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预习反馈
1.给下列标红的字词注音。
欺侮(qī wǔ) 行辈(háng)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
潺潺(chán chán)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piān pì(偏僻) zhào lì(照例) kuān wèi(宽慰)
zhǔ fù(嘱咐) dài màn(怠慢) yǒng yuè(踊跃)
yì lì(屹立) jiā juàn(家眷) jiǎo jié(皎洁)
hǎo dǎi(好歹)
预习反馈
3.根据词义写词语。
(1)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色彩为贬义词)
(2)潺潺:水流动的样子或声音。
(3)踊跃:比喻做某事积极。
预习反馈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本文体裁是小说。
预习反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预习反馈
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整体感知
划分结构
(1-3)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4-30)到赵庄看社戏。
(31-40)看社戏后余波。
本文线索是什么?
线索:到赵庄看戏。
文本探究-回忆一段往事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 → →月夜行船→
→ → →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文本探究-回忆一段往事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去
外祖母要担心
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与我同去
保证不出事
好处: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表现小伙伴们的热情、机智、细心、能干以及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文本探究-回忆一段往事
3.如何理解本文中的偷豆情节?
(1)反映了少年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豆是为了招待“我”这个客人。
(2)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纯洁无私。
(3)反映了少年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个性,特别是阿发让偷他家的,因为他家的豆大,而双喜怕阿发的娘哭骂,于是大家又到六一公公的地里偷了一些。
(4)文中的 “偷”成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 “偷”,“偷”出了情趣,出了欢乐。
文本探究-认识一群人
1.写了哪些人物?
2.他们都是什么性格的人?
文本探究-认识一群人
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思虑周全、热情能干、富有同情心,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的少年。
阿发——淳朴善良,憨厚无私,热情好客,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不吝啬,善解人意,热情好客,老实厚道。
文本探究-认识一群人
阅读第10段——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描写少年开船的过程,运用了哪几个动词?简要分析这几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点”“磕”“退后”“上前”“架”,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少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和兴奋心情,表现了少年们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
文本探究-感受一方水土
1.文中的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细读11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月夜美景的,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视觉、嗅觉、触觉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月夜的静谧美好,侧面烘托“我”轻松愉悦的心情,写“豆麦”为下文偷豆做铺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伏的连山比作兽脊,用“踊跃”“跑”来写“连山”,化静为动,写出航行的速度之快,表现出“我”急迫心情。
文本探究-感受一方水土
2.细读22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月夜美景的,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戏台在灯火光中时隐时现,就好像是画上的仙境,与来时的情景相映成趣,表现了“我”看社戏归来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体悟情感-理解一段情
1.再读课文14——21自然段,找出小伙伴看戏时的状态,品一品,这是一出好戏吗?
(1)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2)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3)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体悟情感-理解一段情
2.那夜的“豆”很普通,“戏”也不好看。然而,文章最后一段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此你怎么理解的?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呐喊》。《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作品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最后一部分,记述的是看水乡社戏的往事。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村生活。他的作品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本文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京剧名角谭鑫培)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体悟情感-理解一段情
点明主旨,结尾借对“豆”和“戏”的怀念,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善良的小伙伴的怀念,对农村淳朴民风和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怀念。
2.那夜的“豆”很普通,“戏”也不好看。然而,文章最后一段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此你怎么理解的?
小结
通过写 “我”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对“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偷豆吃豆等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善良的小伙伴的怀念,对农村淳朴民风和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怀念。
随堂检测第一课时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cuān)掇 凫(fú)水
B.叉(chà)港 潺(chán)潺 纠葛(gě) 蕴(yùn)藻
C.怠(dài)慢 皎(jiāo)洁 家眷(juàn) 棹(zhào)船
D.踊跃(yuè) 舟楫(jí) 钳(qián)子 撮(zuǒ)着吃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屹立 照例 掘蚯蚓 装模作样
B.嘱咐 宽慰 乌蓬船 踱来踱去
C.欺侮 偏僻 弄潮儿 疏疏朗朗
D.贫瘠 礼数 乌桕树 仙册楼阁
随堂检测
3. 不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社戏 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文章讲述了“我”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B.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散文《社戏》中,“我”
在赵庄看到的戏便是社戏。
C.归省,指回家探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D.鲁迅在《社戏》里提到的“老生”,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随堂检测
4. (1)生旦净五演百态,字正腔圆唱古今
(2)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
咿呼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小旦。
李逵:黑脸 曹操:白脸
随堂检测第二课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紧扣“戏台”,记叙了游览山西现存的12座戏台的经历。
B.戏剧脸谱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概括,夸张着人们的趣味。
C.戏台是村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最能够体现乡村味道的地方。
D.本文不只写戏台,也借写戏台写出民俗风情,写出人生百态。
2.根据要求品析词句。
(1)明确:“拢着”在文中有聚拢、归拢之意。形象地写出戏台可以使国人的梦想跨越时空,联结在一起(或形象写出了戏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明确:“吊”“咣咣响”生动描摹出了游子们内心激动雀跃到无法自已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游子对于回乡看戏的渴望和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