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近代美术》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近代美术 单元 一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美术》是浙美版八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美术鉴赏与美术知识结合的课程。本课时主要涵盖1840年至今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教材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吴昌硕、齐白石等传统中国画大家,徐悲鸿、林风眠等中西融合代表人物,以及《江山如此多娇》《和平少女》等标志性作品。教材通过41幅典型作品图片(如吴昌硕《三千年结实之桃》、徐悲鸿《泰戈尔像》)和"说一说""学习建议"等互动模块,构建了兼具历史纵深感与艺术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内容编排遵循"艺术家个案→流派特征→时代背景"的逻辑链条,特别强调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美术的实验性与多元性发展。
学情分析 维度具体表现教学对策知识储备了解近代历史脉络,但缺乏美术专业术语积累通过"术语图解卡"建立基础概念库能力特点擅长图像对比分析,但抽象思维较弱设计"风格拼图"实践活动学习动机对名家轶事兴趣浓厚,对理论分析积极性低采用"艺术家故事导入+问题链驱动"模式认知障碍难以理解"中西融合"的具体技法表现制作"技法分解动态演示"课件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素养维度具体目标表述图像识读能准确辨识3类以上近代美术流派的典型视觉特征审美判断能从构图、色彩、笔触角度评价作品艺术价值文化理解阐释美术变革与社会思潮的关联性创意实践完成"传统元素现代转译"的简易创作1. 知识与技能:识记"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其代表作,理解"中西融合"的三种主要模式(技法融合、题材融合、观念融合)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比较分析法"(如对比《游虾图》与《钢水 汗水》的创作工具)、"文献考据法"(解读《江山如此多娇》创作档案)掌握美术鉴赏基本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艺术创新需扎根文化根脉"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重点 1. 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理解吴昌硕"以书入画"的金石笔法与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理念2. 中西艺术融合路径:掌握徐悲鸿"素描为骨、水墨为魂"(如《泰戈尔像》)与林风眠"彩墨戏剧人物"的创新手法
1. 艺术风格的时代性解读:分析《江山如此多娇》如何通过"时空压缩"手法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
2. 专业术语的准确运用:区分"没骨法""积墨法"等传统技法与"透视学""色彩构成"等西方概念的融合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像碰撞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活动:1. 同时呈现两幅作品:清代《芥子园画谱》中的工笔花鸟与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2. 提出问题:"这两幅相隔百年的作品,在造型方法和精神内涵上有何差异?" 快速记录观察发现(限时90秒) 随机抽取3名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板书关键词(如"写意vs写实""出世vs入世") 通过强烈视觉对比打破"传统=保守"的刻板认知,自然引出"近代美术变革"主题。
讲授新课 分模块深度探究(25分钟)模块1:传统的坚守者(10分钟)1. 吴昌硕专题 展示《三千年结实之桃》 ,分析其"以书入画"的笔法特征(如篆书线条的枝干表现)三千年结实之桃 播放沙孟海访谈录音片段,佐证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成就2. 对比鉴赏分组观察齐白石《游虾图》 与黄宾虹《野桥山店》 ,填写"笔墨语言分析表"游虾图野桥山店模块2:融合的探索者(15分钟)1. 徐悲鸿个案 解构《泰戈尔像》 的创作技法:西方素描的明暗体积感(面部刻画)+ 中国水墨的线条韵律(衣纹处理)泰戈尔像 展示其教学笔记原稿,解析"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教育理念2. 林风眠创新实践 动态演示《金秋》中"方形构图""色彩平涂"等西方现代派元素与传统水墨的融合过程 小组辩论:"林风眠的彩墨画是否背离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
课堂练习 实践任务:"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创意练习1. 提供3类素材包:①齐白石的"虾"造型 ②吴昌硕的篆书笔触 ③徐悲鸿的解剖结构2. 要求学生任选一种元素,结合手机拍照的现代生活场景进行拼贴创作(限时8分钟)3. 采用"画廊漫步"形式互评,重点点评"传统符号的转化合理性" 1. 课堂发言质量(问题回应深度)2. 小组讨论贡献度(记录发言次数与质量)
课堂小结 1. 知识结构化:师生共同完成"中国近代美术发展时间轴"(重点标注1919年、1949年、1978年三个关键节点)2. 升华思考:播放当代艺术家徐冰《天书》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术的'根'与'魂'如何传承?"3. 预告延伸:布置"家乡近代美术资源调查"实践作业(参考教材"学习建议"模块) 传统元素现代表达"作业的创意性、技法应用准确性
板书 中国近代美术传统坚守派 中西融合派吴昌硕 徐悲鸿 齐白石 林风眠 黄宾虹 颜文樑 1980年代实验美术《和平少女》 《钢水·汗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5张PPT)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中国近代美术
发展与创新
课程导入:美术变革的视觉冲击
视觉对比:百年之变
同时呈现以下两幅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幅相隔百年的作品,在造型方法和精神内涵上有何差异?
(90秒观察记录,随机抽取3名学生分享观点)
清代《芥子园画谱》中的工笔花鸟白描图
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展现人物动态与肌肉线条
第 3 页
传统坚守者:
吴昌硕的金石笔法
展示吴昌硕《三千年结实之桃》,分析其“以书入画”的笔法
特征(如篆书线条的枝干表现);佐证其“诗书画印”四绝的
艺术成就。
4
传统坚守者:齐白石与黄宾虹的对比
传统坚守者:齐白石 vs 黄宾虹
分组观察齐白石《游虾图》与黄宾虹《野桥山店》,比较两者在
造型理念(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笔墨技法(黄宾虹
“积墨法”)上的差异。
5
融合探索者:徐悲鸿的“素描为骨”
融合探索者:徐悲鸿
解构徐悲鸿《泰戈尔像》创作技法:西方素描的明暗体积感(面
部刻画)+中国水墨的线条韵律(衣纹处理);解析“写实主义改
良中国画”的教育理念。
6
融合探索者:林风眠的彩墨创新
融合探索者:林风眠
动态演示林风眠《金秋》中“方形构图”“色彩平涂”等西方现代
派元素与传统水墨的融合;
小组辩论:“林风眠的彩墨画是否背离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
7
中西融合的三种主要模式
●
技法融合:如徐悲鸿《泰戈尔像》的素描与水墨结合
●
题材融合:将西方现实题材引入中国画创作
●
观念融合:如林风眠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观念的吸收
8
创作实践:传统元素现代表达
实践任务:任选素材包,结合现代生活场景拼贴创作(限时8分钟)。
素材包①
齐白石“虾”造型
素材包②
吴昌硕篆书笔触
素材包③
徐悲鸿解剖结构
9
作品互评:画廊漫步
采用“画廊漫步”形式互评,重点点评“传统符号的转化合理性”,学生分享创作思路,教师总结共
性问题与优秀案例。
10
知识结构化:中国近代美术发展时间轴
标注三个关键节点及对应美术流派特征
11
12
课后延伸:家乡近代美术资源调查
课后延伸
调查家乡近代美术资源,记录相关艺术家、作品及背后故事,下节课分享交流。
13
教学重难点回顾
教学重点
●
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吴昌硕、齐白石)
●
中西艺术融合路径(徐悲鸿、林风眠)
教学难点
●
艺术风格的时代性解读(如《江山如此多娇》)
●
专业术语的准确运用(区分传统技法与西方概念)
14
感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近代美术教学设计 | 第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