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3课时
备课人 教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河流、湖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湖资源的意识,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开发利用及问题治理,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区域认知:认识中国河流、湖泊的区域分布,以及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的区域特征,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通过读图、探究活动,提高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如分析河流流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等。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 重要内容,承接地形、气候知识,为后续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奠基。教材先概述河流湖泊概况,区分内外流河、湖;再聚焦长江、黄河,从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开发利用与问题治理展开,知识体系清晰,兼具自然地理要素认知与人地关系探讨,是培养地理素养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具备一定地形、气候等基础地理知识,但对河流湖泊知识多停留在表面感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究,不过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待提升。教学需结合生活实例、趣味活动,引导其从现象到本质,深入理解河流湖泊知识及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中国主要河流,说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区分内流河、外流河。 2.能从流量、水位、汛期和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并简单分析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3.简单了解我国主要的湖泊分布区以及内流湖和外流湖的特征。 4.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运用地图,说出长江、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级行政区与地形区、上中下游分界点的基本情况。 6.分析长江、黄河各河段的特征,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 7.认识长江、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治理的措施。
重难点 重点: 1.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内外流区划分及特点,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差异。 2.长江、黄河的基本概况。 3.长江、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问题治理。 难点: 1.河流流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内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成因。 2.长江洪涝、黄河水土流失及地上河等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中国十大河流”短视频,播放前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河流?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视频内容列举河流名称。追问:“这些河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观看视频时专注捕捉河流名称、外观特征及流经场景,可简单记录关键词。 视频结束后积极举手分享观察到的河流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教师的追问,尝试回答“河流附近可以种庄稼”“我们喝水可能和河流有关”等。 通过直观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河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一、河流与湖泊概况 1.我国河湖特征 ①展示图片:呈现教材 “河流与湖泊概况” 数据并展示中国河流分布、湖泊分布图片。 ②提问:“从数据看,中国河湖有什么特点?河湖对我们的生活、文明发展有哪些作用?” 举例 “家乡的河提供了灌溉、航运便利吗” 引导联系生活。 ③展示表格: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的流量、流域面积、年径流量表格,认识我国主要河流,尤其是认识到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年径流量最大的是长江,我国第二长河是黄河。对这些河流进行图片展示并简要说说这些河流的特征。 2.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 ①提问:“如何区分河流发源地、支流、干流、 流域?怎么区分外流河、内流河? ②讲解概念:动态地图演示,河流开始的地方是发源地,直接汇入干流的河流是支流,水系中最大的河流是干流,河流所滋养的区域是流域;河流最终流入海洋的是外流河,没有注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或戈壁的是内流河。 ③展示地图: “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 图。 ④布置任务:描出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额尔齐斯河,指出它们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说出这些河流属于外流河还是内流河;描出塔里木河,指出它与前面所描述的河流有何区别。 ⑤辨析内外流区:外流河流经的区域为外流区,内流河流经的区域为内流区。对比下列地图,说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布。 ⑥结合中国地形、气候图,提问 “外流区、内流区分布与地形、气候有怎样联系?为什么东部多外流河,西北多内流河?” 3.认识湖泊 找出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呼伦湖,说出它们的区别。青海湖、鄱阳湖分别属于哪种类型湖泊,依据是什么? 4.河流流量变化探究 ①合作探究:比较河流流量变化。 任务一:简述各河流的流量年变化特点。 任务二:分析各河流的流量变化与流经地区气候的关系。 ②小结:我国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 ③思考:塔里木河汛期在什么季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降水季节分配、水源补给等角度分析。 二、长江 1.长江基本概况 ①展示地图:展示 “长江流域” 图。 ②布置任务:“描出长江干流、支流,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分界点是哪儿,在图上找出来”,引导结合地形和行政区划图,观察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 2.各河段水文特征与影响 ①展示资料和地图:展示长江景观图(虎跳峡、荆江、长江货运等)及长江干流剖面图。 ②布置任务:结合水文数据,提问 “上游、中游、下游水文特征有啥不同?对经济发展(如水能开发、航运)和生态有什么影响?” 以上游虎跳峡为例,分析落差大、水能丰富,利于建水电站;中游荆江河道蜿蜒,河湖多;下游江阔水深,利于航运。 ③思考:结合地形、气候、河道,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上游地区的原因(水能宝库)以及长江中下游航运能力比较强的原因(黄金水道)。 3.长江开发与问题治理 ①提问:长江面临哪些问题,怎么治理?” 引导学生从河段分析。 三、黄河 1.黄河的基本概况 ①展示地图:展示 “黄河流域” 图。 ②布置任务:“描出黄河干流、支流,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分界点是哪儿,在图上找出来”,引导结合地形和行政区划图,观察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引导对比长江,观察黄河 “几” 字形河道特点。 2.开发利用与治理 ①展示图片:展示黄河流域水电站景观图(龙羊峡、小浪底)、冲积平原景观图(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壶口瀑布等旅游景点图。 ②提问:“黄河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 3.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分析 ①展示上游草原退化、沙漠化景观图,提问:“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②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视频,展示黄土特性图(疏松易侵蚀),引导学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为什么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根据原因说出治理措施。 ③展示下游河床剖面图(河床高于地面),提问:“地上河是如何形成的?”结合中游水土流失知识,引导关联“泥沙淤积”过程并说出措施。 ④讲解凌汛“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初冬/初春结冰融冰差异”原理,让学生在黄河流域图中标记展示凌汛发生河段。说出治理措施 阅读分析,回答河湖数量多,认识到河湖 “滋润土地、航运、孕育文明” 等作用,结合家乡实例分享,如 “家乡小河灌溉农田”。 观察表格,找到第一长河和第二长河,认真观看河流的图片,倾听教师对河流的介绍,初步认识我国主要河流。 思考教师的问题,尝试回答教师问题。 记录发源地、支流、干流、 流域、外流河、内流河的定义。 对照“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描出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辽河等河流的干流,边描边观察河流的走向,在图中标注各河流的流向(如长江“自西向东”)和注入的海洋(如长江注入“太平洋”)。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塔里木河,观察其流向和终点,说出这些是外流河的结论。对比之前描出的河流,思考它与其他河流的差异,说出塔里木河是内流河这一发现。 读图,认识我国外流河大多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额尔齐斯河在非季风区),内流河大多分布在西北部的非季风区内。 综合分析地形(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丘陵,利于河流入海 )、气候(东部季风区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蒸发强 )因素,小组讨论后发言,理解地形、气候对内外流区分布的塑造作用 。 在地图上标注湖泊。说出判断青海湖(咸水湖)、鄱阳湖(淡水湖) 。 读图分析,得出:松花江流量小,季节变化较小,有夏汛和冬汛,且汛期较短;黄河流量小,夏季流量大,汛期较短;长江流量大,夏季为汛期,汛期较长;西江流量较大,汛期长。 小组合作,结合气候资料分析:松花江、黄河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有夏汛,降水季节差异相对较小且量较小,所以流量变化较小;长江、西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夏季且量大,流量大、季节变化大,夏汛突出。 表格来归纳南北方水文特征。 结合气候资料分析:塔里木河 流经西北内陆,降水少,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多,形成汛期,冬季断流。 读图辨识: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上游(源头 - 宜昌 )、中游(宜昌 - 湖口 )、下游(湖口 - 入海口 );上游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中游流经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及11个省级行政区等。 观察景观图,结合知识分析: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水电(水能宝库);中游流速减慢,河道弯曲,河湖众多;下游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黄金水道)。 水能宝库 地形分析:观察长江上游地形示意图,圈出落差大的区域(如横断山区、三峡),讨论“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的逻辑。气候与水量:结合年气候图,分析上游降水对水量的贡献,理解“水量大”是水能丰富的基础。 黄金水道 流速与地形: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流量与气候:结合气候分布,说明中下游水量稳定(雨季长、流域广),平均气温0℃以上,无结冰期,对四季通航的意义。 流量与支流:多支流汇入,流量大,承载力强。 小组探究,总结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河道弯曲、洪涝、围湖造田;下游水污染、洪涝、治理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中游退田还湖、疏浚河道,下游治理污染)。 读图辨识: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上游(源头 - 河口)、中游(河口 - 桃花峪)、下游(桃花峪 - 入海口);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及9省区。 小组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从“能源、农业、旅游、生活”等角度列举黄河的作用(水电开发、灌溉水源、塑造平原、观光旅游)。 小组讨论,归纳原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过度放牧、垦荒);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案例,提出治理措施。 对比自然因素(黄土疏松、暴雨集中)和人为因素(滥砍滥伐、陡坡开荒),完成“原因—措施”对应表(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 用流程图描述成因(中游水土流失→泥沙入河→下游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筑堤束水→地上河),要通过加固河堤,修复湿地的措施治理。 标记凌汛易发河段,解释“为什么这些河段会发生凌汛?”要通过炸冰疏水解决。 从基础数据入手,结合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个河湖众多的国家,并理解河湖对人类的重要性,建立河湖与人类活动初步联系。 通过直观呈现数据表格,培养学生读取和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各河流规模大小的量化认知。 利用图片展示,将抽象的河流知识具象化。 利用地图直观展示,帮助学生认识河流的相关概念。 通过动手描图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知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和走向,强化对河流地理位置的记忆,培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关联地形、气候知识,引导综合分析,理解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提升综合思维,深化对河湖分布规律的认知。 通过读图、对比掌握咸水湖、淡水湖概念及判别,提升地图判读和归纳能力,为后续区域分析奠基。 通过读图描述,提升图表判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直观感知不同河流流量差异。 关联气候知识,深入探究河流流量变化成因,理解自然要素相互影响,强化综合思维,突破难点 通过读图辨识,掌握长江基本源流、分段及流经地形、省区,构建长江空间认知。 结合景观图和实例,深入分析各河段特征及影响,理解长江开发利用与问题,培养辩证思维,为后续治理学习铺垫。 通过图文分析,建立“自然条件—功能”的关联,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通过资料分析、小组探究,理解长江开发价值与问题治理,树立人地协调观,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类比长江,巩固源流、分段等知识,强化区域认知,观察黄河独特河道形态,为后续水文特征分析做铺垫。 通过景观图片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感知黄河对人类的支撑作用,避免抽象概念的机械记忆。 通过“景观图+视频+示意图+数据”的多元素材,将抽象的忧患成因具象化,降低理解难度。以“现象观察→原因分析→措施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用流程图等工具梳理逻辑关系,强化“区域差异”“要素关联”的综合思维。同时通过治理措施的探讨,渗透“人地协调”的核心素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一、河流与湖泊概况 (一)河流分类 1.外流河:注入海洋,如长江、黄河 2.内流河:未注入海洋,如塔里木河 (二)湖泊分类 1.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等 2.咸水湖:青海湖(最大湖泊) (二)水文特征 外流河:季风区,水量季节变化大;秦岭 - 淮河南北(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有差异 内流河:西北内陆,流量小,夏季为汛期 二、长江 1.概况: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2.开发:上游水能(“水能宝库”),中下游航运(“黄金水道”) 3.治理:防洪(退田还湖等)、治污 三、黄河 1.概况:第二长河,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2.问题:上游土地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含沙量大),下游“地上河”、凌汛 3.治理:上游生态建设,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堤坝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分层作业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南北方和西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及各河段特征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多环节结合地图、案例开展探究,符合课标与素养要求。但部分探究活动时间把控需更精准,对学困生引导可更细致。后续可丰富实践活动(如河湖调查 ),增强地理实践力,深化人地协调观教育,让学生更好将知识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