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新课导入
《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古代圣贤中不仅陶渊明有这样梦想,孔子也有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共同走进孔子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
朗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义。五分钟后展示分享。
要求:注释要落到实处,要求字字落实,连词成句,文通字顺
整体感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施行

整体感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让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能及时婚配。
因此

整体感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于财物,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占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因此

叫作
文本探究
(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即“行大道,成大同”。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请找出原句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本特征)
(2)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基本特征)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资料补充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礼运》)
由此可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从前,孔子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对话自己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请谈谈你的看法。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看来:激励人们,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可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随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大道之行也》文中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2)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本文中与此话表意相近的语句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文中表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文中说明“大同”社会用人的标准的句子是:“选贤与能”;说明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要求的句子是:“讲信修睦”。
随堂检测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
C
拓展延伸
【甲】(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选自《桃花源记》)
问:【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