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3课时
备课人 教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如农业生产与温度带)、居民生活(传统民居与降水关系)的影响,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从气温分布、降水变化等多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对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归纳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特征。 区域认知:通过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南北、东西部、夏季、冬季)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差异分析,认识区域气候特点,形成对中国气候空间、时间分布的清晰认知。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分析气温降水数据、完成探究活动(如描绘等温线、比较两地气温)等,提升读图、析图及地理探究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气候》是初中地理中国自然环境部分的重要内容。教材围绕气温的分布与变化、降水的分布与变化、气候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展开,通过地图、景观图、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气候对农业、河流等的影响奠定基础,是理解中国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键环节。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简单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现象有感性认识,但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等理性知识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探究,但综合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设计多样活动,引导其从感性认知向理性分析过渡。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等气候特征及成因。 4.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难点: 1.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冬季三亚和漠河自然景观。 三亚:三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冬季,全年1至2月一般最冷,平均温度17-27℃,年平均气温在21-29℃之间。 漠河: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冬天温度一般在-10℃到-40℃之间,极端寒冷时可达-50℃。 提问:为什么同一时间两地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观察图片,思考原因,初步感知气候差异性。 以直观的图片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南北季节差异,为新课铺垫。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一、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1.1月、7月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①合作探究:发放“气温探秘任务卡”,分组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描绘出-16℃、0℃、16℃等温线,说出1月气温的分布规律。 活动①:描画等温线,结合课本内容说出0℃等温线与我国哪些地理事物重合。 活动②:分析我国1月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任务二:找出气温低于16℃的区域,简要说明其成因。 任务三:比较三亚、漠河两地气温状况,填写表格。 活动①:填写表格。 活动②: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结论。 ②小结:我国冬季(1月)、夏季(7月)气温分布规律。 ③思考:结合纬度、太阳辐射、季风、地形等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2.温度带划分 ①展示地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讲解划分依据(活动积温),明确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高原气候区的名称。 ②布置描画任务:用不同颜色标注分界线(如秦岭—淮河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强调关键地理事物(如长城是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之一)。 ③展示地图:叠加“中国温度带图”与“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温度带主要包含了我们前面所学的哪些地形区。 ④列表归纳:各温度带的典型熟制,热带一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两熟至三熟,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中温带、寒温带及高原气候区一年一熟和各温度带代表性农作物。 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1.降水空间分布 ①合作探究:归纳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我国四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降水侦探”游戏。 任务一:比较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四地年降水量的差异,描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活动①:标记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活动②:对比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四地年降水量,分析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任务二:据左图分别指出四地平均降水量最多的3个月,简述四地降水在季节分配上的共同特征。 任务三:据右图比较北京不同年份年降水量的变化,说明其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2.干湿地区划分 ①展示地图:展示“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②引导叠加观察:“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多少毫米以上的区域?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以下?”明确对应关系:用表格总结(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半湿润地区:400—800mm;半干旱地区:200—400mm;干旱地区:<200mm),强调“降水量是影响干湿状况的主要因素”。 ③思考:“东北山区降水量并不比华北地区多,为什么为湿润区,而华北地区却是半湿润区?”(提示:蒸发量较低),补充说明蒸发量的区域差异。 ④展示三组景观图:湿润地区的森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草原、干旱地区的荒漠,标注对应干湿地区。 ⑤讲解关联规律:“水分条件决定植被类型——湿润地区水分充足,植被茂密;干旱地区水分匮乏,植被稀疏”。 ⑥案例分析:展示内蒙古自东向西植被变化图(森林→草原→荒漠),提问:“这种变化与干湿地区的分布有何关系?”引导联系降水量的空间递减规律。 ⑦展示图片:呈现广东、新疆传统民居景观图,标注“年降水量差异”;提问:“两地民居在建筑材料、屋顶坡度、结构上有何不同?与降水有什么关系?” 引导观察对比。 三、气候特征 1.气候特征与类型 ①展示地图: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海口(热带季风气候)、成都(亚热带季风气候)、哈尔滨(温带季风气候)、银川(温带大陆性气候)、拉萨(高原山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组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a.描特征:用简洁语言描述各地气候特征。 b.找共性:归纳我国气候总特征(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用“气候拼图”游戏(将不同气候类型贴到中国地图对应位置 )巩固。 ②展示地图:展示“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开展“季风采访。 a.问风向及性质:采访“冬季风”“夏季风”,说出它们的风向、来源地及冷暖性质。 b.标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讨论“二者的划分依据及降水情况。” ③展示图片:展示“巴黎和北京的位置及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比较巴黎与北京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说出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的特征。 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①合作探究: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任务二:将下列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用直线连接。 任务三:归纳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组读图、描线、讨论,汇报结论:1月南北温差大,由南向北递减;7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分析纬度、太阳辐射、季风、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得出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冬季,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比南方近;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等原因”造成的。而夏季南北温差小是“太阳直射北半球,南方的太阳高度大,单位时间接受太阳热量比北方多,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所以南北温差不大,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造成的。 在课本地图上圈出各温度带名称,标注分界线并记录关键地理事物。 小组合作:用线条连接“温度带名称”与对应的“分界线”,完成匹配练习 对比两图,找出每个温度带的地形区 结合“温度带划分图”和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温度带—熟制—农作物”匹配表。 小组讨论:“家乡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和熟制是什么?” 观察柱状图提取四地降水量数据,按从多到少排序(台北>武汉>西安>乌鲁木齐),记录差异结论。派代表分享结论,如“东南沿海降水量多,西北内陆降水量少”。 小组分工:每人负责一地的季节数据统计,汇总后发现四地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观察北京年降水量折线图,标注前后年份的数值,讨论得出“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的结论。 在两张地图上分别标注各干湿地区的降水量范围,用箭头连接对应区域,完成“降水量—干湿地区”匹配。 小组讨论东北山区的特殊情况,结合“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解释原因,记录关键结论。 观察景观图,将植被类型与干湿地区对应,总结各地区典型植被特征(如“湿润地区→森林,干旱地区→荒漠”)。 结合内蒙古案例,小组讨论“植被变化与干湿地区变化的一致性”,用自己的话解释原因(如“从东到西降水减少,干湿地区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植被从森林变为草原再到荒漠”)。 分组观察图片,总结差异(广东:砖石、大坡度、开敞;新疆:泥土、小坡度、封闭 ); 讨论得出:降水多→大坡度排水、开敞通风;降水少→小坡度、封闭保水 。 分组分析、拼图,汇报气候特征,理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与分布规律。 角色扮演季风,回答“采访问题”,理解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对比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得出北京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体现大陆性特征的结论。 分组分析案例、连线游戏,总结纬度、海陆、地形、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多因素综合作用。 以“任务卡”驱动探究,让学生在动手、讨论中掌握气温分布规律,理解纬度对气温的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结合地图、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将纬度、太阳辐射、季风、地形等分散知识串联,直观理解冬季冷空气南下受阻、夏季普遍高温的原理,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读图、标注强化空间记忆,明确温度带的空间分布及分界线,培养读图能力。 通过地图叠加分析,建立温度带与地形的空间关联。 通过图文结合和生活关联,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强化“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通过数据对比和地图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培养读图提取信息和合作归纳能力。通过季节数据统计和年际变化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年际变化大”的特征,强化“数据→规律”的推导思维,提升合作探究的条理性。 通过地图叠加分析,建立干湿地区与降水量的空间关联,既强化“降水是核心影响因素”的认知,又通过特例理解概念的完整性,培养读图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直观景观图建立干湿地区与植被的视觉关联,用逻辑链梳理内在联系,结合案例强化认知,让学生理解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的直接影响,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直观对比、讨论,理解“降水影响民居特征”的逻辑,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 以“分组分析”“拼图”形式,让学生直观感知气候特征,在动手、归纳中突破气候类型复杂的难点。 用“采访”让季风“开口说话”,将抽象知识拟人化,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大陆性气候特征。 用合作探究整合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连线游戏巩固,让学生清晰梳理影响因素,提升综合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一、气温与降水 1.气温:冬季南北温差大(纬度 + 冬季风),夏季普遍高温(除青藏) 2.温度带(划分、熟制、农作物) 3.降水:空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集中于 4 - 10 月、年际变化大 4.干湿地区(划分、植被) 二、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5 个温度带 + 高原气候区) 2.季风气候显著(东部季风区类型全) 3.大陆性气候强(冬冷夏热、温差大) 三、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人类活动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分层作业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类型、气候类型、气候的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落实了课程标准和素养目标。但在教学中,对部分学生理解季风特点及季风影响的内容比较混乱,后续需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季风相关的要素之间的联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