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通过了解《山海经》,感受中华古代神话的魅力,认同并汲取精卫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气节。
2.语言运用: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讲述故事。
3.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图文对照、想象还原等方法,深入理解内容,体会精卫的行为和情感,发展分析、想象和共情能力。
4.审美创造: 想象故事描绘的壮阔而悲怆的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奇幻色彩,欣赏精卫与自然抗争的意志美和悲壮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难点:体会精卫的坚韧精神,感受神话故事所寄托的古代人民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预学反馈
1. 视频激趣: 播放一段东海汹涌澎湃的视频,教师描述:“同学们,这就是浩瀚无垠、深不可测的东海。在古代,人们面对这样的大自然,既敬畏又渴望征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东海的古老神话——《精卫填海》。”
2. 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齐读。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精卫是谁?为什么要填海?怎么填海?3.了解《山海经》教师过渡: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山海经》吧!《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共18卷,分为《山经》《海经》《荒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4. 预学反馈: 快速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正音:“曰(yuē)、溺(nì)、堙(yīn)”,并强调书写“溺”、“衔”等易错字。
(二) 任务驱动,共学探究
【课中学习任务单】 任务主题:探秘精卫填海之旅 姓名:___________
任务环节 任务内容与指令 我的学习成果
任务一:读通顺,知文意 (语言运用)
1. 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划一划: 圈出你不理解的词句。
3. 帮一帮: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文中插图,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我理解的重点词句: “少女”: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堙于东海”:
任务二:明节奏,感韵味 (语言运用)
1. 听一听: 听范读录音,注意停顿。
2. 划一划: 试着用“/”画出朗读节奏。
3. 读一读: 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和方式(齐读、轮读)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我画的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任务三:想画面,讲故事 (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1. 选一选: 选择故事的一个场景(游玩、溺水、化鸟、填海)。
2. 想一想: 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动作和心情。
3. 讲一讲: 用自己的话,生动地讲给组员听。 我选择的场景:
我讲述的片段:___________
任务四:悟精神,聊感受 (文化自信)
1. 议一议: 小组讨论:精卫为什么要这样做?明明很难,她为什么坚持?
2. 联一联: 这种“精卫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体现吗?举例说明。
我们组认为精卫的精神是:
我们想到的例子:
共学流程:
1. 发布任务: 教师出示任务单,明确本课四个核心任务及要求。
2.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基础部分,初步疏通文意。
3. 小组共学:
组长组织,按照任务单顺序进行合作学习。
任务一、二: 组内互教互学,解决疑难词句,练习朗读。
任务三: 组员选择不同场景分享,互相补充,优化讲述。
任务四: 展开讨论,记录员汇总观点。
4. 展示分享与教师点拨:
朗读展示: 请小组展示朗读,师生共评(是否准确、有节奏、有感情)。
讲述故事: 邀请小组按故事顺序接力讲述,评选“最美故事讲述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常衔”的“常”字,体会其持之以恒。
感悟精神: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精卫精神:不屈不挠、坚韧执着、勇敢无畏)。教师补充介绍《山海经》,升华到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筑牢文化自信。
(三) 总结延伸,巩固升华
1. 回顾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通过读、译、讲、议,认识了一只小小的精卫鸟,更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2. 背诵积累: 配乐尝试背诵课文。
3. 延学作业(二选一):
基础性:把《精卫填海》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家人听。
创造性:(1)为精卫设计一枚英雄奖章,并写上颁奖词。
(2)想象精卫在填海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它会怎么想?怎么做?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山海经》
女娃 → 游、溺 → 精卫
(生命) (悲剧) (意志)
教学反思:
本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目标融入具体的学习任务中,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高效课堂: 采用“任务单”驱动,明确学习路径,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充分的活动时间(自主、合作、探究)。过程清晰,环节紧凑,目标可测。评价机制: 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朗读评价、讲述评价、小组讨论评价),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