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四)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情。
C.诗人在诗中描绘了沧海的辽阔和博大的气势,也感叹了面对大自然时自身的渺小,寄情于景,抒发胸怀。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富含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解析:“也感叹了面对大自然时自身的渺小”表述错误。本诗通过描绘沧海的辽阔和博大的气势,写出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示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首句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B.第二句写诗人在外旅途奔波。
C.诗人运用拟人和想象,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感彩。
D.全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降职远调的是王昌龄,所以在外旅途奔波的不是诗人李白,而是王昌龄。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2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对仗工整,蕴含着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C.颈联中“生”与“入”二字用字巧妙,描绘了冬末春初时黎明破晓的场景。
D.尾联中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乡思愁绪。
解析:在本诗中,蕴含着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诗句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2分)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的视觉形象,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第三、四两句写出了黄河浩浩荡荡的气势,以及潼关境域山峦起伏的形势。
D.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生动形象。
解析: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特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所以“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表述有误。
(五)(2024·长沙开福区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被贬赴龙标(今湖南洪江西)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②分付:交给,安排。
6.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本诗写客人听筝所引起的伤感。起句即景传情,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动情思。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流人奏出的筝曲与客人心境相应,引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客内心的共鸣。
C.第一、二两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月光与筝声交辉,此情此景,表达了诗人送别流人的离愁别绪,流人亦奏出对诗人依依不舍的留念之声。
D.第四句,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用词形象新颖。
解析:诗歌第一、二两句意思是“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筝曲所传达出来的漂泊之情和王昌龄此时身为迁谪者的心境相应,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诗人送别流人的离愁别绪,流人亦奏出对诗人依依不舍的留念之声”。
7.你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是写“雨声”,还是写“筝声”?还是二者兼写?试结合全诗分析。(3分)
(示例一)写“雨声”。通过实写岭色雨声,衬托哀切的筝声,以山雨迷蒙的景象来烘托迁客的愁绪。
(示例二)写“筝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流人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出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烟雨迷蒙的环境之中,心中倍感凄凉。
(示例三)兼写“雨声”和“筝声”。孤独的诗人听着流人弹奏哀婉的《水调歌头》,勾起了内心的伤感。这时现实中的雨声更增添了无限的凄凉,流人与诗人都产生了无限的身世感慨,不禁潸然泪下。
(六)(2024·济南平阴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送柴侍御①
王昌龄
沅水②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此诗为诗人被贬龙标时所作。柴侍御,诗人朋友,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②沅水:沅江,湖南省第二大河流,龙标在沅江之滨。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第一句点出了朋友要去的地方,一个“接”字,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写诗人送别朋友,心中充满了浓重的伤感之情。
C.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宽慰:诗人与朋友共担风雨,同顶明月。
D.诗歌第三、四句运用想象,化远为近,构思新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句说明诗人心胸豁达。“充满了浓重的伤感之情”表述有误。
9.“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和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借明月传情,请分析两首诗所表达感情的不同。(3分)
王昌龄诗中,诗人、友人和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又何曾身处两地呢?本诗不同于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诗人借“明月”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志。李白的诗把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将自己的深情带到了遥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深切的同情。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③,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②缘:因为。③味败:味觉败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2)乃益盐( 增加 )
(3)愚人食盐不已( 停止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乃益盐 屠乃奔倚其下
B.主人既闻 有闻而传之者曰
C.缘有盐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遂自念曰 遂成枯落
解析:A项,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B项,都是“听说”的意思;C项,原因/原来;D项,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1分)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唯 无 益 反 害 之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译文: 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的人,于是去开导他。
(2)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译文: 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里面。
14.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 那些不必要的担忧 ,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愚人食盐》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愚人食盐》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
【参考译文】
【乙】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里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弃(这些菜都)口味清淡没有味道。主人已经听到了(他的话),于是增加了一些盐。(他)尝了之后,(觉得菜)十分美味,就自言自语道:“之所以菜美味,是因为有盐。”黄昏时回到家,母亲已经备好了饭菜。愚笨的人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取出盐对此感到奇怪,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问:“怎么可以这样?”愚笨的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里面。”愚笨的人不停地吃盐,味觉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没有好处,反而会被其所害。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乙】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①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②饮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镞(zú):箭头。②炙(zhì):烤熟的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的目标 )
(2)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
(3)关羽尝为流矢所中( 曾经 )
(4)此患乃可除( 疾病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夫君子之行 因往晓之
B.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
C.毒入于骨 于我如浮云
D.而羽割炙饮酒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B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用;C项,动词,到/介词,对,对于;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可是”的意思。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不能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2)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译文: 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18.从【乙】文可以看出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识过人(勇敢)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具体的事件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乙】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应当切开臂膀治疗伤口,刮骨头除去毒药,这样疾病才可以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当时关羽恰好和各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鲜血湿淋淋地往下滴,装满了盘子,但是关羽(依然)切肉喝酒,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②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④,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⑤能作此谋也!
【注】①行室: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盈:满。③豕:猪。④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⑤乌:哪里,怎么。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止有剩骨( 仅,只 )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
(3)为狼所逼( 被 )
(4)股直不能屈( 大腿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遂负之以归。
译文: 于是(屠户)就背上这只狼回家了。
21.【甲】【乙】两文均出自蒲松龄的《狼三则》,写的都是屠户遇狼杀狼的故事。面对同样凶狠狡诈的狼,两位屠户各显智慧将其杀死。请任选两文中的一处具体内容分析屠户的智慧表现在哪里。(2分)
(示例一)从【甲】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可以看出屠户善于把握时机。
(示例二)从【乙】文中“以吹豕之法吹之”,可以看出屠户善于想办法,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
【参考译文】
【乙】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的农民所遗留下来的在田中所搭的草棚,(屠户就)跑进草棚躲了起来。狼从草棚的草帘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不能逃走。但(屠户)想到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屠户)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狼。(屠户)用尽力气吹了一段时间,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才用绳子把狼捆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嘴巴张着不能闭上。于是(屠户)就背上这只狼回家了。(如果)不是屠户,哪里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节选自《王冕僧寺夜读》)
【注】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④曷:怎么、为什么。⑤恬:安然。⑥通儒:博学的儒生。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暮归( 回家 )
(2)冕因去( 离开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已而复如初。
译文: 不久(他)又像原先那样。
24.这篇文章谈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哪些?(1分)
学习要专心,要惜时勤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王冕学习专心。根据“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他惜时勤学。据此可概括文章所谈的学习道理。
【参考译文】
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不久(他)又像原先那样。(他的)母亲说:“儿子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腿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子,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了博学的儒生。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