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3.1 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含答案-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3.1 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含答案-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08:0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及利用问题,培养综合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认识我国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和特点,形成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地理实践力:通过读图、探究活动等,提高读图分析和地理实践操作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2.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难点: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62-65,图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图景、图3.4 中国与部分国家的人均土地面积(2020年)、图3.5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2022年)、图3.6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3.7 中国与部分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2020年)、图3.8 中国、美国、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2020年)及文字,完成下题。
1.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业、工业或其他人类活动利用的土地,包括已经被人类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2.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与生茶生活:人们可以种植 、放牧 、修筑 、开发 、建造 。
(2)利用类型: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地可分为 、 、 、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利用类型。每一类型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耕地可以分为 、 等;建设用地可以分为住宅用地、 、 等。
3.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1)土地资源面积与人均占有量: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总量 ,但由于人口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 世界平均水平。
(2)种类与比重:中国各地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土地利用类型 。全国 、 比重较大, 比重较小。
(3)分布:中国各类土地资源 分布不均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 的 、 及低缓的 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 、 和 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 部和
部年降水量不足 毫米的地区。
(4)生产能力:中国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区域差异较 。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土地生产能力 ;西北内陆地区 条件好,但 资源缺乏,土地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海拔高,气温 ,土地生产能力较 。
活动二:读P65-67,图3.10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图3.11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及文字,完成下题。
1.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局部地区 形势严峻。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 、 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进一步加剧了 的矛盾。
2.土地资源的保护
为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 制度和 制度。近年来,国家一方面推进节约 用地,另一方面强化耕地保护监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5.46亿亩,坚决守护好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在世界各国中位居前列,为农业、工业、交通等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呈现鲜明特征。
首先,类型齐全,兼具多样功能。我国地域辽阔,跨越寒温带至热带多个温度带,地形涵盖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复杂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土地类型——既有种植粮食蔬菜的耕地,也有涵养生态的林地、发展畜牧业的草地,还有用于城乡建设的建设用地及沙漠、戈壁等难以利用土地。多样类型满足了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的不同需求。
其次,比例不均,林地和草地占比高、耕地占比低。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林地面积28369.57万公顷,占比约23.7%;草地面积26321.57万公顷,占比约22%,二者合计占比超45%,是占比最高的两类土地资源,且林地多分布于山区、草地集中在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耕地面积仅12860.88万公顷,占比约10.7%,优质耕地(如黑土、水稻土)分布相对集中,整体呈现“林地草地多、耕地少”的格局。
最后,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大,但截至2024年总人口约14.1亿,人均土地面积仅约0.09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约0.095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时,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多,进一步加剧了人均资源的区域差异。
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为 。
探究二: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紧密相关,呈现显著区域差异。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丘陵。该区域属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充足;地形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如东北平原黑土、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且河流密集(长江、黄河、珠江等),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适宜农作物生长,我国90%以上的耕地集中于此,是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的主要产区。
林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湿润,山地地形为主、人口密度低,森林资源保存完好,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西南地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山地高差大形成垂直森林景观,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地区(福建、江西、浙江山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大,天然林较少,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是重要的经济林区(杉木、毛竹产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干旱,不适宜树木生长,但耐旱草本植物可广泛生长,形成广阔草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超4000米,气候高寒、热量不足,仅能生长低矮草本植物,形成独特的高寒草原和草甸,也是重要牧区。东部季风区的低山丘陵和河滩地带虽有零星草地,但面积较小。
难以利用土地(沙漠、戈壁、石山、永久冰雪等)主要分布在西北极端干旱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深居内陆、降水极少)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可可西里等,海拔高、气温低、终年积雪),几乎无法发展农业和林业。
总结: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 ,林地集中分布在 ,草地集中分布在 ,呈现出“ ”的分布格局。
探究三: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已形成系统的保护措施。
从利用问题来看,一是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城市扩张、交通建设等年均占用耕地约20万公顷;部分地区“重利用轻养护”,华北平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东北黑土区过度开垦使黑土层从建国初60-80厘米缩减至20-30厘米,耕地质量持续下滑。二是草地退化与荒漠化加剧。西北牧区部分区域载畜量超草原承载能力50%,叠加气候干旱,草原退化面积达总面积1/3,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局部沙化,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面临沙漠侵蚀风险。三是林地破坏与水土流失突出。西南山区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加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因植被破坏,年均流失土壤16亿吨,耕地支离破碎、肥力丧失。此外,土地污染(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等)也对土地资源质量造成威胁。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采取多维度保护措施:在耕地保护方面,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立为基本国策,划定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禁随意占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通过改良土壤、完善灌溉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抗灾能力。在草地保护方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在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划定禁牧区,保障草原休养生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近十年累计治理退化草原2.5亿亩,同时推广人工种草,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在林地保护方面,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加强东北、西南天然林区管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为林地,近二十年累计退耕还林5亿亩,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此外,通过《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利用边界,加大对非法占地、破坏植被行为的处罚力度。
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 等问题;对应的保护措施包括 等。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I地形:平原地势 、土壤 ,便于耕作,成为耕地核心分布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山地地形起伏大,不适宜耕作但适合 生长,故林地多分布于山地(大小兴安岭、横断山区);高原地势高、气候条件较差,以 植物为主,形成草地(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II气候:东部季风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超400毫米, 充足,满足农作物和树木生长需求,因此 地、 地集中于此;西部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 或 ,仅能支撑草本植物生长,故以 地和难以利用土地为主。
突破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I明确核心问题
(1)耕地:数量 (建设占用、不合理开发)、质量 (过度用肥、水土流失)。
(2)草地: 、 (过度放牧、气候干旱)。
(3)林地:破坏、覆盖率 (乱砍滥伐、非法开垦)。
II剖析问题成因
(1)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加剧土地需求,导致 、 等,环保意识薄弱、 。
(2)自然原因:气候 (加剧草地沙化)、 集中(加剧耕地水土流失)。
III 匹配解决措施
(1)耕地: (控数量)、 (提质量)、 (减化肥)。
(2)草地: (合理利用)、 (恢复植被)、 (补草料)。
(3)林地: (停采伐) (恢面积)、 (打滥伐)。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读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示意图”和“部分国家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土地类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齐全 B.可利用土地中,林地比重最大
C.人均耕地占有量大 D.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
2.下列举措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的是( )
A.大量开垦草原为耕地 B.大量占用耕地,发展工业
C.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D.科学规划,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丰富多样,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Ⅰ、Ⅱ表示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草地 B.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C.交通运输用地、草地 D.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甲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川 B.滇 C.新 D.冀
5.关于甲省级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
C.地形以盆地和平原为主 D.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
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与农业部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畜牧业 B.②—林业 C.③—种植业 D.④—渔业
7.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②土地类型齐全,分布均衡
③难以利用土地多④耕地比重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20~2023年连续四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都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读下边的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8.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土地污染 B.土地浪费 C.土地破坏 D.土地保护
9.下列做法符合全国土地日主题要求的是( )
A.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B.开垦山区陡坡为梯田,缓解耕地不足
C.树立土地保护意识,严禁城镇建设用地 D.增加牧区载畜量,提高牧民收入
二、解答题
10.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60.1万公顷,耕地总量实现净增长,实现了19.14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下图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与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 (填“均衡”或“不均衡”),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旱地与水田的大致分界线为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统计图中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耕地面积最小且耕地平均等级最高的地区是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3)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尤为重要。
(4)耕地数量、质量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试列举三例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助力粮食安全的行为。(任答三点)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土地资源(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及利用问题,培养综合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认识我国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和特点,形成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地理实践力:通过读图、探究活动等,提高读图分析和地理实践操作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2.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难点: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62-65,图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图景、图3.4 中国与部分国家的人均土地面积(2020年)、图3.5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2022年)、图3.6 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3.7 中国与部分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2020年)、图3.8 中国、美国、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2020年)及文字,完成下题。
1.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业、工业或其他人类活动利用的土地,包括已经被人类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2.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与生茶生活:人们可以种植 庄稼 、放牧 牛羊 、修筑 道路 、开发 矿藏 、建造
房屋 。
(2)利用类型: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地可分为 耕地 、 林地 、 草地 、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利用类型。每一类型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耕地可以分为 水田 、 旱地 等;建设用地可以分为住宅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 水利设施用地 等。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1)土地资源面积与人均占有量: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总量 丰富 ,但由于人口 众多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 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
(2)种类与比重:中国各地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土地利用类型 多样 。全国 林地 、 草地 比重较大, 耕地 比重较小。
(3)分布:中国各类土地资源 空间 分布不均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 季风区 的 平原 、 盆地 及低缓的 丘陵 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 东北 、 西南 和 东南 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
西 部和 北 部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的地区。
(4)生产能力:中国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区域差异较 大 。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土地生产能力 高 ;西北内陆地区 光热 条件好,但 水 资源缺乏,土地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海拔高,气温 低 ,土地生产能力较 低 。
活动二:读P65-67,图3.10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图3.11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及文字,完成下题。
1.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 水土流失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局部地区 土地沙化 形势严峻。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 土地污染 、 过度开发 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进一步加剧了 人多地少 的矛盾。
2.土地资源的保护
为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把“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 占用耕地补偿 制度和 基本农田保护 制度。近年来,国家一方面推进节约 集约 用地,另一方面强化耕地保护监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5.46亿亩,坚决守护好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在世界各国中位居前列,为农业、工业、交通等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呈现鲜明特征。
首先,类型齐全,兼具多样功能。我国地域辽阔,跨越寒温带至热带多个温度带,地形涵盖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复杂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多样的土地类型——既有种植粮食蔬菜的耕地,也有涵养生态的林地、发展畜牧业的草地,还有用于城乡建设的建设用地及沙漠、戈壁等难以利用土地。多样类型满足了农业多种经营、工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的不同需求。
其次,比例不均,林地和草地占比高、耕地占比低。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林地面积28369.57万公顷,占比约23.7%;草地面积26321.57万公顷,占比约22%,二者合计占比超45%,是占比最高的两类土地资源,且林地多分布于山区、草地集中在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耕地面积仅12860.88万公顷,占比约10.7%,优质耕地(如黑土、水稻土)分布相对集中,整体呈现“林地草地多、耕地少”的格局。
最后,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大,但截至2024年总人口约14.1亿,人均土地面积仅约0.09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约0.095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时,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多,进一步加剧了人均资源的区域差异。
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为 类型多样、比例不均,林地和草地占比高、耕地占比低、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 。
探究二: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紧密相关,呈现显著区域差异。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丘陵。该区域属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充足;地形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四川盆地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如东北平原黑土、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且河流密集(长江、黄河、珠江等),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适宜农作物生长,我国90%以上的耕地集中于此,是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的主要产区。
林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湿润,山地地形为主、人口密度低,森林资源保存完好,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西南地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山地高差大形成垂直森林景观,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地区(福建、江西、浙江山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大,天然林较少,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是重要的经济林区(杉木、毛竹产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干旱,不适宜树木生长,但耐旱草本植物可广泛生长,形成广阔草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超4000米,气候高寒、热量不足,仅能生长低矮草本植物,形成独特的高寒草原和草甸,也是重要牧区。东部季风区的低山丘陵和河滩地带虽有零星草地,但面积较小。
难以利用土地(沙漠、戈壁、石山、永久冰雪等)主要分布在西北极端干旱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深居内陆、降水极少)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可可西里等,海拔高、气温低、终年积雪),几乎无法发展农业和林业。
总结: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丘陵地区 ,林地集中分布在 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草地集中分布在 西北内陆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 ,呈现出“ 东耕、西草、南林北林(东北) ”的分布格局。
探究三: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已形成系统的保护措施。
从利用问题来看,一是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城市扩张、交通建设等年均占用耕地约20万公顷;部分地区“重利用轻养护”,华北平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东北黑土区过度开垦使黑土层从建国初60-80厘米缩减至20-30厘米,耕地质量持续下滑。二是草地退化与荒漠化加剧。西北牧区部分区域载畜量超草原承载能力50%,叠加气候干旱,草原退化面积达总面积1/3,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局部沙化,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面临沙漠侵蚀风险。三是林地破坏与水土流失突出。西南山区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加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因植被破坏,年均流失土壤16亿吨,耕地支离破碎、肥力丧失。此外,土地污染(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等)也对土地资源质量造成威胁。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采取多维度保护措施:在耕地保护方面,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立为基本国策,划定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禁随意占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截至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通过改良土壤、完善灌溉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和抗灾能力。在草地保护方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在内蒙古、新疆等牧区划定禁牧区,保障草原休养生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近十年累计治理退化草原2.5亿亩,同时推广人工种草,提高草原载畜能力。在林地保护方面,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加强东北、西南天然林区管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为林地,近二十年累计退耕还林5亿亩,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此外,通过《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利用边界,加大对非法占地、破坏植被行为的处罚力度。
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 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草地退化与荒漠化加剧、林地破坏与水土流失突出 等问题;对应的保护措施包括 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行禁牧休牧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及完善法律法规 等。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I地形:平原地势 平坦 、土壤 肥沃 ,便于耕作,成为耕地核心分布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山地地形起伏大,不适宜耕作但适合 树木 生长,故林地多分布于山地(大小兴安岭、横断山区);高原地势高、气候条件较差,以 草本 植物为主,形成草地(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II气候:东部季风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超400毫米, 水热 充足,满足农作物和树木生长需求,因此 耕 地、 林 地集中于此;西部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气候 干旱 或 高寒 ,仅能支撑草本植物生长,故以 草 地和难以利用土地为主。
突破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I明确核心问题
(1)耕地:数量 减少 (建设占用、不合理开发)、质量 下降 (过度用肥、水土流失)。
(2)草地: 退化 、 沙化 (过度放牧、气候干旱)。
(3)林地:破坏、覆盖率 下降 (乱砍滥伐、非法开垦)。
II剖析问题成因
(1)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加剧土地需求,导致 过度放牧 、 滥砍滥伐 等,环保意识薄弱、 违法占地 。
(2)自然原因:气候 干旱 (加剧草地沙化)、 暴雨 集中(加剧耕地水土流失)。
III 匹配解决措施
(1)耕地: 划定保护红线 (控数量)、 建高标准农田 (提质量)、 推广绿色农业 (减化肥)。
(2)草地: 禁牧休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 退牧还草 (恢复植被)、 人工种草 (补草料)。
(3)林地: 天然林保护 (停采伐)、 退耕还林 (恢面积)、 加强执法 (打滥伐)。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读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示意图”和“部分国家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土地类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齐全 B.可利用土地中,林地比重最大
C.人均耕地占有量大 D.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
2.下列举措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的是( )
A.大量开垦草原为耕地 B.大量占用耕地,发展工业
C.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D.科学规划,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比例不均衡,A正确;可利用土地中,林地比重最大,B正确;我国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C错误;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少,D正确;故选C。
2.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用地、合理放牧、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D正确;大量开垦草原为耕地和大量占用耕地,发展工业以及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丰富多样,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Ⅰ、Ⅱ表示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草地 B.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C.交通运输用地、草地 D.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甲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A.川 B.滇 C.新 D.冀
5.关于甲省级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
C.地形以盆地和平原为主 D.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
【答案】3.A 4.C 5.D
【解析】3.读图可知,土地利用类型Ⅱ在内蒙古有大面积的分布,应为草地。土地利用Ⅰ在贵州(黔)分布仅次于林地,应为耕地。故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对应耕地、草地。结合题意,故选A。
4.读图可知,甲有大面积的未利用地,且牧草地分布也较多,结合选项应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由上题可知,甲为新疆,新疆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A不符合题意;乡村聚落中常见平顶房,B不符合题意;地形以盆地、山地为主,C不符合题意;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新疆地形的“三山夹两盆”是指位于中国境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特殊地形。具体来说,“三山”指的是最北的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以及中部为天山山脉。“两盆”则是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
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与农业部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畜牧业 B.②—林业 C.③—种植业 D.④—渔业
7.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②土地类型齐全,分布均衡
③难以利用土地多④耕地比重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6.B 7.D
【解析】6.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耕地,适合发展种植业,A错误;②是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山区、东南丘陵的林地,适合发展林业,B正确;③是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的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C错误;④是主要分布西北干旱地区的荒漠,不适合发展渔业,D错误。故选B。
7.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种多样,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①正确;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匮乏,难以利用土地多,③④正确;我国土地类型齐全,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而且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蔓延、乱占耕地现象普遍,草场质量下降、森林面积减少,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面积较大,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020~2023年连续四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都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读下边的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8.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土地污染 B.土地浪费 C.土地破坏 D.土地保护
9.下列做法符合全国土地日主题要求的是( )
A.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B.开垦山区陡坡为梯田,缓解耕地不足
C.树立土地保护意识,严禁城镇建设用地 D.增加牧区载畜量,提高牧民收入
【答案】8.C 9.A
【解析】8.漫画中显示挖掘机在挖掘土地,导致地面出现坍塌等情况,有建筑物和人物面临危险,这是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等行为造成土地破坏的问题,C正确,D错误;漫画中未体现污染相关元素,如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土地的情况,所以不是土地污染,A错误;漫画重点不是体现土地被闲置或不合理利用导致浪费,而是土地结构被破坏,所以不是土地浪费,B错误。故选C。
9.通过制度手段严守耕地红线,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导向,属于合理措施,A正确;陡坡开垦易引发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B错误。“严禁城镇建设用地”过于绝对,城镇发展需合理规划用地,而非完全禁止,应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科学开发。超载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与“节约集约用地”的主题无关,且违背生态保护原则。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千米2,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因此,“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总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二、解答题
10.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60.1万公顷,耕地总量实现净增长,实现了19.14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下图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与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 (填“均衡”或“不均衡”),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旱地与水田的大致分界线为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统计图中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耕地面积最小且耕地平均等级最高的地区是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3)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尤为重要。
(4)耕地数量、质量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试列举三例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助力粮食安全的行为。(任答三点)
【答案】(1)不均衡 400 800
(2)青藏区 气候高寒,环境恶劣,耕地面积狭小
(3)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
(4)按需点餐;践行“光盘行动”;打包未吃完的饭菜等。(任答三点,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与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为材料,涉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耕地面积比例、粮食安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旱地与水田的大致分界线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2)观察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耕地面积最小且平均等级数值小(质量优)的是青藏区。青藏区由于海拔高,气候高寒,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大规模耕地开发,所以耕地面积狭小。
(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才能保障有足够且质量合格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进而确保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端稳。
(4)中学生虽不能直接参与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的大工程,但在日常可从减少粮食浪费角度行动,像按需点餐,能避免点过多食物造成浪费;践行“光盘行动”,把餐食吃完;把没吃完的饭菜打包,也是减少浪费,间接助力粮食安全,因为粮食浪费减少,对耕地产出的粮食需求在消费端就更合理,利于粮食安全保障。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