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3.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禅让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
4.能够认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
01
课前梳理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城市出现: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2.阶级产生:___________加剧,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_______。
社会分化
王
3.国家产生: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形成了___________。
4._______、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早期国家
私有制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1)遗址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地点:浙江余杭。
(2)布局:古城由_______、内城和外城组成。
(3)考古发现:良渚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宫殿区
2.陶寺古城遗址:
(1)遗址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地点:山西襄汾。
(2)考古发现:当时___________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说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__________的特征。
阶级分化
多元一体
三、远古的传说
1.传说人物: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人物。
2.时间:五六千年前。
3.概况: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4.经过:黄帝在_______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5.结果: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_______,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6.尧舜禹的禅让: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_______,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推举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阪泉
华夏族
禅让制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17页《彩绘龙纹陶盘》
彩绘龙纹陶盘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典型彩陶制品,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盘通高9厘米,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沿宽1.8厘米。彩绘龙纹陶盘的造型朴质,图案精美,颜色浓艳得体,光泽细腻,是我们了解龙山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史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如果陶盘是当时陶制礼器的代表,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通过对彩绘龙纹陶盘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华夏文明史上龙文化的艺术魅力。
图说历史
尧立七十年得舜(尧、舜都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解读:推荐舜做帝位继承人)。……舜子商均亦不肖(解读:舜的儿子品行不正),舜乃豫荐禹于天(解读:舜于是事先推荐禹为帝位继承人)。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尧和舜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时候,不以血缘关系远近作为选拔的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够好,能力不强,是不能胜任领袖或君主的职责的。这说明在古代,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领袖和君主来说。教材强调的古代禅让制度的标准是“贤德之人”,体现了领袖或君主的职位不是世袭的,而是根据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来选择的。禅让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公正、公平和贤能的尊重,是古代民主思想的一种体现。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禅让制度是古人对于社会权力交接的一种认识和安排,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追求。禅让制度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历史解释。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依据是否“贤德”的标准,推举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古代的禅让制。它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追求。同时启示我们,管理国家要重用人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1)材料中阐述的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一王位继承制度?
【答案】禅让制。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族联盟首领?这一制度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心系人民,等等。
重用人才,选贤用能,等等。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
√
√
3.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孔颖达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据此可以判断,“华夏”概念( )
A.最早出现在唐朝
B.仅存于地理层面
C.根植于中华民族
D.只存在于古籍中
√
4.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关于禅让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禅让制是奴隶社会早期国家领导人产生的主要方式
B.禅让制是部落联盟首领个人权力的转移
C.禅让制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候选人是否贤德
D.禅让制开始了炎黄部落联盟时期
5.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悠久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赫赫始祖……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摘自毛泽东《四言诗·祭黄帝陵》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哪两个人?
【答案】祖先:炎帝和黄帝。
(2)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形成: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3)材料二反映了作者对“始祖”怎样的情感?
【答案】情感:对黄帝功绩的赞颂与崇敬。
素养达标
6.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5800-5000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坛、庙、冢等遗迹,同时期其他地区还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玉礼器和陶礼器为标志的遗址。这说明当时( )
A.国家初始形态显现
B.奴隶制经济达到繁盛期
C.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D.禅让制确立
√
√
7.距今约5300—43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遗址,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址包括古城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等。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
A.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王权摆脱神权束缚
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
8.在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C.中国大地出现邦国林立局面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
9.(2023·广州)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0.考古文化遗存是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纠结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摘编自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些遗迹的分布特点及其体现出的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分布特点:“满天星斗”(或分布广泛)。
发展趋势:多元一体,逐渐出现私有制,逐渐发展出阶级社会。
(2)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写出新石器时代两种典型的文化遗存。(北方、南方各一处)
【答案】北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南、北方各写一处即可)(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
2.通过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头部的区别等,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
3.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01
课前梳理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代表:_______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_______。
元谋
工具
二、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发现经过:1921年最先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将它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等。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_______________。
70万—20万年
3.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4.社会生活:北京人结成_______,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
5.生活技能: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已经会使用火,__________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群体
学会用火
6.北京人遗址评价: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7.我国境内直立人发现的意义: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起源
古人类演化
三、山顶洞人
1.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2.发现经过: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3.生活技能:山顶洞人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_______,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能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山顶洞人有___________,也会埋葬死者。
骨器
爱美意识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5页地图《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好、水源充足的地区,呈现出分布广泛的特点。而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阅读《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知,在北京地区发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两处古人类遗址。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图说历史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显明。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有可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材料探究
贾兰坡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曾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材料呈现了北京人用火证据的发现及其意义和人类使用火的意义,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灰烬的发现,证明了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火的使用不仅促进北京人饮食习惯的改变,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也减少了疾病,延长了寿命,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人们吃用火烧烤过的食物,有助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进化。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指出北京人能够使用火的证据和北京人已有“管制火的能力”的理由。
【答案】证据:灰烬的发现。
理由: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回答。关于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根据材料中“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即可得出。关于理由,根据材料中“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即可得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是怎样用火“对付自然”的。指出北京人用火“对付自然”的重大意义。
【答案】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增强体质;火还可以照明、防寒、驱兽。
意义: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解析】关于如何用火“对付自然”,结合北京人用火对生存条件的改善即可回答,可以从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逐野兽等方面回答。关于重大意义,结合上一问用火“对付自然”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郧县人会使用工具
C.蓝田人会制作石器
D.元谋人过着群居生活
√
2.“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
①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②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③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
3.(跨学科)碳- 14年代测定法是考古学上广泛使用的测定年代的方法,其只能对那些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能够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来的古人类是( )
A.古猿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同之处包括( )
①所处的生存年代相同
②使用打制石器
③都会制作工具
④处于相同的大河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省元谋县政府修建的“东方人类祭祖台”,设计高为170米,基座呈正方形。祭祖台的修建是为了宣扬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展现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一脉相承的系列文化,并给缅怀和祭拜者提供一个平台。
——摘编自新华网2009年4月8日
报道(有删改)
材料二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烧骨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摘编自《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祭祖台设计高为170米的原因。
【答案】主要原因:为了宣扬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
原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根据材料二,你能得出北京人的哪些信息?你认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信息:北京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北京人会使用火。
依据:化石(或考古发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
素养达标
6.人类学家在研究旧石器时代云南元谋人的两枚内侧门齿时,发现沿凹面的两面有褶起的凸棱且呈现铲形构造,而黄种人的两个上内侧门齿和两个上外侧门齿也都是铲形的。据此,元谋人文化遗存可用来研究( )
A.旧石器的演变 B.原始人的生产
C.黄种人的起源 D.各人种的变化
√
√
7.北京猿人不管是在体形上还是在脑容量方面都更接近现代人。其上肢骨和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这表明人与猿区别的标志是( )
A.能够直立行走 B.形态样貌变化
C.能够劳动 D.会使用火
√
8.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这一发现表明( )
A.北京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
B.北京人已经演化到新石器时代
C.北京人遗址是人类演化史的见证
D.北京人已经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
9.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人类及动物化石、石器、钻孔的兽牙和刻沟的骨管等。其中有七颗被“钻孔”“刻沟”的小石珠呈半圆形排列在头骨附近,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石珠表面被染成红色。这体现了山顶洞人( )
A.最早的图腾崇拜
B.活动区域的扩展
C.原始的审美观念
D.征服自然的能力
10.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侯仁之曾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周口店累计出土的石器数万件,种类齐全,从距今70万年至1.8万年都有代表性的器物。还留下了大量的曾经使用过火的灰烬,最厚的灰烬层超过6米。上宅遗址的文化遗存第2期年代距今约7000—6500年,为上宅遗存的典型代表,陶器、石器数量多,有石斧、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等用于砸击、研磨的工具。
——摘编自张志国《填补北京史空白的上宅文化遗址》
考古发现是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之一。根据材料,找出能够反映周口店遗址和上宅遗址生产力水平的证据,写出这些证据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
【答案】证据:石器、使用火、陶器。
历史认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会制作石器;上宅人制作的陶器、石器数量类型多,都反映出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共33张PPT)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
2.初步了解观察历史文物图的方法,培养读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01
课前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_______、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定居生活: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_________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稻
原始农业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概况: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___________经济大发展的区域。
2.河姆渡遗址:
(1)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距今约7000年。
稻作农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
(3)社会生活:_______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河姆渡遗址中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4)技能:使用_______进行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狩猎野猪、鹿等;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稻作
干栏式建筑
骨耜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黄河中游地区;代表:半坡遗址。
(2)半坡遗址:
①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②时间:距今约6000年。
③社会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住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④技能:饲养猪、狗等家畜;采集野果;大量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_______;会纺织、制衣。
(3)社会结构: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2.大汶口文化:
(1)时间:距今约6300—4500年;分布: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2)社会结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_________,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陶埙
贫富分化
课堂解析
02
教材第11页《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和教材第12页《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1)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是长江流域所处的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图说历史
(2)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是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温。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人们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两种不同的房屋建筑中得到的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摘编自梅福根、吴玉贤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探究
材料呈现了七千年前先民建造的木屋。木屋采用桩木构筑,即在地下埋设木桩以支撑房屋;在桩木之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龙骨(地梁),形成稳固的地基。这种木构长屋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和利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木结构房屋也体现了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建筑风格,更好地说明了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也是依据了当地的地理环境。
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中的“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这种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答案】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
【解析】根据材料中“木构长屋”“桩木构筑”“七千年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说的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
(2)材料中的房屋与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请说出这两种房屋各自的优点。导致这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优点:干栏式房屋通风防潮,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节省材料。
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所学说出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优点即可;第二小问,导致干栏式房屋与半地穴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
√
√
3.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原始农业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都过着迁徙生活
③都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都会制作陶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5.【图片展文明】请联系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图a、图b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半坡人种植粟和蔬菜,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c和图d分别是我国境内哪一流域的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答案】图c: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d:黄河流域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素养达标
√
√
7.我国铸陶艺术历史悠久,陶器作品数不胜数,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一个人面鱼纹彩色陶盆。关于这个陶盆代表的文明,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长江流域中下游
B.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C.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
D.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
√
8.在半坡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发现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 )
A.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
B.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
C.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
√
9.考古人员发现,大汶口遗址随葬品数量各不相同,其中21座墓有猪头1个、10座墓有猪头2个、6座墓有猪头3个、2座墓有猪头4个、3座墓有猪头5个、1座墓有猪头14个。据此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 )
A.畜牧业发达 B.早期国家形成
C.出现了贫富分化 D.神权色彩浓厚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
材料二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材料三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原始居民距今的时间。
【答案】时间:材料一中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材料二中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
(2)观察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汶口文化随葬品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当时生产力提高;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
(3)学校将举行研学旅行活动访学上述三个遗址,现邀请你作为研学队长引导同学们参观学习,出发前请你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遗址为大家写一份遗址介绍。
【答案】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种植粟、黍,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制作陶器和乐器;会纺织、制衣。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任写一个即可)(共7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晚期遗存则与长江、黄河流域有较大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文化特征为几何印纹(圆点、圆圈、方格、菱形、回纹、米字形纹、平行曲折线纹、雷纹等)。主要器物有肩石器和平底鼎、豆、盘。陶器具有相当的原始性,颜色不纯,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绳纹、篦点纹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主要分为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两类。其中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就属于沙丘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原始居民的居住地不再集中在沿海沙丘,而是分散开来,有的留在原有沙丘地,有的迁至较靠内陆的山岗坡地、台地居住。
——摘编自张一兵主编《深圳通史》
材料三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黄河流域逐渐成为最发达的地区。黄河下游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等,还发现了大量腐朽的粟类谷物,其窖藏总量多达10万至15万斤之间。同在黄河流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的炭化粟品种之优良令人赞叹。
——摘编自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石器时代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哪些进步。→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进步:制作陶器,使用磨制石器;过着定居生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原始居民的居住地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与咸头岭居民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原始居民。→侧重考查时空观念
【答案】特点:居住地不再集中在沿海沙丘;部分居民迁至较靠内陆的山岗坡地、台地居住。原始居民: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农业比较发达的表现。→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表现:出现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等生产工具;种植粟类谷物,产量较大;谷物品种优良。(共33张PPT)
单元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能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发掘史料是( )
A.元谋人的门齿化石 B.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C.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D.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解析】据材料“考古发掘史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的门齿化石是考古出土的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想象图、复原头像、遗址分布图都是后人在一定史学研究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不是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排除B、C、D三项。本题应选A项。
√
2.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磨制石器
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C.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
D.用骨针缝衣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京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兽,故B项叙述正确。
√
3.1953年,考古学者在某地发现了多个地点遗址组成的遗址群。次年进行的集中发掘共发现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14个,获得2005件石制品、2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下列与该遗址群发展水平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遗址群并没有发现农业活动的痕迹,且人类的牙齿和动物残骸都已成为化石,这说明该遗址群应该是距今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的人类早期遗址群,其发展水平与元谋人遗址同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陶寺遗址、河姆渡遗址和良渚古城遗址均为原始社会末期和早期国家形成期的遗址,应该有农业生产的痕迹,排除B、C、D三项。本题应选A项。
√
4.(2022·广东)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可知,这些石斧产生于旧石器时代。
√
5.考古学家在某地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丰富的稻作遗存,出土了相当多的稻作工具骨耜。该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此处先民( )
A.种植水稻 B.打猎捕鱼
C.饲养家畜 D.磨制石器
【解析】根据“稻作遗存”“稻作工具骨耜”可得出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行水稻的培育,A项正确;根据“稻作”可知与种植水稻有关,与打猎捕鱼、饲养家畜和磨制石器不符,排除B、C、D三项。本题应选A项。
√
6.“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的“这里”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半地穴式的结构”,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本题应选C项。
√
7.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最能体现半坡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粟的种植
B.水稻的种植
C.陶器的制作
D.玉器的加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农作物的种植最能体现原始农耕文化成就,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
8.下列遗迹、遗物反映着长江流域的某个文化遗存。这一文化遗存是( )
A.牛河梁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仰韶遗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B项正确;牛河梁遗址位于东北地区,排除A项;大汶口遗址和仰韶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C、D两项。本题应选B项。
√
9.1973年夏天罗江公社建造排涝站时偶然发现了河姆渡遗址。下面这些技术哪些可能是河姆渡人所不会的( )
A.挖掘水井技术
B.纺线织布技术
C.建造房屋技术
D.制作陶器技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河姆渡人会挖掘水井、建造房屋、制作陶器,而纺线织布是半坡人的技术,河姆渡人还没掌握。
√
10.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诞生了良渚文化。与良渚文化处于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属于同一时期文化遗存,C项正确;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属于距今约7000—4500年前的文化遗存,排除A、B、D三项。本题应选C项。
√
11.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说”,认为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而周围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不一样,有各自的发展和层次,犹如重瓣花朵式的格局。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
A.以黄河流域为文明发源地
B.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C.以地域多样性为核心特征
D.南北并行,各自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犹如重瓣花朵式的格局,体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文明格局,B项正确;A项仅强调黄河流域,忽略长江流域,排除;题干强调的是核心与层次的关系,而不是“地域多样性”,排除C项;根据材料“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而周围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不一样,有各自的发展和层次,犹如重瓣花朵式的格局”可知,南北并不是并行、各自发展,排除D项。本题应选B项。
√
12.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
【解析】相传,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尧舜禹时期推行禅让制,B项错误;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的是炎帝,排除C项;D项是禹的功绩,排除。本题应选A项。
√
13.(2025·东莞一模)考古发现,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据此可知,良渚文明( )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修建如此大的水利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反映了良渚文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较强,社会动员能力较强,C项正确;材
料并未涉及农业相关信息,无法得出重视发展农耕经济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不是城墙铸造技术发达,排除B项;良渚古城距今5000年左右,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材料没有体现良渚古城基本形成专制国家,排除D项。本题应选C项。
√
14.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社会呈现出“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共有的)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依据血缘关系住在一起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天下为公的原因。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社会呈现出“天下为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没有阶级之分。本题应选B项。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29年中科院古脊椎所裴文中先生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以来,经过中外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努力,周口店遗址已成为包括27处地点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群,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除发现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近10万件“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数百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丰富的用火遗迹。尤其是周口店遗址发现的用火证据是世界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最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发现的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这个重要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周口店遗址》
材料二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最厚处达1米,从完整的谷粒外形看,其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当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
——摘编自牟永抗等《河姆渡遗
址考古发掘报告》
材料三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炼制陶器的窖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摘编自西安半坡
博物馆《西安半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古发现的近10万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发现的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打制石器。北京人会使用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河姆渡原始居民过着怎样的农耕生活。
【答案】会种植水稻,有丰富的粮食储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半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彩陶。
【答案】人面鱼纹彩陶盆。
(4)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是什么?
【答案】遗址和文物。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发现的众多考古学文化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可信的地下材料。中国早期文明的分布呈现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辽河流域文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和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等地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和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等地区的长江流域文明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分布格局。据考古证实,曾经的中华大地上,确实存在过很多高度发展、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
——摘编自张念征《浅析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遗址,概述你对“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文化遗存: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每一流域答出一处文化遗存即可)
理解:早期中华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有重要文化遗存。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之间、部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早期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紧扣多元一体作答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发现的众多考古学文化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可信的地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中华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有重要文化遗存。根据材料“曾经的中华大地上,确实存在过很多高度发展、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中华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是合情合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之间、部落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早期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