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自然灾害(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特点及成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了解我国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及不同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积极参与防灾演练,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重难点】
重点: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防灾减灾的措施及个人防护技能。
难点: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的成因。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52-55,图 2.40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图景、表2.4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图2.41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2.42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及文字,完成下题。
1.定义
自然环境会发生 异常 变化,其中,造成 资源破坏 、 财产损失 、 人员伤亡 等危害的极端异常变化称为自然灾害。
2.特点
(1)种类多:主要自然灾害有 气象 灾害、 地质 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有 干旱 、 洪涝 、
台风 、 寒潮 等;地质灾害主要有 地震 、 滑坡 、 泥石流 等。
(2)发生频率 高 :同一时间,往往有多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有时会连续发生。
(3) 强度 大、 灾害损失 重。
3.分布
(1)气象灾害:旱灾的分布最为广泛,集中分布在 西北 、 华北 及 黄土高原 等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东部季风区 ;寒潮大风和冰雪灾害对 西北 、 东北 、 华北 等地区威胁大;台风多发生在 东南沿海 地区。
(2)地质灾害:地震集中分布在 台湾 岛及其附近海域,以及 西南 、 西北 、 华北 等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中西部 地区和 东南 沿海的山区,其中 西南 山区最为集中。
活动二:读P55-58,图2.43 防灾减灾示例、图2.45 安全防护技能示例、图2.46 安全演练示例及文字,完成下题。
1.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1)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中国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 立法 。
(2)广泛应用 现代化技术 手段,提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3)建设 救灾物资储备 体系,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进 科普宣传 教育,提升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 国际救援 行动。
2.常见自然灾害防护技能
(1)地震发生时,户外人员应疏散到空旷地方;室内人员应“ 伏地、遮挡、手抓牢 ”,就近避震,晃动结束,即刻迅速撤离。
(2)受到洪水威胁时,迅速 登高 暂避,巧用器材,理性求助。不可在洪水里游泳,不可攀爬电线杆等。
(3)遇到泥石流时,行人应向垂直于 泥石流 方向的两侧逃离,寻找安全地带,并及时拨打110报警。驾车者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4)台风来临时,应收好室外物品,关闭、加固 门窗 ,尽量不要外出。台风中心过境、风速暂时减小时,仍不可外出。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对农业生产、交通通信和人们生活影响显著。从灾害类型来看,气象灾害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地质灾害则多与地形、地壳运动关联。
从分布来看,气象灾害中,洪涝集中在东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等降水丰富的地区,2020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多个省份农田被淹、房屋损毁;干旱则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和西北地区(全年降水稀少)频发,如华北春旱常影响小麦生长。台风凭借其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主要袭击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每年夏季都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寒潮则在冬春季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受寒潮影响时,气温可骤降10℃以上,对农作物、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方面,地震多发区与板块活动带高度重合,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均发生于此;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率高。滑坡和泥石流则多分布在西南山区(如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这些地区地形崎岖、坡度大,夏季暴雨冲刷易引发灾害,2023年甘肃积石山滑坡灾害就是典型案例。
总结: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以 洪涝 、 干旱 、 台风 、 寒潮 为主,地质灾害以 地震、滑坡、泥石流 为主;分布上呈现 “气象灾害东多西少,地质灾害西多东(南)多” 的特点,且区域差异显著。
探究二:防灾减灾的措施及个人防护技能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同时个人防护技能是应对灾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工程措施方面,针对洪涝灾害,我国在长江、黄河沿线修建了三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通过拦蓄洪水减少下游洪涝风险;针对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修建了抗滑桩、截水沟,加固山体、疏导雨水;针对地震,新建建筑强制采用抗震设计,如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抗震等级更高。非工程措施同样重要,我国建立了国家灾害预警系统,通过气象卫星、地震监测台网实时监测灾害,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如台风橙色预警、暴雨红色预警);同时,各地定期开展防灾宣传和应急演练,如学校每年组织地震逃生演练,提高民众应对能力。
从个人防护来看,不同灾害应对方法不同。若遇到地震,室内需躲在坚固家具下,避免乘坐电梯,地震后迅速撤离至室外空旷地带;若遇到暴雨内涝,不要在低洼处停留,不蹚不明积水(避免触电、溺水),若被困可向高处转移并拨打求救电话;若遇到台风,需关好门窗,远离广告牌、大树等易倒伏物体,不外出活动。
总结:我国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有 修建水库、加固边坡、抗震建筑 等,非工程措施有 灾害预警、防灾宣传、应急演练 等;个人防护需根据灾害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核心是 “ 提前预判、科学躲避、及时求救 ”。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的成因
分析自然灾害分布规律,需结合我国地形、气候、海陆位置等自然环境要素,明确不同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区域环境”的匹配关系。
I东部季风区多洪涝灾害的成因
(1)气候角度:东部季风区属于 亚热带、温带季风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且多暴雨,短时间内降水量大,易导致河流径流量骤增、水位暴涨。
(2)地形角度:东部季风区多 平原、盆地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势 低平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雨水易在地表积聚形成洪涝。
II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1)板块位置:西南地区位于 印度洋板块 和 亚欧板块 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易断裂、错位,从而引发地震(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均与板块运动有关)。
(2)地形与气候:西南地区以 山地、高原 为主(如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坡度大,岩石破碎(地震后岩层更不稳定);且属于 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刷地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暴雨为“动力条件”,破碎岩石、陡峭地形为“物质条件”)。
III华北地区多春旱的成因
(1)气候角度:华北地区属于 温带季风 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但此时夏季风尚未到达,降水少,“蒸发量>降水量”。
(2)农业需求:春季是华北地区冬小麦 返青、拔节 的关键时期,需水量大,供需矛盾加剧干旱程度。
总结方法:分析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时,先明确灾害的“核心形成条件”(如洪涝需“多雨+排水差”,地震需“板块活跃”),再对应区域的 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板块位置 等要素,逐一匹配,即可解释分布规律。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2024年2月1日,湖北省多地区已出现雪、雨夹雪或冰粒天气,随州、荆门等地区已出现冻雨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冻雨属于( )
A.海洋灾害 B.地质灾害 C.气象灾害 D.生物灾害
2.应对冻雨的合理措施是( )
①加强灾情预警管理 ②行车注意防滑 ③停止高空作业 ④开窗通风换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1.海洋灾害主要是风暴潮、海啸等与海洋活动直接相关的灾害,冻雨形成与海洋无关,A错误;地质灾害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灾害,冻雨不属于地质作用产物,B错误;冻雨是由特殊天气条件(过冷水滴冻结)引发的灾害,属于气象灾害,C正确;生物灾害是病虫害、鼠害等由生物活动导致的灾害,冻雨与生物因素无关,D错误。故选C。
2.①加强灾情预警管理能提前告知公众灾害信息,便于做好物资准备和人员转移,合理;②冻雨会使路面、桥梁等表面结冰,行车时轮胎与地面摩擦力减小,注意防滑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合理;③冻雨天气下,高空作业(如电力维修、建筑施工)易因设备或绳索结冰导致滑落,停止高空作业能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合理;④开窗通风换气无法应对冻雨带来的路面结冰、设施损坏等问题,反而可能使室内温度降低,加剧防寒压力,不合理。故合理措施为①②③。BCD错误,故选A。
【点睛】自然灾害判定口诀:“看源头,找主因;大气扰动即气象,地壳运动是地质,水体异常归海洋,生物活动算生物。”应对冻雨三要点:预警先行、防滑减速、停止高空作业。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3.上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C.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D.台风、寒潮、干旱、洪涝
4.海南省几乎不受甲类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远离冷空气源地 B.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C.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较大 D.森林覆盖率高,降低风速
5.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台风天气出海捕鱼 B.发生泥石流,顺着山坡向下跑
C.沙尘暴天气进行户外体育活动 D.地震发生时,在室内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答案】3.C 4.A 5.D
【解析】3.读图可知,甲是发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的强冷空气活动,是寒潮,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乙自东南方向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漩涡,是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丙主要影响南方地区,该地区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是洪涝;丁主要位于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等地,是干旱。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读图可知,甲类气象灾害是寒潮,海南岛纬度低,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较远,再加上山岭的重重阻挡,几乎不受冬季风的影响,A正确;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地势并不高,B错误;海南四面环海,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但是寒潮多来自亚欧大陆内部,是高纬度的冷空气向中低纬度的侵入,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C错误;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寒潮影响不大,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
5.台风天气海况恶劣,会有狂风、巨浪等,出海捕鱼极其危险,会威胁生命安全,A错误;发生泥石流时,顺着山坡向下跑会被泥石流淹没,正确做法是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B错误;沙尘天气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沙尘会危害人体呼吸系统等,应避免外出,C错误;地震发生时,在室内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墙角在建筑结构上相对稳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躲避掉落物伤害,D正确。故选D。
【点睛】通过灾害预报,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以降低其危害性;地震发生时,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减灾防灾是全体人们的事情。
图1示意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2示意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图3示意遇到该地质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
7.图1所示区域,多发该地质灾害的原因有( )
①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避灾。遇到这种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答案】6.D 7.B 8.D
【解析】6.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图中未体现地震相关特征,A错误;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属于气象灾害,不是地质灾害,B错误;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属于气象灾害,不是地质灾害,C错误;图2中展示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包括集水区域、松散物质等;图3中逃生方法也符合泥石流逃生要求,所以图中所示地质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选D。
7.太阳辐射强与泥石流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①错误;集中的暴雨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流水,为泥石流提供水源条件,②正确;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便于集水集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地形条件,③正确;蒸发量大不利于形成大量流水,与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相悖,④错误。综上,B②③正确,ACD错误。故选B。
8.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这种做法很危险,泥石流来势汹汹,等待可能会错失逃生机会,不符合题意,A错误;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和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容易受到泥石流的冲击,不符合题意,BC错误;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能够避开泥石流的直接冲击,是比较正确的逃生方法,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气候警钟”反复鸣响。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图示意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图例中表示洪涝灾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我国易涝城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集中 B.地处平原地区,低洼处易积水
C.人口密集,街道较为狭窄 D.市区河流稀少,无处排水
11.遭遇下列灾害时,做法正确的是( )
A.遭遇地震,快速乘电梯逃生 B.台风来临,站立在广告牌下躲避
C.遇泥石流,顺着山坡往下跑 D.洪水来袭,尽量往地势高处逃生
【答案】9.B 10.A 11.D
【解析】9.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图例为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故A错误;乙图例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故B正确;丙图例是寒潮,寒潮是冬半年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大风、霜冻等现象,故C错误;丁图例为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故D错误。故选B。
10.我国易涝城市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引发城市内涝。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如增加绿地、湿地等,调蓄雨水),能应对夏季集中降水问题,故A正确;“地处平原,低洼易积水” 是部分城市易涝原因,但不是普遍、主要因季风气候才推进建设,故B错误;“人口密、街道窄” 不是易涝主因,故C错误;D“市区河流少、无处排水” 不符合实际(多数城市有排水系统 ),故D错误。故选A 。
11.地震时电梯易故障停运,不能乘电梯逃生,应走楼梯等,故A错误;台风时广告牌易被吹落,不能在其下躲避,故B错误;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跑,不是顺山坡下跑,故C错误;洪水来临时往地势高处逃生,可避免被淹没,做法正确D。故选D。
【点睛】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二、解答题
12.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等类型。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列举一例地质灾害类型: 。
(2)根据台风路径可知,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 ,经常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也能 ,缓解局部地区旱情。
(3)干旱指某时段降水量显著 (多于/少于)多年均值,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现象。经济活动中, (工业/农业)生产受到此灾害的影响更大。
(4)从气候和地形角度,简要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5)寒潮是我国冬春季常见的气象灾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寒潮的主要影响及防御措施。(各答一点)
【答案】(1)滑坡、泥石流等
(2)东南沿海(或东部沿海) 带来丰沛的降水
(3)少于 农业
(4)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5)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大风天气,受寒潮影响的地区还可能发生霜冻、冻害等多种灾害。
提前发布预警,提醒公众防寒保暖;做好农作物和牲畜防冻措施;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抗寒维护等等。
【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等为材料,涉及地质灾害的类型、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图中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应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方向,根据台风路径可知,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一方面,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带来的丰沛降水可以缓解局部地区的旱情。
(3)干旱指某时段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均值,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现象,经济活动中,农业生产受到此灾害的影响更大: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4)从气候看,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从地形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在暴雨多发的夏季容易造成地面严重积水,引发洪涝灾害。
(5)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形成灾害。防御措施:对气象部门来讲,应提前发布预警,提醒公众防寒保暖;对个人来讲,一是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二是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三是做好水管防冻措施。对农业来讲,可通过加固棚架设施、家禽家畜防寒保温等做好农作物和牲畜防冻措施。对交通和电力部门来讲,应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抗寒维护。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特点及成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了解我国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及不同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积极参与防灾演练,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重难点】
重点: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防灾减灾的措施及个人防护技能。
难点: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的成因。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52-55,图 2.40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图景、表2.4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图2.41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2.42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及文字,完成下题。
1.定义
自然环境会发生 变化,其中,造成 、 、 等危害的极端异常变化称为自然灾害。
2.特点
(1)种类多:主要自然灾害有 灾害、 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有 、 、 、 等;地质灾害主要有 、 、 等。
(2)发生频率 :同一时间,往往有多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有时会连续发生。
(3) 大、 重。
3.分布
(1)气象灾害:旱灾的分布最为广泛,集中分布在 、 及 等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寒潮大风和冰雪灾害对 、 、 等地区威胁大;台风多发生在 地区。
(2)地质灾害:地震集中分布在 岛及其附近海域,以及 、 、 等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地区和 沿海的山区,其中 山区最为集中。
活动二:读P55-58,图2.43 防灾减灾示例、图2.45 安全防护技能示例、图2.46 安全演练示例及文字,完成下题。
1.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1)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中国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 。
(2)广泛应用 手段,提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3)建设 体系,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进 教育,提升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 行动。
2.常见自然灾害防护技能
(1)地震发生时,户外人员应疏散到空旷地方;室内人员应“ ”,就近避震,晃动结束,即刻迅速撤离。
(2)受到洪水威胁时,迅速 暂避,巧用器材,理性求助。不可在洪水里游泳,不可攀爬电线杆等。
(3)遇到泥石流时,行人应向垂直于 方向的两侧逃离,寻找安全地带,并及时拨打110报警。驾车者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4)台风来临时,应收好室外物品,关闭、加固 ,尽量不要外出。台风中心过境、风速暂时减小时,仍不可外出。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对农业生产、交通通信和人们生活影响显著。从灾害类型来看,气象灾害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地质灾害则多与地形、地壳运动关联。
从分布来看,气象灾害中,洪涝集中在东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等降水丰富的地区,2020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多个省份农田被淹、房屋损毁;干旱则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和西北地区(全年降水稀少)频发,如华北春旱常影响小麦生长。台风凭借其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主要袭击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每年夏季都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寒潮则在冬春季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受寒潮影响时,气温可骤降10℃以上,对农作物、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方面,地震多发区与板块活动带高度重合,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均发生于此;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率高。滑坡和泥石流则多分布在西南山区(如横断山区)和黄土高原,这些地区地形崎岖、坡度大,夏季暴雨冲刷易引发灾害,2023年甘肃积石山滑坡灾害就是典型案例。
总结: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以 、 、 、 为主,地质灾害以 、 、 为主;分布上呈现 的特点,且区域差异显著。
探究二:防灾减灾的措施及个人防护技能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同时个人防护技能是应对灾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工程措施方面,针对洪涝灾害,我国在长江、黄河沿线修建了三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通过拦蓄洪水减少下游洪涝风险;针对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修建了抗滑桩、截水沟,加固山体、疏导雨水;针对地震,新建建筑强制采用抗震设计,如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抗震等级更高。非工程措施同样重要,我国建立了国家灾害预警系统,通过气象卫星、地震监测台网实时监测灾害,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如台风橙色预警、暴雨红色预警);同时,各地定期开展防灾宣传和应急演练,如学校每年组织地震逃生演练,提高民众应对能力。
从个人防护来看,不同灾害应对方法不同。若遇到地震,室内需躲在坚固家具下,避免乘坐电梯,地震后迅速撤离至室外空旷地带;若遇到暴雨内涝,不要在低洼处停留,不蹚不明积水(避免触电、溺水),若被困可向高处转移并拨打求救电话;若遇到台风,需关好门窗,远离广告牌、大树等易倒伏物体,不外出活动。
总结:我国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有 等,非工程措施有 等;个人防护需根据灾害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核心是 “ ”。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的成因
分析自然灾害分布规律,需结合我国地形、气候、海陆位置等自然环境要素,明确不同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区域环境”的匹配关系。
I东部季风区多洪涝灾害的成因
(1)气候角度:东部季风区属于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且多暴雨,短时间内降水量大,易导致河流径流量骤增、水位暴涨。
(2)地形角度:东部季风区多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势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雨水易在地表积聚形成洪涝。
II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1)板块位置:西南地区位于 和 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易断裂、错位,从而引发地震(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均与板块运动有关)。
(2)地形与气候:西南地区以 为主(如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坡度大,岩石破碎(地震后岩层更不稳定);且属于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刷地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暴雨为“动力条件”,破碎岩石、陡峭地形为“物质条件”)。
III华北地区多春旱的成因
(1)气候角度:华北地区属于 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但此时夏季风尚未到达,降水少,“蒸发量>降水量”。
(2)农业需求:春季是华北地区冬小麦 的关键时期,需水量大,供需矛盾加剧干旱程度。
总结方法:分析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时,先明确灾害的“核心形成条件”(如洪涝需“多雨+排水差”,地震需“板块活跃”),再对应区域的 等要素,逐一匹配,即可解释分布规律。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2024年2月1日,湖北省多地区已出现雪、雨夹雪或冰粒天气,随州、荆门等地区已出现冻雨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冻雨属于( )
A.海洋灾害 B.地质灾害 C.气象灾害 D.生物灾害
2.应对冻雨的合理措施是( )
①加强灾情预警管理 ②行车注意防滑 ③停止高空作业 ④开窗通风换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3.上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洪涝、干旱、台风 B.台风、干旱、洪涝、寒潮
C.寒潮、台风、洪涝、干旱 D.台风、寒潮、干旱、洪涝
4.海南省几乎不受甲类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远离冷空气源地 B.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C.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较大 D.森林覆盖率高,降低风速
5.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台风天气出海捕鱼 B.发生泥石流,顺着山坡向下跑
C.沙尘暴天气进行户外体育活动 D.地震发生时,在室内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图1示意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2示意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图3示意遇到该地质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
7.图1所示区域,多发该地质灾害的原因有( )
①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避灾。遇到这种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气候警钟”反复鸣响。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下图示意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图例中表示洪涝灾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我国易涝城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集中 B.地处平原地区,低洼处易积水
C.人口密集,街道较为狭窄 D.市区河流稀少,无处排水
11.遭遇下列灾害时,做法正确的是( )
A.遭遇地震,快速乘电梯逃生 B.台风来临,站立在广告牌下躲避
C.遇泥石流,顺着山坡往下跑 D.洪水来袭,尽量往地势高处逃生
二、解答题
12.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其中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等类型。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列举一例地质灾害类型: 。
(2)根据台风路径可知,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 ,经常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也能 ,缓解局部地区旱情。
(3)干旱指某时段降水量显著 (多于/少于)多年均值,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现象。经济活动中, (工业/农业)生产受到此灾害的影响更大。
(4)从气候和地形角度,简要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5)寒潮是我国冬春季常见的气象灾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寒潮的主要影响及防御措施。(各答一点)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