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4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概述:民主革命、中华民国。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在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革命思想广为传播,革命团体不断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单元时空:
1、阶段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主要表现: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革命政党:同盟会;
革命成果:创建中华民国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中外联系:辛亥革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4、关键词:
一条主线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大口号 三民主义
两个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
两个团体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三个人物 孙中山、黄兴、袁世凯
七次革命行动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第9课 辛亥革命
【2022年课标】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知识点1、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1911年,湖北的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谋划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知识拓展】武昌起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①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作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
②同盟会的支持;
③湖北革命新军的支持;
④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
⑤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
知识点2、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2).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到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远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知识拓展】
1).南京临时政府基本情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定都 南京
纪年 中华民国纪年,改用阳历
临时副总统 黎元洪
机构 临时参议院
国旗 五色旗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2).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
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 民国N年=公元XX年-1911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教训和遗憾: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训: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
遗憾: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知识拓展】从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角度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治上,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权利为进步知识分子进行先进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他们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为后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条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势保障民主权利,体现政治法制化发展,推动我国政治近代化发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美国三权分立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知识点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交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3).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4).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①帝国主义支持;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
③大耍两面派阴谋;
④国民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拥护;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2.二次革命
(1)背景: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幕后黑手牵涉到袁世凯。
(2)概况:“宋案”发生后,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④“二次革命”。
(3)结果: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知识拓展】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与政治上的软弱和妥协。
(3)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和彻底的革命纲领(如旧三民主义未明确反帝,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也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4)武昌起义后大量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混入革命阵营,他们对革命的破坏。
【背记技巧】:
1.时间线串联法:按 “武昌起义(1911.10)→中华民国建立(1912.1)→《临时约法》颁布(1912.3)→袁窃果实(1912.2-4)→二次革命(1913)” 梳理事件顺序。
2.关键词提炼法:
武昌起义:1911.10.10、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辛亥革命开端。
中华民国:1912.1.1、南京、孙中山、民国纪年(1911±N)、五色旗。
《临时约法》:1912.3、首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袁窃果实:清帝退位(1912.2)、北京就职、根本原因是革命派软弱。
二次革命:1913、宋案、反袁失败。
3.对比记忆法:区分 “辛亥革命意义(推翻帝制、思想解放)” 与 “局限性(未变社会性质、果实被窃)”;对比 “民国纪年” 与 “公元纪年” 换算公式。
4.逻辑关联法:如 “革命派软弱→妥协让袁→袁窃权→宋案→二次革命失败”,理清因果链。
【背记检验】:(自我提问巩固)
1.武昌起义发生于哪一年?革命后成立的政权是什么?(1911年;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和临时大总统分别是?(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核心原则有哪些?(中国首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民主自由)
4.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二次革命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结果如何?(宋教仁遇刺;被袁世凯镇压)
6.民国10年对应公元多少年?(1911+10=1921年)
7.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推翻清王朝,终结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参考答案】:
因为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明确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原则,符合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核心特征,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以宪法形式确立资产阶级政治构想的文件。
【材料研读】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
【参考答案】:
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并巩固中华民国;
为民众谋求幸福,忠于国家、为民众服务;
一旦专制终结、民国稳定且获国际承认,便辞去职务,体现了以公为民、不恋权位的理念。【课后活动】
1.武昌起义胜利后一个多月,全国十多个省相继宣布独立,革命迅速蔓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根本原因:清王朝统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推翻帝制成为时代潮流。
2)直接推动: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成功范例,鼓舞了各省革命党人和新军的反清斗志。
3)统治崩溃: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动摇,地方督抚对清廷失去信心,部分人投机革命或宣布独立以自保。
4)群众基础:各地反清起义和民众斗争(如抗捐、抗税)持续高涨,为各省独立创造了社会条件。
2.你怎么理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参考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未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民族未独立:帝国主义仍控制中国经济、政治主权,扶植袁世凯等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地位未改变。
人民未解放:封建地主阶级依然存在,广大人民仍受压迫剥削,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和经济解放。
【知识拓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一系列革除社会积弊的法令。包括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强令男子剪除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废止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体现平等的鞠躬、握手礼等。这些政策在 当时虽然未能完全执行,但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巩固】
1.(2025·辽宁抚顺·三模)诗歌能记录历史和反映历史。与诗歌“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辛亥革命
2.(2025·广东清远·二模)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新文化运动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五四运动
3.(24-25九年级下·广东茂名·期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且规定国家元首是由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的,总统候选人所得票数得占投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实现了对袁世凯的约束 B.保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C.抵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D.树立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4.(24-25七年级下·黑龙江绥化·期末)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的是( )
A.章炳麟 B.黄兴 C.宋教仁 D.袁世凯
5.(24-25八年级上·陕西榆林·期末)“他(袁世凯)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基于此,革命党人发动了( )
A.公车上书 B.金田起义 C.“二次革命” D.广西起义
6.(2025·云南·中考真题)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
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7.(2025·辽宁铁岭·三模)“长夜千年乱世经,武昌举义振雷霆……除旧制,启新程……前贤创业丰碑树,辛亥功勋万古铭。”诗歌中的“功勋”是( )
A.实现了革命目标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翻了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帝制
【能力提升】
8.(25-26九年级上·陕西西安·开学考试)漫画是历史的缩影,下图名为《治弱国如修坏室》反映了中国( )
A.近代探索不断深化 B.农民阶层先天不足
C.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革命目标不断变化
9.(2025·广东汕尾·模拟预测)1912年,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表明( )
A.女性教育权受法律保障 B.实现男女完全平等
C.政治参与主体得到扩大 D.社会风气得到开化
10.(2025·江苏镇江·二模)“民国”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飞跃。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是( )
A.发布《天朝田亩制度》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D.推行《中国土地法大纲》
11.(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认为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革命军的英勇作战 B.帝国主义的支持
C.清末新政的失败 D.自身统治的崩溃
12.(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如下图):“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副对联暗批“总统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宣统皇帝在北京下诏退位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13.(24-25八年级上·广东佛山·期中)孙中山曾说:“我回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为此,孙中山( )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创办黄埔军校 D.发起护法运动
14.(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了皇帝的宝座。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它”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2025·广东湛江·三模)辛亥革命后,民众服饰样式纷呈,“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推动了国民思想解放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社会生活变革
【拓展创新】
16.(25-26九年级上·湖北·开学考试)【中国近代化探索】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摘编自新华社《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难探索。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摘编自学习强国《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事件的名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17.(24-25九年级下·湖南娄底·期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上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材料二 1873年,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12岁入广州学海堂;16岁中举人;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由此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3岁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25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27岁发表《少年中国说》,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参加护国运动;52岁任清华研究院 导师;1929年病逝于北平。
——摘编自吴其昌著《梁启超传》等
(2)从材料二中选取四项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梁启超年谱。
材料三 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述
评述 文献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 《民众的大联合(三)》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C C A D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C D
1.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武汉”、“推翻专制”、“共和”这些信息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实行了共和制,D项正确;广州起义是1895年,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在广州发起第一次试图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不是发生在武汉,排除A项;安庆起义是由光复会成员发动了旨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发生在安庆,排除B项;广西历史上发生了多场具有重要影响的起义事件,与材料中的“武汉”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据材料“1912年1月15日”“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可知,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公贺总统履任,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与题目中提到的1912年1月15日的时间相符,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与题目中提到的1912年1月15日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是一次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与题目中提到的1912年1月15日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题目中提到的1912年1月15日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民主选举原则,这些内容从法律层面宣告了民主共和制度的合法性,树立了民主共和的理念,D项正确;题干内容仅体现民主原则,未涉及对袁世凯个人权力的具体限制条款,且从历史结果看,约法最终也未能有效约束袁世凯,排除A项;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但题干聚焦的是约法中主权归属、元首选举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更侧重理念层面的宣告,而非实际行动层面对革命成果的保卫,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任何与帝国主义相关的条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核心是确立国内政治体制和民主原则,与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C项正确;章炳麟属光复会,与改组国民党无关,排除A项;黄兴是同盟会重要军事领袖,支持改组,但不是主要组织者,排除B项;袁世凯是北洋军阀首领,1912年任临时大总统,他反对国民党,后来还镇压该党,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袁世凯)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是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13年在上海被刺杀身亡,普遍认为这是袁世凯为了巩固权力所策划的暗杀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革命党人的不满,导致袁世凯与革命党人的矛盾激化,随后革命党人发动了针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以推翻袁世凯的统治,C项正确;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A项;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 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和西学传播,传统礼教受到冲击。教科书作为思想传播载体,初小课程中删除 “君”“忠” 等封建伦理词汇,转而提倡 “宽容、公平、进取” 等近代价值观,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正从传统皇权伦理向近代公民意识转变,体现了思想观念的革新,A项正确;商务印书馆作为民间出版机构,虽在内容上有所革新,但尚未完全 “摆脱朝廷控制”,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未涉及 “缠足”“鸦片” 等社会陋习的革除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教科书内容侧重思想教育,未涉及 “办工厂”“兴实业” 等内容,与实业救国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材料诗歌通过“武昌举义”“除旧制”等描述,强调辛亥革命的功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项正确;辛亥革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实现革命目标,排除A项;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封建制度包含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辛亥革命仅结束帝制,未彻底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漫画《治弱国如修坏室》中,不同人物对“修坏室”(治理弱国)提出不同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各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如洋务运动主张“刷漆即可”(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制度),戊戌变法主张“换个房顶即可”(改良制度),辛亥革命主张“拆墙重建”(推翻旧制,建立共和)。这些主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体现了近代探索的不断深化,A项正确;漫画未涉及农民阶层的探索(如太平天国运动),无法体现“农民阶层先天不足”,排除B项;漫画主旨是救国方式的差异,而非民族矛盾的尖锐程度,排除C项;近代中国革命目标始终是反帝反封建,变化的是探索方式而非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分析可知1912年临时参议院通过女子参政权议案,赋予妇女政治权利,说明政治参与主体得到扩大,C项正确;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属于政治权利,与教育权无关,排除A项;“实现男女完全平等”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直接强调政治权利的变化,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时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从法律上实现了 “民国” 取代 “帝国”,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旨在建立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其主要涉及土地分配等方面内容,与 “民国” 取代 “帝国” 这一政治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是1914年袁世凯颁布的约法,它强化总统权力,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铺路,违背了民主共和原则,排除C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据题干“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可知,清朝灭亡并非因革命军的武力,而是其自身瓦解,D项正确;题干明确否定革命军的军事作用,排除A项;题干强调清政府因自身原因瓦解,未提及帝国主义支持,排除B项;清末新政失败虽削弱统治,但题干强调“自身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材料“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可知,对联通过藏头“民国总统”并直言“不是东西”,讽刺当时掌权者,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引发不满,对联矛头直指其虚伪统治,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成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时间短且未受此讽刺,该说法错误,排除AD项;宣统退位标志清朝终结,与“总统”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A项正确;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排除B项;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排除C项;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大旗,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据题干“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了皇帝的宝座”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政治改良运动,并不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皇帝制度已经终结,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了改变”,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众服饰样式纷呈,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变革,D项正确;题干聚焦社会生活变迁,未涉及政体的变革,排除A项;法令虽促进观念更新,但服饰改变等现象更多体现社会生活变革而非深层思想变革,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经济领域变化,如民族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内容: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开办近代民用企业;③进行近代海防建设,建立新式海军;④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任答一点,答对2点,言之有理也可)
(2)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名称:武昌起义。
(3)原因: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可知,属于军事工业,因此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由“汉阳铁厂”可知,属于民用工业,因此洋务运动开办近代民用企业;从“北洋舰队战舰”和结合洋务运动建设近代海军的史实可知,其进行近代海防建设,建立新式海军;根据“派遣出国留学的幼童”和结合洋务运动教育举措可知,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2)背景:根据材料二“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可知,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名称:根据材料二“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所以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事件是武昌起义。
(3)失败原因:根据材料三“但由于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知,原因是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会力量。
17.(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2)(示例一)梁启超年谱
1873年 生于广东新会
1895年 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 参与戊戌变法
1915年 参加护国运动
1929年 病逝于北平
(两种模式任举4个)
(示例二)
(3)不足之处:没有发动民众(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没有动员农民和关注农民的需求(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
【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一“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上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和所学可知,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信息,可提炼出梁启超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出生地、参与“公车上书”、参与戊戌变法、发表《少年中国说》、参加护国运动、清华研究院任教等,可选取5项梁启超的重大历史事件,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梁启超年谱即可,注意历史事件先后顺序要正确即可,如:
(示例一)梁启超年谱
1873年 生于广东新会
1895年 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 参与戊戌变法
1915年 参加护国运动
1929年 病逝于北平
(两种模式任举4个)
(示例二)

(3)不足之处: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可概括出不足之处是没有发动民众(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根据材料三“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可概括出不足之处是没有动员农民和关注农民的需求(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