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2.1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2.1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理念,认识山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水能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多维度理解地理事物联系。 区域认知: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特征,识记我国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及这些地形区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开展山区考察、辩论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收集、分析地理信息。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是初中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章节重要内容。教材先呈现地势特征,含三级阶梯分布、界线;再讲地形特征,有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特点;还介绍主要地形区及山脉“骨架”作用。内容是中国自然地理基础,为后续气候、河流等学习奠基,也利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影响,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直观形象内容感兴趣,已具备一定地图阅读和分析基础,但综合分析、抽象思维能力待提升。此前学习过地球、地图及世界地理基础,对中国地理有探索欲望,不过对地形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复杂关系理解较浅,教学需结合实例、活动引导探究。
学习目标 1. 运用地图及相关材料,概括我国的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特征,分析我国地势在气候、河流、交通、水能方面的影响。 2. 运用地图及相关材料,概括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了解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根据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能够判别和识记不同走向的山脉。 4.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认识这些地形区的特点及分布。
重难点 重点: 1.我国地势、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分布。 2.地势、地形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 1.运用地图分析地势、地形特征及分布。 2.辩证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山区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短视频《史无前例的超级铁路-川藏铁路》,介绍川藏铁路:被誉为史诗级超级工程的川藏铁路从四川盆地一直延伸到青藏高原,全程要穿过100多座桥梁以及200多个隧道,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 提问:“为什么川藏铁路投资巨大,以及它的修建为什么如此艰难?” 观看视频,感受我国基建力量的震撼并思考回答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以直观、丰富的视频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地形多样性,关联生活体验,为新课铺垫。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一、地势特征 1.地势特征 ①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 ②布置任务:“大致画出36°N经过我国的地形剖面图,描述我国的地势特征。”巡视指导如何画地形剖面图,适时启发,让学生观察剖面示意,海拔数值怎么变的。 ③安排分组合作:展示沿36°N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观察地图,用不同颜色笔标注三级阶梯界线山脉,讨论不同颜色的阶梯海拔海拔范围及主要地形,5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 2.地势的影响 ①呈现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图。 ②合作探究:发布三个探究任务 任务一:联系亚洲季风,简析我国地势对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的影响。 任务二:简析地势对我国大江大河流向和水路交通的影响。 活动①:赏析古诗,说出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流向。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活动②:联系我国地势,说出我国地势对河流流向和水路交通的影响。 任务三:说出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 活动①:分析建立大型水电站(形成丰富水能)的有利条件。 活动②:找出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集中地区,说出原因。 二、地形特征 1.地形特征 ①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 ②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我国有哪些地形类型,比例如何,请比例由大到小排列?山区包括哪些地形,面积占比多少?由此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是怎么样的” 2.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展示山区交通、灾害、旅游、农业等相关图文资料,提出问题:“山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山区?” ②组织小组辩论,正方“山区利大于弊”,反方“山区弊大于利”,引导从生态、经济、社会等角度思考,最后总结提炼,如“山区要在保护生态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 。 三、主要的地形区 1.山脉 ①呈现“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②提问:“山脉就像大地的脊梁,它们延伸的方向各不相同,大家看看图里山脉有哪些不同的走向?” 引导学生观察山脉走向,展示山脉走向图,结合教材文字,讲解山脉走向概念(山脉总体延伸方向)。 ③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指着图依次说明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的山脉,边讲边在黑板简单绘制走向示意。 ④继续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吧?那构成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回顾地势知识,拿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简化示意图(课前准备小黑板或PPT呈现 ),提示结合“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查找。待学生查找后,详细讲解: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在图上对应标注,解释这些山脉如何分隔不同阶梯地势。 2.主要地形区 ①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提供主要地形区资料卡片辅助。 ②布置任务:“分高原组、盆地组、平原组和丘陵组,快速找出每组别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辅助资料说说这些地形区的特点。10分钟后展示讲解。”巡视指导,如“看青藏高原景观,想想它的地形特点怎么描述”。 ③教师辅以图片介绍每个地形区。 ④布置任务:分组负责找出大兴安岭、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秦岭、太行山脉、巫山两侧的地形区,完成表格。 画地形剖面图,分析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 分组合作,标注、讨论,派代表上台指图汇报,第一级阶梯海拔4000米以上,以山地高原为主;第二级1000 - 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小组讨论,逐步解决问题串,并得出结论。发言分享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的影响:“西高东低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带来降水;使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部交通;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观察地图回答“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交流地形分布感受,总结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面积约占2/3 。 分组准备辩论,阐述观点,如正方说“山区旅游、林业、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能带动经济”;反方讲“山区交通难、灾害多,发展受限”,辩论后倾听总结,深化理解。 观察地图,尝试找出不同走向山脉,然后分组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发现,如“我们组看到天山、秦岭是东西走向” 。 跟着教师的讲解,在课本图上标记不同走向山脉,同时在练习本上简单模仿绘制走向线条。 自主翻阅课本图2.3和图2.8,寻找分界线山脉,过程中互相讨论、小声交流想法 。 找到后,在课本图上用彩笔把这些分界线山脉描出来,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分组探究,制作并展示,如高原组介绍“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连绵,在第一级阶梯;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在第二级阶梯……” 。 听完教师介绍后,自由发言分享对地形区特色的感受,如“原来四川盆地这么富饶和秦岭有关呀”。 分组,每组负责2 - 3座山脉,合作查找两侧地形区,然后组内整理发言内容,如“我们组查天山山脉,北侧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盆地”。 每组派代表上台,指着投影的地图汇报,其他组认真倾听、汇总入表格。 通过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分组探究、动手标注,提升地图阅读和合作能力,直观理解地势特征,突破重点,培养探究思维。 借助问题串和地图,引导探究地势与气候、河流关系,培养综合思维,理解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拓展知识关联,落实素养目标。 加深地形分布记忆,理解地形复杂多样特征,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辩论、分析资料,辩证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提升综合思维和语言表达,落实素养目标,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以地图为依托,让学生自主观察、分组合作,再结合教师讲解,清晰掌握山脉走向分类,培养读图和归纳能力,绘制示意加深理解。 关联地势三级阶梯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合作验证,强化知识联系,彩笔描图加深记忆,理解山脉对地势分界的作用。 分组探究不同地形区,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制作成果展示,深入掌握地形区特征与分布,强化区域认知,拓展知识深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拓展联系生活与人文,让知识更鲜活 加深对山脉“骨架”意义的理解。 分组合作探究,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上台汇报锻炼表达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一、地势特征 1.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分布 2.影响: ①水汽深入内陆→降水; ②大河东流→水运; ③阶梯落差→水能 二、地形特征 1.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约2/3 ) 2.山区影响: ①不利:耕作业、交通; ②有利:林牧、旅游、矿业 三、主要地形区 1.主要山脉:山脉走向及名称 2.四大高原:青藏、内蒙古、黄土、云贵 3.四大盆地: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 4.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5.主要丘陵:东南、辽东、山东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分层作业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通过多样探究活动(辩论、分组探究等)让学生参与,落实素养目标。但也存在不足:小组探究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优化分组和任务;地形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拓展深度可再加强,后续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丰富拓展内容,提升课堂实效,更好实现高效课堂与素养培养融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