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九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若复数z满足,则( )
A. B. C. D.
3.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 )
A. B. C. D.
4.正方形的边长为1,取正方形各边的中点,,,作第二个正方形,然后再取正方形各边中点,,,作第三个正方形,依此方法一直继续下去,则前11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 )
A. B. C. D.
5.若函数是奇函数,则实数( )
A.1 B. C.2 D.
6.将4个不同的小球放人4个不同的盒子中,则恰有两个盒子为空的放法种数为( )
A.72 B.84 C.96 D.108
7.已知内角A,B,C满足,,则( )
A.2 B.4 C.8 D.9
8.设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椭圆E上点P满足,直线和直线分别和椭圆E交于异于点P的点A和点B,若,则椭圆E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9.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的最小正周期为
B.
C.的图象关于点中心对称
D.将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的图象,则是区间上的增函数
10.已知正实数a,b满足,则( )
A. B. C. D.
11.设A,B是一个随机试验中的两个年件,,,则( )
A.事件A,B相互独立
B.若,则
C.
D.若,则必有
三、填空题
12.平面向量a,b满足,,,则_________.
13.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若,,构成等比数列,则_________.
14.在四棱锥中,,,,,,且平面,过点A的平面与侧棱,,分别交于点E,F,G,若四边形为菱形,则_________.
四、解答题
15.在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命题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某省开展2025年学科教师命题能力高质量研修提升培训会,参会人员包括300名经验丰富教师(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教师),200名经验不丰富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会后均参加相关知识考核,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两种情况,统计并得到如下列联表:
经验丰富教师 经验不丰富教师 总计
优秀 200 150 350
合格 100 50 150
总计 300 200 500
(1)根据小概率值的独立性检验,能否认为这次考核结果与经验丰富与否有关?
(2)若从参会人员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0名教师,再从这10名教师中随机抽取4人进行调研,设抽取的4人中经验不丰富教师的人数为X,求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附:,其中.
0.1 0.05 0.01 0.001
2.706 3.841 6.635 10.828
16.如图,在三棱柱中,为线段的中点,侧棱上点E,F满足.
(1)证明:平面;
(2)若,平面,,,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7.在中,,,.
(1)求角A的大小;
(2)求;
(3)若线段上点D满足,求的长.
18.设抛物线的焦点为F,过点的动直线l交抛物线E于A,B两点,点,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
(1)求抛物线E的标准方程;
(2)若直线l过点T,求的面积;
(3)若直线平分,求直线l的斜率.
19.已知函数在区间和各恰有一个零点,分别记为和.
(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2)记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S,求的最大值;
(3)若函数有三个零点,,,其中,证明:.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解得或,
即,
,解得,
即,
则.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化简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z,得到.
展开括号可得.
求解z:将含有z的项移到等式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式另一边,
得到,即.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则.
为了将分母实数化,给分子分母同时乘以,得到.
根据平方差公式,可得.
因为,所以.分子,
将代入,可得.
所以.
故选A.
3.答案:D
解析:已知双曲线方程为,将其化为标准方程:.
因为双曲线方程中m、n异号,所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时,
标准方程为(,),此时,;
焦点在y轴上时,标准方程为,
此时,.
当双曲线焦点在x轴上时,其渐近线方程为,
即.
当双曲线焦点在y轴上时,其渐近线方程为,
即.
所以,无论焦点在x轴还是y轴,
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都为.
已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
两边同时平方可得:,即.
故选D
4.答案:D
解析: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1,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a为边长),可得第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因为,,,分别是正方形各边的中点,
所以是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
在正方形中,根据勾股定理,
已知,则,所以.
那么第二个正方形的面积.
同理,可推出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第二个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
第二个正方形对角线长为,
所以第三个正方形边长为,面积.
以此类推,可得正方形面积构成的数列,其中,,,…,
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首项,q为公比),
这里,,,则前11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
因此,前11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答案选D.
5.答案:B
解析:的定义域为R,
由于为奇函数,故,解得,
当时,
故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解析:选2个空盒:种,
分配4个小球到2个非空盒
情况一(分法):种
情况二(分法):种
总分配方法:种,
总放法数:种
故选:B
7.答案:B
解析:因为,所以.
根据诱导公式,可得.
根据诱导公式,可得.
根据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将展开得.
根据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将展开得.
已知,即①;
已知,即②.
由②式,
移项可得.
两边同时除以(因为B,C是三角形内角,),
得到,即.
由①式,
两边同时除以(因为B,C是三角形内角,),
得到,即
根据两角和的正切公式,
因为,所以,
则
将,代入上式,
可得.
故选B.
8.答案:D
解析:由题设,令,故,,
所以,故①,
由,令,,
则,,
由,
则
所以,
整理得
由,则,
所以,整理得
所以,
整理得②,
联立①②,得,,
故,即,所以.
故选:D
9.答案:ACD
解析:由图象可知,相邻最小值点和最大值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半个周期,即,
由周期公式,所以,选项A正确;
因为图象经过点,代入函数得:
,
由正弦函数性质可知时,,
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故B错误;
因为是中心对称函数,对称中心为,
若函数图象关于点对称,则.
代入计算:
所以图象关于点对称,故C正确;
将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
则,
由正弦函数性质可知在上单调递增,
令,解得,
区间位于增区间内,
故在区间内是增函数,故D正确.
故选ACD.
10.答案:BD
解析:对A:取,,此时,但,故A错误;
对B:,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B正确;
对C:取,,此时,但,故C错误;
对D:,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D正确.
故选:BD.
11.答案:BCD
解析:
12.答案:
解析:计算:
代入已知条件:
已知,,
代入上式:
化简:
移项:
解得:
计算:
代入已知条件:,,
代入上式:
因此:
答案是.
13.答案:
解析:由题意知等差数列的公差,,,构成等比数列,
则,即,
即得,则,故,
故答案为:
14.答案:
解析:
15.答案:(1)这次考核结果与经验是否丰富与否无关;
(2)
解析:(1)零假设为:这次考核结果与经验丰富与否无关,
根据列联表中的数据,可得
,
根据小概率值的独立性检验,没有充分证据推断不成立,
因此可以认为成立,即认为这次考核结果与经验是否丰富与否无关.
(2)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0名教师,
其中经验不丰富教师人数为,经验丰富教师人数为.
随机变量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4.
,,,
,,
故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如下:
X 0 1 2 3 4
P
则.
16.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1)取中点Q,连接,.
由题意,,,得.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
又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
设平面的法向量,
由,即,
取,得到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
17.答案:(1);
(2);
(3)
解析:(1).
又,所以.
由,整理得:.
又,所以.
(2)由余弦定理:,
故..
(3).
.
由正弦定理:,代入解得:.
18.答案:(1);
(2);
(3)
解析:(1)由题意,当点A横坐标为2时,点A到准线的距离为3,
即,解得,所以抛物线E的标准方程为:.
(2)点,设,.
此时直线l的斜率为,l的方程可写为.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得:.
由韦达定理,,.
此时面积为.
(3)设直线l的斜率为k,显然.
将直线l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得:.
由韦达定理,,.
由题意:.
.
又,所以.
代入抛物线方程化简得:.
即.
又,故.
即,解得:.
19.答案:(1);
(2);
(3)证明见解析
解析:(1)由题意,函数在区间和上各有一个零点.所以,解得:.
(2).
,是方程的两根,所以,.
,将代入,得.
切线方程为,在y轴上得截距为.
有.
,其中.
设,.
令,得.
当时,,单调递增;
当时,,单调递减.
故的最大值为.
(3)记的导函数为,有,
显然是增函数.又,时,,
故存在,使得.
当时,,单调递减;
当时,,单调递增.
又,时,;时,.
所以存在,使得.
此时在和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
所以,.
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方程为,
则.
设函数.
,,
所以单调递减,又.
所以时,,单调递增;
所以时,,单调递减;
故,有.
设直线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为,.
根据斜率,有.
相同地,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方程为,
则.设函数.
由时,,可得.
设直线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为,由.
,的斜率,
有.所以.
又,,
根据,有.
即,可得,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