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题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题
“世上疮痍” 既指杜甫个人一生坎坷,历经战乱、贫困等磨难,又暗喻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与民生疾苦。
“诗中圣哲” 化用“诗圣”称号,赞誉杜甫在诗歌领域达到极高成就,其作品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
“民间疾苦” 指杜甫诗歌广泛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作品揭露社会矛盾,表达对穷苦大众的同情与关怀。
“笔底波澜” 既形容杜甫诗歌情感跌宕、气势恢宏,又体现其因关注民生而产生的强烈情感波动。
诗圣笔下的“世上疮痍”
石壕吏
杜甫
预习反馈
1.正确朗读原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壕吏(háo)(lì) 逾墙走(yú)
邺城戍(yè)(shù) 力虽衰(shuāi)
河阳役(yì) 泣幽咽(yè)
2.解释重点词语。
投:投宿 戍:防守 新:最近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作品以古体诗、律诗为主,风格多样,沉郁顿挫,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朗读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shù

shuāi


读通诗意
日暮时(我)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察看。
差役喊叫得是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驻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再读诗歌,概括本诗主要内容。
本诗讲述了作者暮宿石壕村时,目睹差役趁夜抓丁,老夫妇苦苦哀求,最终老妇因家中男丁殆尽,无奈被抓去服役的故事。
(或讲述了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
读出大意
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
从中读出官吏是突然袭击,更显示出其阴险狠毒,
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
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
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文本探究
石壕吏深夜捉人,诗歌哪两个字使一吏一妇形象跃然纸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诗人巧妙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①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丧子之苦
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困窘之苦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
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想象差役是如何逼问老妇的?结合情节概括官吏与老妇的形象。
吏——怒 凶横残暴
妇——苦 悲苦可怜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品读诗歌析人物
石壕吏: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不管怎样,必须交出一人来!快交出来! 
品读诗歌析人物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该是差役,诗人为何不直接描写“石壕吏”,而是通过老妪的致词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
用暗示的手法来反衬石壕吏的狰狞面目。诗里没有叙述差役讲的半句话,但我们从老妪的回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那如狼似虎、凶横残暴的嘴脸。他一直逼着老妇自己出头承担才罢休。
这首《石壕吏》,写的是一群可怜人的人生悲歌,那么将这一幕悲剧尽收眼底的诗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么做?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思想上的矛盾:
1.他歌颂石壕吏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2.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和同情。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赞扬了人民忍受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的牺牲精神。
主旨
吏:呼 怒 凶狠蛮横
妇:啼 苦 悲苦可怜
(憎恶)
(同情)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板书设计
学案检测
1.《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C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中蜀相指的是____诸葛亮(孔明)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或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