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专项突破提升(五)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6 专项突破提升(五)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提升(五)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追梦“笨小孩”
谢鹤醒
①刚接手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我还记不清学生名字,可偏偏记住了崔安然。
②第一次对她刮目相看,是我在某节课讲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时,随口建议道:“大家周末不妨去收集小说作品及人物。”这种“特殊作业”,学生一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周一刚上课,我试探性检查上周布置的作业情况,全班竟然鸦雀无声。只有崔安然主动站了起来,讲她收集到了哪些小说作品及人物,并吞吞吐吐地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我当时愣了一下,才表扬道:“全班只有崔安然把我的话当回事,其他同学都忘了这项作业。”
③后来我发现,无论是听讲的专注程度还是写作业的认真程度,崔安然都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然而,辛苦付出并没有换来满意的结果——背诵默写总是磕磕绊绊,讲过的题目再做一遍还是错误连篇,每次大考小考,她永远破不了班级后五名的魔咒。
④历史老师无奈地说过:“有次我让大家整理近代史的笔记,别人都是两三张纸就搞定了,你知道崔安然写了多少吗?56页!唉……”数学老师总结道:“崔安然啊……就是单纯的脑子笨。”我还听隔壁班的王梦茹同学说,她俩是发小,小学时崔安然在学习方面就认真而吃力,效果不理想。
⑤我开始格外关注这个“笨小孩”:凌乱的头发,额头上此消彼长的痘痘,瘦小的肩膀……明明是单薄的小姑娘,身体里却像是有使不完的能量,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时她波澜不惊、一往无前地继续努力,偶有一丝焦虑掠过,也稍纵即逝。我不知道那压力如山的一天又一天,崔安然究竟是怎么扛下来的……这一切,都令人心疼。
⑥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有一天她忧心如焚地来办公室问我:“老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心想,这个问题难道不该两年前就解决了吗?而且,影响她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效率啊!我讲了几句类似“每年都有垫底的学生一鸣惊人”的话来宽慰她,帮她扶一扶摇摇欲坠的信心。这孩子倒也好劝,稍微一鼓励,她又能激情满满地奋斗去了。哪怕她的成绩依然徘徊在普高线上下,哪怕班里和她情况差不多的同学都纷纷另觅他途。只有她根本没有考虑过“上高中”之外的任何选择,在她的内心世界里,上高中就是她唯一的、远大的、最值得追逐的美好梦想。
⑦最后一次和崔安然单独交流,是6月底中考前三天。我问崔安然:“你有梦想吗?”她脱口而出:“考高中!我就想上高中。”
⑧那年中考成绩公布,各高中开始录取。我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期望她有个好结果。崔安然终于如愿以偿,被一所普通高中录取了。
⑨今年,我这个“毕业班专业户”又开始面对新一届初三年级学子。偶尔会在班里讲起崔安然的故事,有学生听完感叹道:“她追梦的心可真执着啊!”
⑩是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执着追求梦想比什么都重要。就像15岁的崔安然,我坚信,她终将成为她想成为的样子。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通读全文,文章写了“笨小孩”追梦路上的哪几件事?请列举出两处来。(4分)
 (示例)①崔安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周末作业——收集小说作品及人物;②中考前她问“我”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稍加鼓励,她便信心满满。 
2.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
凌乱的头发,额头上此消彼长的痘痘,瘦小的肩膀……
 运用外貌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崔安然是一个平凡朴素、不注重外表、体格瘦弱的小女孩,也为下文写她的压力大作了铺垫。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有一天她忧心如焚地来办公室问我:“老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忧心如焚”指忧愁得心里好像被火烧一样。这个词语体现了崔安然的着急和忧心,也体现了她想考上高中的夙愿。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的理解。(4分)
 在当今社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有理想、有目标,还要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坚持不懈。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结合第⑦段、第⑧段、第⑩段关键句可知,在当今社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要有理想、有目标,还要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坚持不懈。
(二)(2024·齐齐哈尔讷河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素朴的父亲
王秋珍
①我是农民的女儿。每当有人要我介绍自己,我总是这样说,语气里是他人无法理解的自豪。
②小时候,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贫穷的家境,普通的长相,让我的内心长满了衰败的杂草,像家门口池塘边的石板,粗糙卑微,可日子久了,走的人多了,粗糙的石板也有了光亮。
③小小的我,在农村灰土地一样贫瘠的时光里,透过一扇素朴的窗户,慢慢地读懂了人生这部大书。这扇窗户,就是我只读过一年小学的父亲。
④夏天的傍晚,天边烧着一大团火红的云。我和几个小伙伴站在池塘边打水漂,有的小石头能一下子滑出很远,像一只鸟儿呼啸而过;有的能“扑扑扑”地开出几朵纯白的花儿。我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我甩出的石头一落入水里,就“咚”地下沉,不肯向前蹦出哪怕两个小水花,我越来越心急,拿起一块尖薄的石头,拉开弓步,将右手臂狠狠地甩上几圈儿,再将石头抛出去。谁知,在我甩圈儿的时候,石头从我的手上逃脱,一直往后面飞去,只听得“哐啷”一声,世界突然安静了。我打破了村里某户人家的玻璃!
⑤这家的主人爱喝酒,整天瞪着铜铃一样的眼,骂骂咧咧的,我们小孩子都特别怕他。想到这儿,我飞也似的跑了。我跑进田野,东躲西藏。暮色四合,天空像女巫的衣裳罩了下来。我蹲在一个稻草堆后面,像只小猫,找不到庇护所。不知过了多久,父亲突然出现了。他心疼地拉起我的手说:“没事,没事,有我呢。”
⑥次日,父亲卖掉了家里的那只芦花大母鸡,自己当小工,小心而笨拙地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父亲用行动告诉我,出了事情不要逃避,再怎么难,都要去面对,去解决。
⑦我的弟弟从小体弱多病,家里债台高筑。父亲不停地做苦力活儿,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半夜时分,他已经推着在瑟瑟寒风中挖的藕进城去了。有一段时间,他天天深夜去拉瓮,拉到几十里路外的一个地方,赚一点儿可怜的脚力钱。炎热的夏天,他钻进热得冒火的窑洞码砖头。一趟又一趟,把自己烤得像咸鱼干。
⑧有一年,弟弟送医院前,父亲向邻居借了二十元钱。后来父亲把钱还给了人家,可是,邻居年纪大了,犯迷糊了,事后又向父亲催要二十元。我很着急,要父亲说明真相。父亲说:“不行,老人家会内心不痛快的。再还一次,给人家一个心安。”
⑨我17岁那年深秋,村里来了一帮弹棉花的手艺人,拖家带口,风尘仆仆。父亲腾出一间屋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我家弹棉花,还无偿提供食宿。父亲自己曾经做过货郎,对那些走南闯北的人,他总是发自内心地敬重。送信的,卖扫帚的,钉秤的……都得到过父亲的援助。
⑩声声弦响,片片花飞。弹起的棉絮钻进窗户的缝隙以及屋檐的角角落落,我们的房子被棉花飞得满屋狼藉。父亲却欣慰地说:“生意不错。”两星期后,这帮弹棉花的手艺人没打招呼就走了。父亲一看,他们不但顺走了我们家值钱的东西,连我爷爷在世时留给父亲的几个瓮都捋走了。
遇上这样没良心的人,我感觉受伤了。“爸,以后不要这么好心了。”我颇有些愤愤然。要知道,我家经济拮据,这样一来无疑是雪上加霜。我盼望了很久的新衣突然没了保障,弟弟治病更是一笔流水一样的花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再难的日子,挺挺也就过去了。”
父亲的言行,素朴得像田野上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然而,在我成长的时光里,它们是我眼中最繁华的景致。它们像一扇善良的窗,帮我推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生长出一丛又一丛苍翠的希望。
(选自《作文新天地》,有改动)
4.本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①“我”打水漂时不小心打碎别人家的玻璃,父亲卖母鸡、当小工修补玻璃;②父亲因弟弟生病借钱,干苦力活儿赚钱,并且还了两次钱给邻居;③父亲好心收留弹棉花的手艺人,而他们却顺走了家中值钱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第④段、第⑥~⑩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5.作者为什么以自己是“农民的女儿”而自豪呢?(4分)
 有一个素朴、善良、勤劳、包容、坚强、有担当的父亲,给予作者强大的精神力量(或巨大的正面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父亲给了“我”什么来回答。还可以结合文章中第⑥段、第⑧段、第 段中描写父亲的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暮色四合,天空像女巫的衣裳罩了下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自然环境,把“天空”比作“女巫的衣裳”,生动形象地写出天空渐渐变黑的情景,衬托出“我”闯祸后越发沉重(或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语句“暮色四合,天空像女巫的衣裳罩了下来”,把“天空”比作“女巫的衣裳”,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空渐渐变黑的情景,渲染了令人恐惧的氛围,表达了“我”因闯祸而紧张害怕的心理。
7.结尾先写“父亲的言行,素朴得像田野上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又说是“最繁华的景致”,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4分)
 不矛盾。前者是父亲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素朴平凡;后者强调了父亲的言行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彰显出父亲身上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此类问题一般是不矛盾的,多为叙写的角度不同造成的。
(三)(2024·扬州邗江区期末)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①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返回,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志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阳气初生。
②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③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由周到秦,都把冬至日当作岁首,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④《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记载:“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这些说的都是冬至时节的物候现象。
(有改动)
材料二
①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古时候,人们为了取暖,将面粉做成耳朵似的“娇耳”,吃过之后浑身暖和,耳朵发热,冻伤的耳朵就慢慢治好了。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②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圆”。
③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有改动)
材料三
①冬至天气寒冷,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生病。适当减少外出,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 ℃~24 ℃,外出时,记得佩戴围巾、帽子,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侵袭。
②冬至以后,气温下降,天气寒冷,尤其是早晚,温度常常在零度以下,对呼吸道及心血管的刺激很大,容易诱发气管和血管的痉挛,导致原有哮喘的加重、血压的升高和心绞痛的发生。而且人体的整体活动能力下降,对运动的强度及总量的承受能力都会下降。建议有锻炼习惯的人群,太阳出来以后再出门进行户外运动,运动时间一般选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3点,户外运动时间不要太长,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不可出大汗,使阳气随之外泄。遇到雾霾、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尽量别出去,在家里做做瑜伽、练练八段锦、打打太极拳等也可以起到锻炼的效果。
(有改动)
8.下列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北返回,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生。
B.水饺和汤圆都是冬至那天人们必须吃的食物,食物意味着圆圆满满。
C.如果将《九九消寒图》中的圆圈都点了墨,那就标志着进入了春暖之时。
D.在汉武帝采用夏历之前,人们都把冬至日当作岁首。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可知,我国北方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防冻耳朵。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可知,我国江南地区的人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圆”“圆满”。本项“水饺和汤圆都是冬至那天人们必须吃的食物,食物意味着圆圆满满”表述有误。
9.材料一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冬至?(4分)
 ①冬至的来历、气候特点;②冬至的俗称;③冬至的历史演变;④冬至的物候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阳气初生”可知,介绍了冬至的来历、气候特点。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二十四节气之
一”可知,介绍了冬至的俗称。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的内容可知,介绍了冬至的历史演变。根据材料一第④段的内容可知,介绍了冬至的物候现象。
10.小明的爷爷70多岁了,老人家有高血压,但是爱锻炼,每天早上7点到公园打太极拳,风雨不误。但是现在已经是12月份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劝说爷爷?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段话。(4分)
 爷爷,锻炼身体固然是好的,但是咱们要科学健康地锻炼。现在已经12月份了,早晚天气寒冷,对呼吸道及心血管的刺激很大,容易诱发气管和血管的痉挛,导致血压的升高,您有高血压,不宜早上7点出门锻炼。如果您想锻炼,可以等太阳出来,在上午9点到11点或下午2点到3点去公园锻炼,锻炼时长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相信爷爷您经过科学健康地锻炼,身体会越来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材料三第②段介绍了冬天户外运动的弊端并针对冬天运动提出了建议。以此劝说爷爷即可,同时注意语言得体。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