人,从此,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足迹。
D.女娲安排男女婚配,使他们自己创造后代,人类就这样绵延下去。
解析:“女娲接连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捏泥人”错误。女娲在疲倦不堪后,想出了较为简单的方法造人,并不是“不断地捏泥人”。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夸父逐日
袁 珂
夸父族是大神后土传下来的子孙。后土是幽冥世界幽都的统治者,权力很大。幽都在北海,里面有黑鸟、黑蛇、黑豹、黑龙、黑狐,连人都是黑的,看守幽都城门的就是巨人土伯,他是大神后土的臣子。他长着老虎的头,头上有一对尖利的角,额颅上有三只眼睛,身子无比巨大。我们见了巨人土伯这种形象,就可以想见那幽都之王后土的威严是怎样的了。
夸父族的人住在北方大荒中的一座叫作“成都载天”的山上,一个个都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力气也极大,他们的性格既勇敢坚强,又比较和平善良,喜欢替人们打抱不平。
他们当中,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做了这么一件令人吃惊的事——
这个夸父族人,有一天,看见原野上西斜的太阳,忽然生发一种奇想。
他想道: (示例)太阳落下去,黑夜便要来临;我不喜欢黑夜,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将它捉住。
想着,他就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追呀追呀,夸父在原野上奔驰,快得像一阵风,瞬息间就已经超越千里,一直把太阳追到禺谷。
禺谷,就是虞渊,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极大的红亮的火球,就在他的面前。夸父已经完全处在这片大的光明的包围中了,他欢喜地举起双手来,想把眼前这个大红球捉住。
就在这时,他忽然感到一种极其烦躁的口渴,使他简直忍受不了,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他被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又奔跑了大半天,实在疲倦极了。
他只得暂时放弃了想要追捕的太阳,伏下身子来,去喝黄河、渭水里的水。经他这么咕嘟嘟地一喝,霎时间两条大河的水都给他喝干了,可是那烦躁而难受的口渴还是没有止住。
他再向北方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叫“瀚海”,在雁门山的北边,是鸟雀们哺育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纵横有千里宽广,这倒是一处好水源,可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他像一座山一样倒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这个巨人的倒下而发出轰然的震响。这时,太阳正向虞渊落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涂抹在夸父的脸颊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唉——”地长叹了一声,便把手里拄的手杖奋力往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到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用它的金光来普照大地的时候,就发现昨天倒毙在原野上的夸父已经变作一座大山,山的北边有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就是夸父抛出去的手杖变成的。
(有改动)
5.夸父是一个巨人,这则神话故事是如何表现巨人之“巨”的?请加以概括。
通过写夸父族人是身材高大的巨人,巨人土伯的形象,夸父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夸父渴死倒下时像一座山等来表现巨人之“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相应的区间,再找到表现其特点的句子。可从身材高大,喝干黄河、渭水,倒下时像一座山的角度作答。
6.文中画线的空缺处是夸父逐日的原因,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写。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的能力。作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下文可知,夸父是去追逐太阳。前文“看见原野上西斜的太阳”,是引发他奇想的原因。据此可以推断夸父的心理:太阳落下去,黑夜便要来临;我不喜欢黑夜,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将它捉住。
7.文章结尾,夸父死后,他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对这样的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夸父抛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浪漫主义的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构思。从表达方式看,这是想象,刻画了夸父死后还不忘为人类造福,将自己的手杖变成桃林,这就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使得文章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8.“夸父逐日”现已演化为一个成语。以下有两种解释:①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②比喻不自量力。你认为哪一个义项更符合神话这一文体特点?请说明理由。
(示例)第①个义项更符合神话这一文体特点。因为神话多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则神话表现的正是夸父的英雄气概。所以第①个义项更符合这则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②个义项带有讽喻的意味,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太符合神话这种文体。
(二)整本书阅读。
9.(2024·泰州兴化市期末)阅读名著《西游记》选段,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师徒们正自胡谈乱讲,只听得有人叫道:“大圣不须烦恼,且来吃些斋饭再议。”四众回看时,见一老人,身披飘风氅,头顶偃月冠,手持龙头杖,足踏铁靿(yào)靴,后带着一个雕嘴鱼腮鬼,鬼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在于西路下躬身道:“我本是火焰山土地。知大圣保护圣僧,不能前进,特献一斋。”行者道:“吃斋小可,这火光几时灭得,让我师父过去?”土地道:“要灭火光,须求罗刹女借芭蕉扇。”行者去路旁拾起扇子道:“这不是?那火光越扇越着,何也?”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行者道:“如何方得真的?”那土地又控背躬身,微微笑道:“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
(1)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请结合选段画线句分析。
从“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可以看出,猪八戒遇难躲避、贪图安逸;从“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可以看出,唐僧有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从“诚是进退两难”可以看出,沙僧缺乏主见、左右为难。
(2)选段中提到的“大力王”,跟孙悟空有交情,也有过节,请说一下具体情况。
“大力王”指的是牛魔王,他跟孙悟空有交情,也有过节。他曾与学艺回山的孙悟空及其他魔王“七圣结义”;其子红孩儿欲吃唐僧,红孩儿与孙悟空打斗,最终被观音菩萨收服,做了善财童子。
(3)有网友认为,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不断修行,才能修成正果。《西游记》里有四座山,请根据图示,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甲】五行山 【乙】翻过火焰山,坚持克难关。 【丙】灵山
(4)小文同学阅读名著时整理了不少心得感悟,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悟空在车迟国斗法时自评:“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西游记》好几个回目中称悟空为“心猿”,与他活泼好动、不受控制的性格有关。
B.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童年梦幻般的色彩,百草园里的“蟋蟀”“油蛉”“桑椹”等都是欢乐童年的见证。
C.《西游记》让我明白:团队成员可以个性鲜明,也免不了偶有争执,但必须有同一个“西天”,才能取得最终的“功德圆满”。
D.《五猖会》中父亲命令“我”背完书才能去看会,让“我”无奈和厌烦,可见鲁迅小时候天真好玩,长大后才明白当年父亲望子成龙的苦心,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与愧疚。
解析:《五猖会》中父亲命令“我”背完书才能去看会,让“我”无奈和厌烦,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的不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