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8分)
大凡美好而令人珍视的文章,都需要将心绪沉绽,慢慢欣赏。泡一杯香茗,煮一杯咖啡,品一品《秋天的怀念》,母亲在病入膏肓、qiáo cuì至极时,还无微不至地照顾tān huàn的儿子,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读一读《散步》,感受作者在家人意见出现分歧时作出选择之下的温情;体悟《荷叶·母亲》中荷叶对红莲的荫蔽,雨点无情地拍打着勇敢慈怜的荷叶,我被深深地触动。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qiáo cuì 憔悴
②tān huàn 瘫痪
2.给语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2分)
①分歧 fēn_qí ②荫蔽 yīn_bì
3.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沉绽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沉淀 ”。(2分)
4.语段中“香茗”是 名词 (词性)。(2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公园里有水波粼粼的湖面,绚丽多彩的花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C.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信息,絮絮叨叨地祝愿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D.高新区通过多元手段让人才各得其所,迸发出创新活力,尽展其长。
解析:“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2分)
A.中国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近61.6%左右。
B.透过这些无比珍贵的图像,使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看到了他们的青春和梦想。
C.考古发现,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传承至今的汉字的源头,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D.一批阻燃、保暖、防风的活动板房,在当地搭建完成并投入陆续使用。
解析:A项,“近”与“左右”重复,应删去其一;B项,缺少主语,应将“透过”和“使”删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将“陆续”放在“搭建”前。
7.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B.《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是由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C.《散步》的作者是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解析: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8.整本书阅读。(3分)
(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她”是 阿长(长妈妈) 。
(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是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 。
(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他”是 范爱农 。
9.七年级(1)班开展以“挚爱亲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
(1)在“挚爱亲情”主题演讲比赛中,有同学搜集了以下一组古人故事,其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B )(3分)
A.孟母三迁 B.煮豆燃萁
C.孔融让梨 D.子路负米
解析:“煮豆燃萁”是讲曹丕与曹植兄弟间不顾亲情,自相残杀的故事。不符合主题。
(2)王敏因母亲生病住院,最近心烦意乱,没有心思学习,成绩下降了。作为好朋友,请你写几句话安慰她。(5分)
(示例)王敏同学,你应该振作起来,不能因为阿姨生病了就整天愁眉苦脸影响到学习,这让阿姨知道了,她会更伤心的。请你相信医生,阿姨的病情会好转的。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太丘舍去( 丢下 )
(2)相委而去( 丢下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去后乃至
胜败乃兵家常事
B.相委而去
俄而雪骤(《咏雪》)
C.过中不至
幸甚至哉(《观沧海》)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解析:A项,才/是,为;B项,表顺承/语气助词;C项,到/达到极点;D项,“与”都是“和”的意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等待您很久(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2)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1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2分)
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二)(2024·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 题。(19分)
岁月深处的歌声
董改正
①我在高铁上刚落座,一个精致优雅的年轻妈妈抱着一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走过来,抱歉地对四邻微笑。放好行李后,年轻妈妈坐定,将身子绷成弓形的孩子勉强放坐在腿上,掏出一部手机,迅速点亮屏幕,动作行云流水。动画片的声音传来,孩子立刻切换到静音状态,双手握着手机,出奇地安静。妈妈又熟稔地拿出一副蓝牙耳机,孩子配合地侧过脑袋,任由妈妈给他戴上。之后妈妈又拿出另一部手机,给自己也戴上耳机,开始他们的愉快旅程。
②我不觉莞尔,想起那些年哄孩子的场景。窗外风景掠过,心头一帧帧图画翻动,一缕缕歌声就像一只只鸟雀,从故乡的暮色里飞来。
③首先入耳的是父亲苍老的歌声。那是十三年前,女儿五岁,寄养在父母那儿。家中已有三十多年没有幼儿了,石头一般的父亲柔软下来,看孙女的眼神里尽是宠溺。那个秋日的黄昏,我从小城赶回,夕阳绮丽,晚霞满天,大群的鸦雀驮着夕晖喳喳地飞舞,正是暮色苍茫之际。七十一岁的老父,背着我五岁的女儿,迎着夕照慢慢走着。女儿应是睡熟了,小小的脑袋搭在父亲的肩头,双手一左一右,垂在父亲的胸前。父亲尽力让自己的腰弯得更舒缓,让女儿趴得更舒服。
④乡村的暮色是丰富的。有归来的乡邻笑眯眯地打着招呼从他们身边走过,有小狗从他们身旁跑开,有大朵大朵的红花陪着他们一路开放。我听见父亲在唱歌,歌声从父亲苍老的嗓间飞出,弥漫在四面围拢过来的夜色里:“好大月亮好卖狗,拣个铜钱打烧酒,走一步,喝一口,问你老爹爹可要小花狗……”
⑤如果这时候女儿是醒的,她应该学小狗“汪汪”地叫起来。但此刻她睡着了,雪一样的安静。祖孙俩相依相偎着,在古老的童谣声中,一个沉入睡眠,一个沉入往事,一起走进梦里。
⑥我想起母亲的哼唱。那是夏夜的庭院里,三张蚊帐各垂自帐顶的桑树枝、椿树枝、楝树枝,在难得的清凉晚风中轻轻摇晃。夜黑得浓厚,厚得令人安心,蚊帐外,一群群萤火虫在微风中飘荡,轻若浮光,飘如水里的光点。“该睡了。”母亲在最里面的蚊帐中轻轻说道。我和弟弟却全无睡意,叽叽喳喳地谈论着白天的游戏。
⑦母亲的歌谣就在此时响起:“萤火虫,点点红,哥哥骑马我骑龙……骑我的马,上扬州,扬州里面一枝花,摆摆尾子到姐家……”母亲轻轻地哼唱着,由清晰到模糊,终于杳杳如渐行渐远的旧梦。星月在天,我们睡着了。
⑧想起往生的外婆,她有多少哄睡的歌谣啊!四十多年前,我是个多么爱哭的小孩啊!在那个名叫“路东王家”的小村里,在那个晚饭后必用清水洗尘的小院里,在那张已经被汗渍和岁月包浆的竹床上,外婆不知为我唱沉了多少星月,为我唱来了多少个绵软的夜。那些歌谣,今天依然荡漾在我的心里,如月光捏成的行板。
⑨高铁上,那个孩子终于睡着了,雪一样地安静。年轻的妈妈收了手机,将他搂在怀里,望着车窗外疾驰而去的风景,如面对流水,如面对时光。
(有改动)
1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4分)
段落 ③~⑤ ⑥~⑦ ⑧
内容概括 (1) 秋日黄昏,父亲背着“我”的女儿,在夕阳下唱古老的童谣 (2) 儿时夏夜庭院里,母亲唱歌谣哄“我”和弟弟入睡 四十多年前,外婆在名叫“路东王家”的小村里,为“我”唱哄睡的歌谣
15.文章以《岁月深处的歌声》为题,有何好处?(3分)
交代本文的主要内容——记忆里关于亲情的歌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这篇散文从高铁上一个年轻妈妈用手机里的动画片哄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的情景写起,引出对“岁月深处的歌声”的回忆,依次描写了三幅画面:十三年前,七十一岁的老父唱着歌,背着“我”五岁的女儿,迎着夕照慢慢往家走;夏夜的庭院里,母亲唱歌谣哄“我”和弟弟入睡;四十多年前,外婆在名叫“路东王家”的小村里,为“我”唱哄睡的歌谣。以此抒发“我”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根据本文情节可知,标题《岁月深处的歌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记忆里的歌声比作鸟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记忆中的歌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7.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人情的和谐美好与暮色的丰富美丽,营造了祥和美好的氛围,突出了老父亲唱着歌背着孙女回家这个画面的温馨美好,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④段画横线句子中,“有归来的乡邻笑眯眯地打着招呼从他们身边走过”是人物描写,“有小狗从他们身旁跑开,有大朵大朵的红花陪着他们一路开放”是环境描写。结合前后句“乡村的暮色是丰富的”“我听见父亲在唱歌”可知,这个句子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乡村人情的和谐美好与暮色的丰富美丽,突出了老父亲唱着歌背着孙女回家画面的美好温馨,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18.文章中提及两种哄孩子的方式:用手机哄孩子和用歌声哄孩子。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示例一)赞同用手机哄孩子。这种方式便捷、有效,能尽快地让孩子安静下来,避免在公共场合打扰到别人,但要注意不能过于频繁使用。
(示例二)赞同用歌声哄孩子。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留下美好的回忆,带给孩子关于音乐美的熏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谈认识、看法。开放性试题,赞同哪一种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三)(2024·济南市中区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6分)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张西武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学习一直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絮絮叨叨地。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我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美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里辛苦劳作的母亲。
(有改动)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梳理“我”的经历及情感变化过程。(2分)
经历 情感变化过程
名落孙山 暴怒无常
农田劳作 (1) 心烦意乱(心灰意冷)
秋季开学 失魂落魄
(2) 看见母亲月下劳作 心酸落泪
决心重返校园 激动万分,暗下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1)根据第③段中“我心情烦乱地嚷道”和第⑦段中“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可得出答案:心烦意乱(心灰意冷)。(2)根据第⑩段中“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可得出答案:看见母亲月下劳作。
20.根据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从重读、语调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4分)
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用舒缓柔和的语调来读,“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突出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香的淡雅、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21.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天气的炎热,烘托了“我”考试落榜后烦躁、郁闷的心情。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倒装句式,将“絮絮叨叨地”后置,表现了母亲的苦口婆心,突出了“我”的不耐烦。
22.请结合文章内容,替作者写一则荞麦花花语卡赠送给母亲,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情感。(4分)
温馨提示:花语指人们对花的美好寓意,用来表达感情与愿望;寄语表达赠送者的情感。
花语卡:
荞麦花
花语(关键词):(1) 希望、坚忍、努力、奋斗(答出一个即可) 赠予:母亲
寄语:(2) 感谢您在我心灵深处播种了荞麦花,播种了希望,让我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
三、写作(50分)
23.请以《我的世界因你而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②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少于500字;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答案:略。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