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辛亥革命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民主:是指人民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主人,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共同管理这个国家。
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共和:一种社会政体。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民主国或民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不是国家的最高首脑。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相关史料,概述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认识到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为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准备;通过分析归纳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认识到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客观辩证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3.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其“成功”与“失败”的双重性;分析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内外因素;感受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认识民主共和理念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的概念
19世纪末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3月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1901至19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时间 起义
1895年 广州起义
1900年 惠州起义
1906年 萍浏澧起义
1907年 安庆起义
1907年 惠州七女湖起义
1907年 防城起义
1907年 镇南关起义(广西起义)
1908年 钦廉上思起义
1908年 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盛宣怀
抵押了铁路,就有钱了
这路是你们修的吗?
那就派兵镇压啊。
对,就借湖北的兵吧。
湖北文学社
湖北共进会
抓住机会,准备起义!
保路运动
2、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
筹划:
主力:
时间: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911年10月10日
临时决定!为何?
清政府残忍杀害革命党人
3.武昌起义概况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在汉口租界制造炮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攻占汉口、汉阳
各省纷纷响应,
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成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为都督
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黎元洪
WHY
3.为什么称为“辛亥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 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筹措革命经费。得到这一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国际支持。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下午,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抵达南京,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当晚,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玺
开创共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胡汉民等人在上海沪宁车站乘坐专列前往南京就职
1.中华民国建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首都:南京
⑤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⑦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③国名:中华民国
④国旗:五色旗
⑥立法机关:选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⑧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特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央政权。(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孙中山宣誓就职
从帝国到民国·皇帝从此不复见于中国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民国元年
民国2年
民国4年
民国6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7年
1915年
1914年
1916年
民国3年
民国5年
民国N年
公元X年
(民国纪年法)
(公元纪年法)
公式:公元X年=1911+民国N年
1911+N
2.对内: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
经济方面 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教育方面 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剪发辫
废缠足
意义: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时间
内容
地位
意义
1912年3月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平等
自由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核心精神: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司法权
(法院)
立法权
(参议院)
权力制衡
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
责任
内阁制
▼
?
想一想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以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该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
约法还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同。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
1、背景
北洋军阀: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以袁为核心的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封建军阀集团即“北洋军阀”。
清政府
礼
义
廉
外国列强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 压
革命党人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妥协退让
被迫重用
逼宫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支持
孙中山不得不让位给袁世凯
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奉命镇压革命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
湖北军迫于压力与袁世凯接触,力图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迫于压力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袁世凯通电支持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末代皇帝溥仪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
清帝退位诏书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2.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廷接受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据材料,说说袁世凯为何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袁世凯假意赞成共和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
袁世凯善谋权术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 唐绍仪 北洋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徵祥 北洋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立宪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后,袁世凯只将其视为手下的办事机构,对唐绍仪则“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因而常常无视责任内阁之责任,干预其权力的实行。……为了压制唐绍仪,袁世凯先是唆使内务总长赵秉钧和陆军总长段祺瑞对他进行抵制,使国务院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袁世凯如何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革命党人如何应对?
制造“宋教仁案”
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国民党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
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袁世凯如何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革命党人如何应对?
3.二次革命概况:
(1)导火索:
(2)时间:
(3)领导人:
(4)结果:
“宋教仁案”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这次革命保卫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
材料一:1913年3月,孙中山主张武力反袁。但是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少数人拥护他的主张。……二次革命开始。虽有多省宣布独立讨袁。但革命党人却停留在观望、犹豫的态度上,没有把握形势。在军事行动上,他们不善用兵,各地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使本来就不足的兵力更显分散。
材料二:1913年,袁世凯又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 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用作武力消灭国民党的军费。
思考:二次革命为何会失败?
①国民党具有软弱性,且力量涣散,实力薄弱
②袁世凯实力强大,背后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1.有政党领导
2.有理论指导
3.唤醒了民众
4.有目标有成果
4.辛亥革命进步性: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5.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孙中山为什么说革命尚未成功?
比较内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相同点 时代背景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 政治目标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不同点 领导阶层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政治主张 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制 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制
性质 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请完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表格
REC
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们不能要求它在短时期内完成所有中国革命应该完成的任务。段落不是文章,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一生都在写一篇大文章。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黄兴
邹容
徐锡麟
林觉民
秋瑾
宋教仁
章太炎
孙中山
课堂小结
①武昌起义:1911.10.10
②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③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果一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破坏《临时约法》——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改组国会——袁世凯制造“宋案”——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
中国民国建立(民国纪年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成果二
辛亥革命影响
积极: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 (山东日照中考)下面内容直接表明 ( )
A. 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
B. 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C.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D. 辛亥革命赢得民众支持
10月23日,长沙宣告脱离清廷
10月 31日,云南宣告脱离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脱离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脱离清廷
······
C
2.“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以下关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B.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A
3. (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辛亥革命 ( )
A.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