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 2 济南的冬天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那水呢, 不但 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 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青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línɡ的蓝水晶。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水藻( zǎo ) chéng( 澄 )清
蓝汪汪( wāng ) 空línɡ( 灵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青亮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清亮 ”。
(3)语段中加点字“贮”查 贝 部,“贮”的正确解释是( B )
A.收藏;收获 B.储存;积存
C.储蓄(钱财)
(4)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为了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各级政府部门都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
B.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而是那些沐浴在春光里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C.通过集体锻炼,使我们增强了体质,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合作精神。
D.公民能否遵纪守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解析:A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C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或在句末添加“与否”。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雪落后那一地洁白,足以让人忘却尘世的一切,雪花用融化来温暖这个冬天,挥洒着永恒的浪漫。
②美丽的雪花,是冬天送来的最浪漫的礼物。
③雪花是冬天的卷首。
④面对洁净的雪花,心中充满了美丽的梦境和无限的遐想。
⑤它的到来给冬天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大地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有一种静谧的美。
A.④③①②⑤ B.②①③⑤④
C.③②⑤①④ D.①②③⑤④
解析:分析语段可知,第③句和第②句是语段的总领句,应分别为第一句和第二句;第⑤句中的“它的到来给冬天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与第②句中的“礼物”相接,应放在第三句;第①句紧承第⑤句描写雪后美景,应放在第四句;第④句由前面几句的写景过渡到写人,是对语段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②⑤①④。
4.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B.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解析: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朝阳沟》等。
B.济南,别称泉城,是山东省省会城市。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词人李清照就是济南人。
C.冬季,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
D.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解析:《朝阳沟》是河南豫剧,老舍的话剧是《龙须沟》。
(一)(2024·重庆永川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诗意的冬季
杨晓升
①时序变换,四季轮转。转眼间,窗外的树叶又渐次黄了、枯了。没过几天,北风一来,满树的黄叶枯枝扑簌簌飞落一地。
②萧瑟的寒冬的确不似春、夏、秋那么可人,那么丰富生动,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就连鲁迅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感慨:“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也是冬天给人们的一个普遍印象:北风呼啸,万物萧条,外出可看可玩的少,真的是有些无趣。
③然而世间万物,凡存在便各有优劣长短。君不见,寒冷的冬天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却各美其美,富有诗意。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到李清照的“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无不展现出令人心旷神怡的诗意冬景。
④即便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发完感慨后,也转了话锋:“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是啊,雪,或许是冬天带给人们的第一道亮光。李白曾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惊叹,杨万里曾有“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的惊喜。雪,是冬天的精灵,无论是飘在空中或者落在树上,甚至落到地上,都那么惹人喜爱。雪构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那里一切都是晶莹剔透的、纯洁美好的,以至于清代诗人秦廷璧在《咏雪》中情不自禁喜迎飞雪:“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
⑤我自小生长在南方,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前,从未见过冰雪。老家广东潮汕,冬天依然满眼青翠。即使是遭遇短暂的寒流,最冷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但大地上的草木依然郁郁葱葱,仿佛绿色是它们身上一年四季都不脱去的外衣。后来我到武汉读大学,酷暑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一如冰火两重天。严寒将我的双手冻得发紫发肿,但平生第一次见到雪时的惊喜与兴奋,还是让我瞬间忘却烦恼,跟随同学们跑到雪地里尽情打闹。那种畅快、开心的体验,令我终生难忘。大学毕业后我到北京工作,户外赏雪观景成为我冬天拥抱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选择。
⑥不过,印象最深的一次观雪,还是第一次跟随妻子到哈尔滨娘家过春节。走出火车站,冰雪覆盖的世界让我瞬间从头冷到脚。寒气凛冽,即便我穿上棉裤棉衣棉鞋,将自己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紧紧地包裹得像个棉团,可还是缩头缩脑,嘶嘶哈着热气。到了夜晚,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外出观冰灯,我鼓起勇气来到太阳岛的冰雪大世界。好壮观的景色啊!五彩缤纷的灯光映照着玲珑剔透的各式冰雕:鳞次栉比的建筑,栩栩如生的动物,纯洁晶莹,美轮美奂,我不由惊叹于冰雕师们的心灵手巧——水凝结的固体,竟然能塑造出如此美妙的冰雪世界。妻子轻车熟路,跟着玩得正欢的游人开心地滑雪、玩滑梯。我硬着头皮跟在妻子身后,忐忑不安地爬到滑梯的高处。下滑的那一刻,失重的感觉让我紧张不安,闭眼着地的那一刻,却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刺激、快乐与轻松。由此,我对冬天有了另一种认识:冬天带给人们的,并非只是严寒,还有洁白世界的纯真与快乐。也难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喜爱冰雪运动,甚至也有了举世瞩目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⑦其实,冬天对人类来说还有更高意义上的精神暗示:冰雪是人类情感中纯洁的象征,而严寒是考验人类意志的试金石。“雪虐风饕(tāo)愈凛然”的勇气与决绝,不仅让人们对凌寒傲雪的梅肃然起敬,更给了人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励志与哲悟。冬天还是自然界生命蛰伏与孕育的季节,没有冬天里能量的积攒,就不会有春天的万物复苏和生命的纵情绽放。“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古话中蕴藏了生命节律的智慧,而这正是冬天对于万物生命的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16日,有改动)
6.本文写了作者三次观雪的经历,请概括第二、三次观雪的内容。
(1)第一次:在武汉读大学时,跟随同学们跑到雪地里尽情打闹。
(2)第二次: 到北京工作后,冬天到户外赏雪观景。
(3)第三次: 跟随妻子到哈尔滨娘家过春节时,观冰灯、赏冰雕、玩滑梯。
7.第③段写到“寒冷的冬天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却各美其美,富有诗意”。结合本段引用的诗句,分析这些诗句各写出了诗人眼里冬天怎样的美。
(1)王安石: 梅花凌寒独开的坚毅之美。
(2)柳宗元: 渔翁寒江独钓的孤傲之美。
(3)李清照: 寒梅傲雪初放的报春之美。
8.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请结合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第②段写寒冬万物萧条和无趣,第④段则赞美雪“是冬天的精灵”“构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等,这是欲扬先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更突出了对冬天的赞美之情。
9.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请结合第⑥段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用五彩缤纷的灯光映照着玲珑剔透的各式冰雕;冰雕师们用心灵手巧的劳动,塑造出如此美妙的冰雪世界。
10.第⑦段写到“其实,冬天对人类来说还有更高意义上的精神暗示”,冬天给人类哪些“精神暗示”?
冰雪是人类情感中纯洁的象征,而严寒是考验人类意志的试金石;冬天还是自然界生命蛰伏与孕育的季节,这正是冬天对于万物生命的意义。
(二)整本书阅读。
1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A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乙】还记得有一回B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1)《朝花夕拾》原名《 旧事重提 》,实际就是鲁迅在回忆往事,采撷温暖。语段【甲】出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填篇名);语段【乙】出自《 藤野先生 》(填篇名)。语段中的A、B都曾给予鲁迅温暖,其中A是 寿镜吾 (填人名),B是 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郎) (填人名)。
(2)在《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人曾给过鲁迅温暖,请写出人物并说明理由。
(示例)长妈妈 在所有人都不理会鲁迅的想法时,不识字的长妈妈为鲁迅找来了《山海经》,让鲁迅感到温暖。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