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五) 5 秋天的怀念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央求(yāng) 沉寂(jì) 侍弄(sì)
B.捶打(chuí) 暴怒(nù) 絮叨(tāo)
C.淡雅(yǎ) 憔悴(cuì) 烂漫(màn)
D.仿膳(shàn) 砸碎(zá) 决别(jué)
解析:A项,“侍”应读“shì”;B项,“叨”应读“dao”;D项,“决”应为“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初冬轻寒,满地黄花泼泼洒洒,随着暮色四合,最后一抹阳光埋进大山的胸膛,城市的人们,三三两两,走出门来。
B.他们一家三代人挤在一个棚户区院子里,县里要进行拆迁改造的消息让他们高兴得喜出望外。
C.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河水泛滥、大海怒吼、群山崩塌、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
D.这位魔方高手将魔方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充分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每个公式,他都要翻来覆去地拧上十几天。
解析:“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与前面的“高兴”重复。
3.(2023·黄冈中考)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八号”,我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刷新纪录。
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再”或把“不再”改为“再次”;D项,逻辑顺序错误,应该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解析:应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游子远行,万水千山, 。伟大的母亲之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解析:“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说明的是母爱的深沉,应衔接第②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说明的是要懂得感恩,应衔接第①句;“游子远行,万水千山”说明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应衔接第③句。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②①③。
(一)(2024·济南钢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 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儿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①,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②,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 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有改动)
【注】①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他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他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史铁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成为终身遗憾。②羊城:广州的别称。
6.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思维导图。
① 欢喜 ② 初读《合欢树》 ③ 悲伤(或痛苦)
7.优美的文章注重品读,请仿照示例,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朗读卡片。
朗读卡1
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朗读这段话时,语速要慢,“丝丝缕缕”要重音轻读,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表达出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朗读卡2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这句话要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放缓,“静悄悄”要轻读,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8.结合语境,请你赏析第⑥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不屑一顾”的意思是认为不值得看,形容非常轻视,看不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合欢花的香气以人的姿态神气,生动形象地写出羊城街头的合欢花的香气给人以傲慢感(或疏离感),表现了“我”在异乡的格格不入和对故乡深切的怀念。
9.阅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用几乎相同的语句描写母亲的头发和脸颊,有何作用?
第③段画线句写母亲的头发和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我”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画线句是想象、虚写,“我”已到中年,而母亲年老卧病在床,通过回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不舍、眷恋。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10.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题目《合欢,合欢》有何妙处。
①合欢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是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②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③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了“我”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④丰富母亲的形象,突出主题,如描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到中年,而母亲年老卧病在床,“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整本书阅读。
1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上面文段节选自其中的 《 五猖会 》(篇名),选段中父亲要“我”背的书是 《 鉴略 》(书名)。
(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