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六) 6 散 步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铺( pū ) 嫩( nèn ) 咕( ɡū )
(2)找出语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蜜 改为 密
(3)语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解释说明 。
(4)仿照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以“这北方的深秋的田野!”为开头,写一段话。
(示例)这北方的深秋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金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深,有的浅;树枝上的叶子也透着金黄;田里的高粱也唰唰地迎风摆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C.到底该不该建水库的问题,当地民众产生了分歧。
D.张亮把这件复杂的事分析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
解析:“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与语境不符。
3.(2024·济宁泗水县期末)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的异军突起,使部分专家学者为此忧心忡忡。
B.淄博烧烤“火”了后,当地政府抓住契机,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C.阅读能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是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D.元旦期间,许多外地游客驱车数百里来到济南,只为一睹超然楼亮灯的绝美瞬间。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删去“随着”或“使”;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思想”;C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或在“得以”前面加上“能否”。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解析:通读各句可知,第④句是总说句,应放在最前面;第②⑤句承接第④句,先说“传统”,再说“文化”;第③句是对第②⑤句的总结;第①句是对整段话的总结,放在最后。故正确的排序应为④②⑤③①。
(一)(2023·日照五莲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那些暖心事
潘 军
①在我记忆的长河里,好多事转脸儿就忘了, 。
②父亲的童年浸泡在眼泪里。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父亲的六个姐妹相继夭折。一提起这事奶奶就哭,父亲也跟着掉泪。父亲想当医生救死扶伤,可惜没能如愿。父亲年轻时,当过联合乡的乡长,后来辞职回家,拿镐头刨地。
③刨地前,父亲会先勒紧裤腰带。实在坚持不住了,他就掏出口袋里的盐粒,放在舌尖舔舔,然后猛喝水。有一次,正在刨地的父亲眼前发黑,用镐头支撑着才没倒下。
④1973年是我们经历过的最困难的一年。那年春天,家里吃麸子最多。麸子味道苦,做饽饽要掺玉米面、加糖精。麸子饽饽熟后,手捡不起来,只能用筷子往碗里扒拉。父亲经常垫钱给邻居捎回三分钱一包的糖精。
⑤那时期的粥能当镜子照。有一次,我们八口人一顿喝了五盆外加三碗水粥。走路时,肚子里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有时,父亲见粥少,喝一碗就不再盛了。父亲躲进角落里,从口袋里掏出东西填进嘴里。我悄悄走近父亲,趁他不注意,将手伸进他的口袋,掏出的东西把我惊呆了:树叶、野菜都生柴了,几小段白薯干,是用刀剁斧砍分开的,其中两块还带有虫子屎。
⑥终于树叶吐绿,我家门前的大榆树飘来阵阵榆钱香。一天,父亲叫我到榆树前,递给我拴好绳的篓子,示意我上去撸榆钱。我将绳子拴在腰上,迅速爬上树。很快,一篓子榆钱送到了地上……父亲给自家留下少量榆钱,便背着篓子逐户送。我心有不满,说:“咱们好不容易撸下来的,凭啥分给别人?”“若不是这年景,你求人家人家都不会要。”父亲的话我依然记得。那天,父亲往返十多里山路才送完最后一家。
⑦那时候,缺粮也短柴。父亲会赶在出工前,背回一捆柴火。近处有柴,父亲偏要去远处砍,我不理解。父亲说:“我远道、陡坡都能去,可有些人去不了啊。”我明白父亲口里说的有些人,指的是村里身体不好的人,比如眼神不好的二伯父、腿脚不便的三表叔、智力障碍的张大爷……
⑧那些年,村里谁家盖房,父亲都会主动去帮工。父亲说:“咱帮不上钱的忙,就出笨力气。”父亲凌晨两三点钟去扛木头,中午背地基石,晚上回来脱坯。 每次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他都是一脸疲惫,衣服汗渍渍的,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⑨有一次,一农户在清理地基时,发现一圆形铁罐,引来众人围观。有人建议砸开看看,被父亲制止。父亲说服众人,带着铁罐去找乡公安员。此罐被专业人员打开后,在场的人惊出一身冷汗——铁罐里装有黄金,还有雷管。若是外力砸开,后果不堪设想。
⑩距我家50米处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我喊他二姥爷。每次下雨,父亲都要去二姥爷家苫盖房屋,家里的油毡、炕席、雨布都跑到二姥爷房上了。有一年秋后,二姥爷患病住进医院,父亲请假陪护。二姥爷患病后脾气暴躁,变着法子“捉弄”父亲,几次将父亲赶回家。但气消后,父亲还是连夜赶回医院,陪伴在二姥爷身边。不久,二姥爷病情加重,痰堵喉咙,嘴唇青紫,把墙壁都抓出沟道了。父亲见二姥爷憋得难受,几次用手为二姥爷抠出喉咙里的黏痰。二姥爷缓解后的一声“谢谢”,令父亲眼睛湿润了。一个月后,二姥爷安详地走了。
我生活的小山村,三面环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雪后结冰,村民不敢外出。所以不等雪停,父亲就去扫雪。家里的扫地笤帚早就秃了。见此,父亲从柴草里抽出荆条,绑成扫帚,继续按照小路的轮廓扫向山外。尽管父亲在鞋上捆绑了绳子,但一路也没少挨摔。一次,父亲不小心踩进坑里,崴伤脚踝,好久走不了路。
多少年过去了, 。
(选自《北京晚报》2023年6月18日,有改动)
5.文章叙述了父亲的种种暖心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父亲为家人忍受饥饿→① 父亲挨家逐户送榆钱 →父亲把近处的柴火让给别人→② 父亲主动去盖房人家帮工 →父亲制止众人砸开圆形铁罐→③ 父亲耐心照顾二姥爷 →父亲给村民扫雪
6.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父亲躲进角落里,从口袋里掏出东西填进嘴里。(赏析加点的词)
“躲”“掏”“填”三个动词,暗示了父亲不愿意让家人知道自己吃难以下咽的树叶、野菜的心理,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
(2)每次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他都是一脸疲惫,衣服汗渍渍的,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衣服“汗渍渍的”比作“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辛劳,表达了对父亲勤劳朴实的品格的赞美。
7.结合你写作的构思,联系文意,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还原到文中横线处。(只填写序号)
A.父亲种种暖心故事依然生动,讲也讲不完
B.唯有父亲那些暖心事依然清晰
第一处: B
第二处: A
8.阅读全文,说说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示例)深爱家人;急公好义,热心助人;遇事冷静,有见识;慈悲心肠,关照孤寡;勤劳朴实;为他人着想。
(二)诗歌鉴赏。
9.(2023·台州书生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宋]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1)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春季 ;通过不同的意象,描写了 雨后初晴 的天气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的意思是“初春的风吹得让人稍微感到寒冷,纷飞的柳絮扰乱了傍晚后的雨过天晴”。据此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季,描写了雨后初晴的天气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在外游子归家以后的无限喜悦与欣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的意思是“在外流浪的游子啊,从现在起,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以牵肠挂肚的了。因为此时,已回到了那日思夜想的故乡,在那熟悉的老家里,也传出了清脆悦耳的鸟鸣声”。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归家之后的无限喜悦和欣慰之情。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