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小石潭记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0 小石潭记
预习反馈
篁竹(huáng) 水尤清冽(liè)  卷石底(juǎn) 为坻(chí) 为堪(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远逝(chù)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3.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 著有《柳河东集》。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有《永州八记》留存。
预习反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熟读成诵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竹林
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心情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疏通文义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向下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水中高地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不平的岩石
译文: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作为
表修饰,而
成为,形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大约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表示约数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下
分布,指映照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使……悲伤;使……寒冷。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
凄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环绕、包围
因为
待,停留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跟随着同去
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两个年轻人
1.各段依次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总貌。
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四段:写小石潭周围的气氛。
五段:记同游者。
按游览顺序(游踪):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整体感知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随堂检测
5.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8.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凄,使……悲伤;
寒,使……寒冷。
二、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2.佁然不动
古义:静止不动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3.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
3.理解性默写
(1)《小石潭记》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3)《小石潭记》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理解性默写
(5)《小石潭记》文章的点睛之笔(或写久坐潭边游人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水、溪岸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及观察方法?请同学们诵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
文本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原文回答)
使用了哪些动词?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文本探究





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潭水
潭石
潭树
清澈见底
奇特怪异
青葱摇曳
定点观察
幽僻
文本探究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在观察具体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观察方法?
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游鱼,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伶俐活泼,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通过写游鱼来写潭水,侧面描写,突出潭水的清澈。
文本探究
3.写游鱼这节,极为细腻传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写游鱼对表现潭水的有何作用?
4.文章第三段描写小石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比喻
文本探究
5.结合第四段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抒发的感受,写出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可见环境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环境凄冷。 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文本探究
幽深冷寂的气氛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凄凉,说“寂寥无人”也是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外在的景象和落寞的心情暗中契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同行者明明有五人,为何作者说“寂寥无人”?
谈谈你的理解。
文本探究
第一层:乐——“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引起内心之“乐”,于是,兴致勃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一种愉悦的心情!
第二层:乐——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时而动,时而静,“似与游者相乐”, “我”完全沉浸其中,得到自然的慰藉,“乐”在其中!
第三层:凄(悲)——顺着潭西南而望,水源曲折,幽深不可测,再加小石潭周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心中被贬谪的孤寂、郁闷立刻被触痛唤起,无限凄凉尽在心头。
体悟情感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作具体分析。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矛盾,该如何理解?(结合背景思考)
体悟情感
柳宗元曾与刘禹锡等因拥护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此间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成为后世写作山水的楷模。《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矛盾,该如何理解?(结合背景思考)
体悟情感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
(运动和静止状态观察潭中景物)
2.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石的奇异,水的清冽,鱼的活泼,溪的曲折幽远,树的蒙络参差)
3.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入美丽的山川景色)
写法探究
本文虽然不足200字,却生动地描述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潭石的奇特,潭水的清澈,潭边景物的秀丽,潭中鱼儿的活泼,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图画般的展示在我们眼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称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课堂小结
潭中景物
游鱼活泼(动静结合)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之情
小石潭记
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隔、闻、伐、取、见
特写镜头
形象比喻
【随堂检测】
1.下列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课文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二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再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3)恨僧少可语耳 遗憾
(4)憩环翠亭 休息
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
【随堂检测】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甲、丙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潭周边景物进行了描绘。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到达桃林村,后来途经槐林,下午在环翠亭休息,傍晚到达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5.甲文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乙文中“恨僧少可语耳”流露出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的情绪。
【随堂检测】
[乙]译文: 雨天走到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随堂检测】
[丙]译文: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留恋美景,慢慢走着。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