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如农业生产与温度带)、居民生活(传统民居与降水关系)的影响,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从气温分布、降水变化等多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对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归纳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特征。
区域认知:通过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南北、东西部、夏季、冬季)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差异分析,认识区域气候特点,形成对中国气候空间、时间分布的清晰认知。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分析气温降水数据、完成探究活动(如描绘等温线、比较两地气温)等,提升读图、析图及地理探究实践操作能力。
【重难点】
重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难点:1.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31-33,图2.14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2.15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2.16 中国温度带分布及文字,完成下题。
1.气温分布及变化特征
(1)0℃等温线::大致经过 —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2)1月气温分布规律: 。
(3)7月气温分布规律: 。
2.温度带划分
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从南到北中国可划分为 带、 带、
带、 带、 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
活动二:读P33-35,图2.17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与四地各月降水量、图2.18 北京市年降水量变化、图2.19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及部分地区景观及文字,完成下题。
1.降水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
(2)时间分布特征: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月,即 季节。此外,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 。
2.干湿地区划分
(1)依据:一个地区年 和 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年降水量 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 蒸发量,气候干燥。
(2)干湿地区:可以将中国划分为 、 、 、 四类地区。中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活动三:读P28-30,图2.22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2.23 拉萨、银川、哈尔滨、成都、海口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2.24 影响中国的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2.25 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2.26 巴黎和北京的位置及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及文字,完成下题。
1.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状况的空间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
(2)季风气候显著:
①分布及类型: 地区季风气候类型齐全,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 气候、 气候和
气候。
②冬季风与夏季风:
季风类型 风向 来源 性质
冬季风
夏季风
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以 — 山脉— — 山脉— 山脉为界,中国可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般情况下,季风区受 季风影响显著,降水 ;非季风区 季风很难到达,降水 。
④季风的影响: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会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和雨季长短。通常,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
(3)气候大陆性强: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 ,夏季较 ,气温年较差较 ,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具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更为典型。
活动四:读P38-39文字,完成下题。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 、 、 。
(2)纬度因素:中国纬度跨度大。不同纬度地区 状况有很大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这是形成中国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的基础。
(3)海陆因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部距印度洋较近,受 影响显著,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同期。中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距海渐 ,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量逐渐 ,形成了不同的干湿地区。
(4)地形:中国多样的地形使气候更加复杂,如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的深入,扩大了季风区的影响范围;一系列 和 走向的山脉,如秦岭、大兴安岭等,对冬、夏季风产生阻挡作用;高原山地众多,气候的 差异显著。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约50度,从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到北纬53度的漠河,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热量带;东西跨经度约62度,距海远近差异巨大,这使得我国气温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清晰显示,冬季气温由南向北急剧降低。黑龙江省漠河1月平均气温低至-30℃左右,清晨时分甚至会出现-40℃的严寒,大地被冰雪覆盖,河流冻结;而海南省海口1月平均气温约为20℃,街头绿树成荫,人们仍可穿着轻薄衣物。南北之间的温差超过50℃,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现出“南暖北寒”的格局。
7月平均气温分布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20℃以上,黑龙江省漠河7月平均气温约18℃,虽然纬度高,但夏季白昼时间长达16小时以上,日照充足;海南省海口7月平均气温约28℃,受海洋调节,并未出现极端高温。此时南北温差仅约10℃,全国普遍高温,唯有青藏高原是例外——由于海拔超过4000米,这里7月平均气温多在10-15℃,成为夏季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部分高海拔山区甚至常年积雪。
我国极端气温记录进一步印证了气温的区域差异。漠河曾测到-52.3℃的低温,是我国目前的最低气温记录;新疆吐鲁番盆地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夏季热量不易散失,曾出现47.8℃的高温,被称为“火洲”。此外,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的大致位置,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以北则河流会有不同程度的结冰期。
总结:我国气温分布规律为 ;
。
成因主要包括: ;
; 。
探究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干湿地区划分
降水是气候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植被、农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这种差异通过干湿地区的划分得到了清晰体现。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显示,降水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普遍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省的火烧寮位于山脉迎风坡,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影响,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是我国的“雨极”,常年阴雨连绵,植被茂密;而西北内陆的新疆吐鲁番盆地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的“干极”,这里沙漠广布,植被稀疏,多为耐旱的荒漠植物。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大致每向西1000公里减少约400-800毫米,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严格依据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年降水量>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这里河网密布,水田连片;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半湿润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部,以旱地农业为主;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为半干旱区,如内蒙古高原东部,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年降水量<200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地区为干旱区,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多为荒漠景观。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达4-6个月,如珠江流域4月就进入雨季;北方地区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仅2-3个月,如黄河流域雨季多在7-8月。此外,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可相差数倍,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总结: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为 ;
。
探究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显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岛南部等地,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超过4000米,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表现为“全年低温、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的特点,部分地区终年积雪,植被以高寒草原和草甸为主。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另一大特征。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为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多为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印度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为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受此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该线以东以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集中且丰沛;以西以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微弱,降水稀少。
不同气候类型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的特点,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都依赖这种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虽然降水少,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如新疆的葡萄、哈密瓜品质优良;高原山地气候区因气温低,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农作物以耐寒的青稞为主。
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为 。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 ;
; 。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Ⅰ季风气候的成因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 西岸, 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从而形成季风气候。
II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带来丰沛降水,使我国东部季风区 ,有利于农业生产。
(2)不利影响:季风不稳定,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时间不一,易引发 ;冬季风寒冷干燥,加剧北方严寒,有时带来 等灾害性天气。
突破二: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I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植被:湿润区以 为主,半湿润区为 ,半干旱区为 ,干旱区为 。
(2)河流:湿润区河流流量 、汛期 ;干旱区河流流量 、多 河。
II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农业:不同温度带作物 不同(如热带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干湿地区影响农作物 (如湿润区种植水稻,半干旱区发展畜牧业)。
(2)生活:南方民居屋顶坡度 (便于排水),北方民居墙体 、窗户 (防寒保暖);西北干旱地区传统交通工具多为 ,南方多 。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过冬新时尚,“候鸟老人”迁徙忙。最近几年,北京不少老人选择到海南岛过冬。下图为我国1月份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东部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
2.北京、海口两地的气温相差约为( )
A.48℃ B.32℃ C.23℃ D.13℃
3.京、琼两地1月温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下图为我国4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冬季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5.北京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集中供暖是我国冬季供暖的主要形式之一。读我国集中供暖区分布图以及部分城市集中供暖起止时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集中供暖与未集中供暖分布区的界线大致经过( )
A.400mm等降水量线 B.1月0℃等温线
C.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长江沿线
7.西宁与济南、哈尔滨与济南集中供暖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海陆位置 B.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纬度位置 D.纬度位置、地形地势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图书”“共享充电器”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受到人们的欢迎。下图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
A.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B.北方地区多于南方地区
C.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递减
9.北京年降水量大于乌鲁木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河流
10.如果只考虑降水的影响,下列城市“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D.乌鲁木齐
二、解答题
11.家住上海的小华同学想利用暑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路线。读图,回答问题。
(1)路线①经过了我们家乡沈阳市所在的 平原,这里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
(2)路线②经过了四类干湿地区,反映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3)路线③所经过的上海的气温比同纬度青藏高原上的气温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4)若按路线④游览,下列景象可能为途中看到的是____。
A.银装素裹的大地 B.片片的稻田 C.茫茫的沙漠 D.蜿蜒的长城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如农业生产与温度带)、居民生活(传统民居与降水关系)的影响,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从气温分布、降水变化等多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对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归纳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特征。
区域认知:通过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南北、东西部、夏季、冬季)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差异分析,认识区域气候特点,形成对中国气候空间、时间分布的清晰认知。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分析气温降水数据、完成探究活动(如描绘等温线、比较两地气温)等,提升读图、析图及地理探究实践操作能力。
【重难点】
重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难点:1.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31-33,图2.14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2.15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2.16 中国温度带分布及文字,完成下题。
1.气温分布及变化特征
(1)0℃等温线::大致经过 淮河 — 秦岭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2)1月气温分布规律: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
(3)7月气温分布规律: 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普遍高温 。
2.温度带划分
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从南到北中国可划分为 热 带、 亚热 带、 暖温 带、 中温 带、 寒温 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 。
活动二:读P33-35,图2.17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与四地各月降水量、图2.18 北京市年降水量变化、图2.19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及部分地区景观及文字,完成下题。
1.降水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2)时间分布特征: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4—10 月,即 夏秋 季节。此外,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 大 。
2.干湿地区划分
(1)依据:一个地区年 降水量 和 蒸发量 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年降水量 大于 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 小于 蒸发量,气候干燥。
(2)干湿地区:可以将中国划分为 湿润 、 半湿润 、 半干旱 、 干旱 四类地区。中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活动三:读P28-30,图2.22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2.23 拉萨、银川、哈尔滨、成都、海口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2.24 影响中国的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2.25 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2.26 巴黎和北京的位置及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及文字,完成下题。
1.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状况的空间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
(2)季风气候显著:
①分布及类型: 东部 地区季风气候类型齐全,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 温带季风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和 热带季风 气候。
②冬季风与夏季风:
季风类型 风向 来源 性质
冬季风 偏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 寒冷干燥
夏季风 偏南风 太平洋、印度洋 温暖湿润
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以 大兴安岭 — 阴山 山脉— 贺兰山 — 巴颜喀拉 山脉— 冈底斯 山脉为界,中国可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般情况下,季风区受 夏 季风影响显著,降水 丰富 ;非季风区 夏 季风很难到达,降水 稀少 。
④季风的影响: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会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和雨季长短。通常,南方雨季开始 早 、结束 晚 ,雨季 长 ;北方雨季开始 晚 、结束 早 ,雨季 短 。
(3)气候大陆性强: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 冷 ,夏季较 热 ,气温年较差较 大 ,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明显 ,具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更为典型。
活动四:读P38-39文字,完成下题。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位置 、 海陆位置 、 地形 、 人类活动 。
(2)纬度因素:中国纬度跨度大。不同纬度地区 气温 状况有很大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这是形成中国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的基础。
(3)海陆因素: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部距印度洋较近,受 季风 影响显著,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雨热 同期。中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距海渐 远 ,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量逐渐 减少 ,形成了不同的干湿地区。
(4)地形:中国多样的地形使气候更加复杂,如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的深入,扩大了季风区的影响范围;一系列 东西 和 东北一西南 走向的山脉,如秦岭、大兴安岭等,对冬、夏季风产生阻挡作用;高原山地众多,气候的 垂直 差异显著。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约50度,从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到北纬53度的漠河,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热量带;东西跨经度约62度,距海远近差异巨大,这使得我国气温分布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清晰显示,冬季气温由南向北急剧降低。黑龙江省漠河1月平均气温低至-30℃左右,清晨时分甚至会出现-40℃的严寒,大地被冰雪覆盖,河流冻结;而海南省海口1月平均气温约为20℃,街头绿树成荫,人们仍可穿着轻薄衣物。南北之间的温差超过50℃,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现出“南暖北寒”的格局。
7月平均气温分布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20℃以上,黑龙江省漠河7月平均气温约18℃,虽然纬度高,但夏季白昼时间长达16小时以上,日照充足;海南省海口7月平均气温约28℃,受海洋调节,并未出现极端高温。此时南北温差仅约10℃,全国普遍高温,唯有青藏高原是例外——由于海拔超过4000米,这里7月平均气温多在10-15℃,成为夏季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部分高海拔山区甚至常年积雪。
我国极端气温记录进一步印证了气温的区域差异。漠河曾测到-52.3℃的低温,是我国目前的最低气温记录;新疆吐鲁番盆地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夏季热量不易散失,曾出现47.8℃的高温,被称为“火洲”。此外,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的大致位置,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以北则河流会有不同程度的结冰期。
总结:我国气温分布规律为 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湿润、北方寒冷干燥 ;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成为夏季低温区 。成因主要包括: 纬度因素(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短,获得太阳热量少;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长,弥补了纬度差异) ; 地形因素(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吐鲁番盆地地形闭塞,热量易积聚) ; 海陆位置(冬季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对沿海地区气温有一定调节作用) 。
探究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干湿地区划分
降水是气候的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植被、农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这种差异通过干湿地区的划分得到了清晰体现。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显示,降水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普遍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省的火烧寮位于山脉迎风坡,受东南季风和台风影响,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是我国的“雨极”,常年阴雨连绵,植被茂密;而西北内陆的新疆吐鲁番盆地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的“干极”,这里沙漠广布,植被稀疏,多为耐旱的荒漠植物。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大致每向西1000公里减少约400-800毫米,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严格依据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年降水量>8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这里河网密布,水田连片;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量略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半湿润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东部,以旱地农业为主;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为半干旱区,如内蒙古高原东部,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年降水量<200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地区为干旱区,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多为荒漠景观。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达4-6个月,如珠江流域4月就进入雨季;北方地区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仅2-3个月,如黄河流域雨季多在7-8月。此外,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可相差数倍,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总结: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为 空间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 ;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南方雨季长于北方,年际变化大 。
探究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显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岛南部等地,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超过4000米,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表现为“全年低温、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的特点,部分地区终年积雪,植被以高寒草原和草甸为主。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另一大特征。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极为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多为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印度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为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受此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该线以东以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集中且丰沛;以西以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微弱,降水稀少。
不同气候类型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的特点,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如我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都依赖这种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虽然降水少,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如新疆的葡萄、哈密瓜品质优良;高原山地气候区因气温低,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农作物以耐寒的青稞为主。
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为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 纬度位置(决定了南北热量差异,是不同温度带气候形成的基础) ; 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季风气候形成,使东部与西部气候差异显著) ; 地形因素(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形成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山脉的阻挡作用影响气候的区域分布,如秦岭成为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线) 。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Ⅰ季风气候的成因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 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 西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从而形成季风气候。
II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夏季风 带来丰沛降水,使我国东部季风区 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业生产。
(2)不利影响:季风不稳定,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时间不一,易引发 旱涝灾害 ;冬季风寒冷干燥,加剧北方严寒,有时带来 寒潮 等灾害性天气。
突破二: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I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植被:湿润区以 森林 为主,半湿润区为 森林草原 ,半干旱区为 草原 ,干旱区为 荒漠 。
(2)河流:湿润区河流流量 大 、汛期 长 ;干旱区河流流量 小 、多 内流 河。
II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农业:不同温度带作物 熟制 不同(如热带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干湿地区影响农作物 类型 (如湿润区种植水稻,半干旱区发展畜牧业)。
(2)生活:南方民居屋顶坡度 大 (便于排水),北方民居墙体 厚 、窗户 小 (防寒保暖);西北干旱地区传统交通工具多为 骆驼 ,南方多 水运 。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过冬新时尚,“候鸟老人”迁徙忙。最近几年,北京不少老人选择到海南岛过冬。下图为我国1月份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东部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
2.北京、海口两地的气温相差约为( )
A.48℃ B.32℃ C.23℃ D.13℃
3.京、琼两地1月温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答案】1.B 2.C 3.A
【解析】1.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是指等温线大致的走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现出东西方向延伸的特点。因为我国东部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所以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从图中1月份等温线分布可知,北京1月平均气温约为-8℃,海口1月平均气温约为16℃。 则两地的气温差约为16-(-8)=24℃,与23℃接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京是北京的简称,琼是海南的简称。北京纬度较高,1月份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海南纬度较低,1月份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造成两地1月温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方平均气温越低,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地区是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主要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下图为我国4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冬季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5.北京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4.A 5.C
【解析】4.读四城市气温变化曲线可知,在 冬季时,哈尔滨气温曲线数值最低,其它的三个城市最低气温均高于哈尔滨,所以冬季气温最低的城市是哈尔滨,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读北京的降水量柱状图可知,7月对应的降水量柱子高度最高,说明北京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7月,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集中供暖是我国冬季供暖的主要形式之一。读我国集中供暖区分布图以及部分城市集中供暖起止时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集中供暖与未集中供暖分布区的界线大致经过( )
A.400mm等降水量线 B.1月0℃等温线
C.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D.长江沿线
7.西宁与济南、哈尔滨与济南集中供暖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海陆位置 B.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纬度位置 D.纬度位置、地形地势
【答案】6.B 7.C
【解析】6.读图结合图例可知,我国集中供暖与未集中供暖区的分界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亦大体与1月0°C等温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一致,AC错误,B正确;长江沿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D错误。故选B。
7.读图可知,青海省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济南市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上,两地海拔高度不同;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比济南市先进入供暖期,地势高低不同是造成集中供暖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哈尔滨纬度较高,低温时间长,济南纬度较低,低温时间短,济南与哈尔滨集中供暖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不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线是我国1月0°C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图书”“共享充电器”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受到人们的欢迎。下图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
A.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加 B.北方地区多于南方地区
C.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递减
9.北京年降水量大于乌鲁木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 D.河流
10.如果只考虑降水的影响,下列城市“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北京 B.武汉 C.广州 D.乌鲁木齐
【答案】8.C 9.B 10.C
【解析】8.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水汽;我国东南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而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C正确。我国降水并不是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加,A错误。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降水多于北方地区,B错误。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降水是逐渐增加的,D错误。故选C。
9.北京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乌鲁木齐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北京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乌鲁木齐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北京年降水量大于乌鲁木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B正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纬度差异不大,A错误。地形对降水有影响,但不是北京和乌鲁木齐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河流对降水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10.四个城市中,广州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季长。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少,雨季较短;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降水丰富程度不如广州;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如果只考虑降水的影响,降水越多,“共享雨伞”使用频率越高,所以“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广州,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二、解答题
11.家住上海的小华同学想利用暑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路线。读图,回答问题。
(1)路线①经过了我们家乡沈阳市所在的 平原,这里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
(2)路线②经过了四类干湿地区,反映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3)路线③所经过的上海的气温比同纬度青藏高原上的气温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4)若按路线④游览,下列景象可能为途中看到的是____。
A.银装素裹的大地 B.片片的稻田 C.茫茫的沙漠 D.蜿蜒的长城
【答案】(1)东北 寒冷干燥
(2)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高 上海地区海拔低(或青藏高原海拔高)
(4)B
【分析】本题以四条游览路线为材料,涉及地形区、干湿地区、农作物、气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读图可知,路线①由上海前往东北,我们家乡沈阳市位于东北地区,所在的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即东北平原,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2)读图可知,路线②从上海到新疆,经过了四类干湿地区,自东南向西北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反映出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影响,导致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暑假期间时上海的气温比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气温高,主要原因是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低,气温高,而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4)读图分析可知:④路线主要经过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所以④路线会看到南方地区金灿灿的稻田,B正确;银装素裹的大地、茫茫的沙漠、蜿蜒的长城都分布在我国的北方或西北地区,ACD错误,故选B。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