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05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4分)
我们通过阅读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春”:春风在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鸟儿在瞭亮的笛声里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春让人们精神抖擞。我们领略了老舍文中济南的冬天的截然不同:她没有春的娇媚,夏的粗旷,秋的静谧,冬的咄咄逼人,而是充满温晴的。人们徘徊在古老的济南,澄清的河水,秀气的小山,绿绿的水澡,这些景象从不同角度完美地展现了冬天的济南,这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酝酿(niàng) 应和(hè)
B.润湿(ruì)     静谧(mì)
C.咄咄逼人(duó)  徘徊(pái)
D.截然不同(jié)  抖擞(shǒu)
解析:B项,“润”应读“rùn”;C项,“咄”应读“duō”;D项,“擞”应读“sǒu”。
2.语段中画线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瞭亮       B.娇媚
C.粗旷 D.水澡
解析:A项,“瞭”应为“嘹”;C项,“旷”应为“犷”;D项,“澡”应为“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原本成绩只在中游徘徊的他居然考了年级第一名,令班主任喜出望外。
C.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呼朋引伴,快乐地放起了风筝。
D.他在学校辩论会上为班级争了光,伶牙俐齿,咄咄逼人。
解析:“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全国低碳日之际,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科普宣传,让低碳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营造出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B.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C.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就一定能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D.通过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解析:B项,不合逻辑,“月光、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响声”,应在“发出”前添加“树叶”;C项,成分残缺,应在“水更清”后面添加“的美丽中国”;D项,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可以让”。
5.默写。(9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2)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6.(2024·东营广饶县期中)《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很多与他青少年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请参照下面的示例,结合你平时的阅读积累,挑选一个人物并简要介绍。(4分)
示例: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方正质朴、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人。
藤野先生  阿长  衍太太  范爱农
 (示例一)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他是一个严谨、正直、真诚、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示例二)阿长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她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且“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人。
(示例三)衍太太是跟鲁迅住在同一门里的邻居,她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的人。
(示例四)范爱农是鲁迅在东京认识的一个穷困潦倒的朋友,他是一个勤奋正直、清高孤傲的人。 
7.我校七年级准备开展以“寻觅四季的踪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4分)
(1)请你在下文横线上补写内容,使之构成排比句。(2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惠风和畅,莺飞草长,是生命的萌发;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天高气爽, 五谷飘香 , 是生命的延续 ;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2)古人写过不少有关四季美景的古诗,请你任选一个季节,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连续的两句。(2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3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指降职。古代以右为尊,左为卑。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和怀念带给友人,以表达对朋友的慰藉。
D.“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的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诗人也心驰神往。
解析:D项中的“是个浪漫的好地方,诗人也心驰神往”错误。诗歌中的“夜郎”是王昌龄被贬后要去的地方,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意在表达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与挂怀。
(二)(2024·威海乳山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18分)
村庄的四季
雷晓婉
①有时候,当因生活而麻木的心之触角,伸向遥远的记忆时,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条河流从村子中央流过,河水童话般清亮无比,连鱼儿的触须都看得清清楚楚,芳草萋萋,羊群雪白,少年的歌声穿越桑林,冲向云霄,村子周围的庄稼茂盛得近乎疯狂……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温暖起来。
②啊,故乡,童年的故乡,遥远的梦想,忆及总会有美好的东西纷至沓来。关于故乡的味道,四季中,不同的味道,开始进入渴望的鼻腔。
③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活泼地照在村子上空,这个时候,乡亲们开始做春耕的准备了。整个村子,已经被或白或红的槐花包围,甜丝丝的香气,氤氲着村庄里的甜蜜气氛,空气里,流淌着美好的气息。周围的养蜂人总愿跋山涉水,赶来这个小山村让蜜蜂采蜜,酿出的槐花蜜,油亮暗红,一扯一根线,质量好极了。嗡嗡嗡的蜜蜂,怒放的槐花,原来春天的故乡,招蜂引蝶、流蜜溢香。
④夏天,庄稼恣意生长,整个田野,翻滚着生命的旺盛,庄稼的味道,热烈生动,扑面而来。里面既有高粱火红的青涩味儿,也有嫩玉米羞涩的香甜味儿,更有饱满的大豆散发出的淡淡的豆腥味儿。所有的一切,混合成一股生长着的浓烈的庄稼味儿。行走在田间,风就会捧起庄稼的青涩味儿,往你的鼻孔里送,这是春季粪肥的力量和老农的精心哺育发挥了作用。庄稼排行站在地里,潇潇洒洒,汲取地气,慢慢积蓄着力气,等待秋后变化为五谷的香气,润泽人间。所以,夏天的村庄,庄稼狂舞、青涩味儿浓。
⑤秋天到了,天高云淡,自有秋的独特味道飘散开来。民以食为天,这个季节,正是晒大酱的好时候,把发霉的馒头扔入盆中,加上盐,就可以放在墙头,不管不问,任意晾晒了。民间的经验无比珍贵,比方说,这大酱须得凌晨端出,让朝露滋润,方能味道鲜美。果真,奶奶做的大酱,就比邻居家晚辈做的味道好。如果你在秋季的乡村走一遭,焦干喷香的庄稼秸秆在街道两旁,金黄的玉米在屋顶上咧嘴而笑,各户晒在墙上的大酱,散发出阵阵酱香味。天上的云彩少而静,白云悠然游走,恰似乡人的慢生活,活出生活的韵致,活出生活的精彩。被大酱味包围着的乡村,是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田园。
⑥冬天到了,乡村也开始猫冬。放在土窖里的地瓜被取上来,丢在大铁锅里,炖上半个时辰,就有甜丝丝的地瓜香味顺着锅沿飘出来,这个,得配上腌渍的老咸菜,才能吃得喷香。那老咸菜,用五香调料,一层菜,一层粗盐,码好腌上一个冬天,就是绝好的下饭菜。所以,咸菜那种奇异的味道,代表了冬天乡村真正的味道。冬之暖阳照耀着,上了年纪的人,蹲在墙根处,手捧大海碗,夹一筷子老咸菜,喝着冒着热气的地瓜稀饭,这是冬天乡村的味道,是地瓜稀饭老咸菜的农家乐生活的味道。
⑦乡村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是一种情思,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想起来就让人流泪、让人唏嘘不已的情愫,更是在心灵疲惫或麻木时,一种温暖、慰藉心灵的感觉。不过这乡村的味道啊,现在正离我们远去,愈行愈远。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9.从全文看,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6分)
 ①再现了记忆中童年故乡的美好场景;②渲染了温馨的氛围,写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给“我”带来的温暖的感受;③引出下文有关故乡四季味道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结合第①段内容可知,本段描写作者记忆中童年故乡美丽的画面,河流、鱼儿、芳草、羊群、少年的歌声、桑林、庄稼等景物渲染了静谧温馨的氛围,表现出记忆中的故乡给“我”带来的温暖感受,同时引出下文有关故乡四季味道的描写。
10.乡村四季各有标志性的“味道”,请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1)春天: 甜香味 
(2)夏天: 庄稼味、青涩味 
(3)秋天: 酱香味  
(4)冬天: 地瓜味、咸菜味 
11.第③段中加点的“愿”字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愿”在文中指心甘情愿,写出了小山村春季的槐花。对周围养蜂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愿”本意为愿意,这里指心甘情愿。“周围的养蜂人总愿跋山涉水,赶来这个小山村让蜜蜂采蜜”中的“愿”字,写出了养蜂人甘愿从遥远的地方来小山村收集蜂蜜,表现出小山村春季槐花对养蜂人的吸引力之大。
12.结合结尾段,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表达了作者对记忆中的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依恋和热爱,抒发了因故乡这份美好渐行渐远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结合第⑦段中“乡村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是一种情思,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想起来就让人流泪、让人唏嘘不已的情愫,更是在心灵疲惫或麻木时,一种温暖、慰藉心灵的感觉”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记忆中的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依恋和热爱。结合“不过这乡村的味道啊,现在正离我们远去,愈行愈远”可知,抒发了作者因故乡这份美好渐行渐远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24分)
槐花飘香
申 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入村里,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儿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着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抓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着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子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起筷子夹了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在一旁笑吟吟地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在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3.作者围绕槐花香,写了槐花香在 枝头 、 嘴里 、 田间 三个地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 难忘与怀念 之情。(4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体会感情。要浏览全文,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第③段、第④段、第⑧段开头句可知,本文从槐花香在枝头、香在嘴里、香在田间三个方面回忆往事。从第⑨段可知,本文表达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的难忘与怀念之情。
14.第⑨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内容上,升华主旨,抒发了作者对槐花香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并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
15.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8分)
(1)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蹲”“靠”“夹”“蘸”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吃槐花蒸菜时的姿态,他大块地夹菜与慢条斯理的吃法和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吃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大人与孩子虽姿势不同、吃相不同,但对槐花蒸菜的喜爱是相同的。 
(2)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在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星星点点落在绿肥里、牛车上的槐花比作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槐花飘落这一动态画面,流露出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手法、句式、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
16.文章中第③段画线句从动作描写和嗅觉等角度,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透露出作者对槐花香的赞美之情。请你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的其他方法并调动其他感觉器官,也来写一段赞美槐花香的话,70字左右。(6分)
 (示例)一串串槐花像银链,随风飘出淡淡的清香,抬头一看,高高的树枝上挂满白白的小花,与翠绿的槐叶交相辉映。每到槐花盛开时,母亲总是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妈妈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槐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利用所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调动感觉器官,做到语言通畅,形象生动。
三、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是风景;云起云涌,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静阅万卷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慢慢走,细细品,美的风景处处在。
请以《我眼中的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500字以上;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