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5 10:4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五、师生共同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写了几层意思
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点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法)
2、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教师明确赏析名句的方法,点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概括主题
4、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借景抒情
六、背诵全文
七、中考链接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主旨)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意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积累)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主旨)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表现手法)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赏
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意象)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水、岛、树、鸟





   
感——日月、星汉
怀
   
   
   
个性化设计: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课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赏析技巧2.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词句美3.情感与价值:激发欣赏诗词的兴趣,理解意境及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感情。因诗中以杨花、子规渲染悲哀气氛,以明月寄托情感的方式,对于没有亲身经历及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故是本诗难点。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感情。因诗中以杨花、子规渲染悲哀气氛,以明月寄托情感的方式,对于没有亲身经历及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故是本诗难点。
教具
课本、多媒体
学具
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








1.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诗入手,既复习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白发三千丈》等。2.课题解读、介绍背景(幻灯展示):诗人王昌龄清白无辜,却被“左迁龙标”。此时的李白正在江南漫游,得知这一消息,倍感悲伤关切,写下了这首诗“遥寄”自己对好友的深厚感情。3.配乐朗读诗歌(采用PPT课件,同时显示跟诗歌内容相关画面),学生边欣赏边结合画面领会意a.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从中可以看出属于什么季节?
明确:写了杨花、子规、明月、风。应是暮春花谢时节。b.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诗人仅写了杨花、子规?
明确:杨花即柳絮,寓意为“漂泊不定”,暗示好友的行踪和命运像杨花一样漂白不定,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形象美,古人往往以柳絮寓示离别;“子规”即杜鹃,其啼声酷似“不如归去”,声声凄厉、哀婉,这种写法,即合事理,又合时节,引人产生无限遐想,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意境。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朋友远去,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只好相托明月,随风送你到被贬之地了。诗句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以风送友的情怀。明月、风又构成一组凄美无比,令人伤怀的画面。d.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逐步把诗中的优美画面组合起来,转化为诗歌意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但却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从以下几方面找出亮点,让学生明白诗歌美,美在何处。(幻灯展示以下内容)
※有声有画:杨花、明月从视觉角度描写,是画;子规啼是听觉,是声。
※动静结合:写杨花落、子规啼、“随风”是动景,写明月是静景,画面动静结合,灵动活泼,意韵无穷。
※虚实相间:杨花、子规、明月是实写,“过五溪”、“随风直到”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画面中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物不多,但均是作者精心选择,既有意象创造的考虑,又有表情达意的考虑。杨花寓“飘零”、“子规”寓“归去”、明月寄心、风送深情。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见的意象。6.斟酌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a.体会“落尽”的妙处。杨花体轻,本是轻灵飘忽之物,用“落”显沉重之感,似有不妥,其实恰是作者用心良苦、画龙点睛之处:沉重之感方能表现作者心情之沉重,对好友关切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b.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过五溪”的意味。“闻”,听说而已,友人被贬远谪,自己不能相送,显出无奈之情。“过五溪”,表明友人远去那穷山恶水之地,前途未可逆料,为下文“寄愁心”作垫。7.理解全诗感情。
a.找出全诗诗眼,即抒发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愁”,让学生围绕“愁”字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b.人格化的抒情方式:友人一去僻地,只能寄情与明月,明月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明月是作者的化身,高悬空中,照着我,也照着远方的你。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因此,此句成为送别友人的千古名句。
c.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可让学生先发言,老师作最后总结。
明确:这首诗写于王昌齡被贬谪后,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不得与友人相见的伤感忧愁。全诗透出的是作者与友人浓浓的深情厚谊。(PPT课件打出字幕)8.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当堂成诵。9.拓展延伸训练:用本课所用到的方法赏析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0.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根据你对本课意境的理解,把它画成一幅画。
思考回答了解朗诵诗歌再读诗歌思考回答积累记笔记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回答积累记笔记小组讨论整理回答积累记笔记
板书
景物:杨花、子规、明月、风亮点:有声有画  动静结合  虚实相间  情景交融情感:关切 同情 伤感 忧愁 深情厚谊
教学后记
小组合作欠积极,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组员显示出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个样子给老师看”的心里很严重。如:当老师提到对“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时,很多学生不从问题本身入手,大胆质疑讨论,而是急于翻阅参考资料,盲目求助于组员,更有甚者,泰然处之、坐享其成。对这一现状,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我想,今后应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1)采取小组积分,引入竞争机制。(2)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把任务下达到每个组员,发挥整体优势。(3)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少批评。(4)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较难的问题,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避免过度等待、不等待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唐代诗人
2、写作背景及解题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成。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二、朗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四、师生共同探究: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提示: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概括主题
五、学生背诵诗歌
六、中考链接: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

见—
岸阔、帆悬—乡


海日、江春╱思



行——乡书、归雁

个性化设计:
             第四课时《天净沙
秋思》
一、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及解题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朗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
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
四、师生共同探究: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点出白描)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概括主题
五、学生背诵诗歌
六、中考链接: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人名)。(1分)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板书设计:


景——凄凉冷清





情——断肠人在天涯


个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