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2.4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2.4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学设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特点及成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了解我国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及不同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地理实践力: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积极参与防灾演练,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主要类型、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个人防护技能等。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生活感知,如经历过台风、暴雨等,但对自然灾害的系统知识了解较少。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直观、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自然灾害的定义,列举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2.结合地图,分析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4.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防灾减灾的措施及个人防护技能。 难点: 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2025年夏季河北地区洪涝灾害的新闻视频,视频中展示了洪涝灾害对人们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如房屋被淹、农田被毁、人员转移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视频中展示的洪涝灾害属于什么灾害类型?在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或者听说过哪些类似的灾害呢?这些灾害有什么特点?”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分享自己知道的灾害类型,如台风、地震、干旱等。 通过贴近时事的洪涝灾害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自然灾害。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及主要类型 1.自然灾害的定义 展示教材中“自然环境会发生异常变化,其中,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极端异常变化称为自然灾害”这段文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自然灾害的定义。 2.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①展示地图:展示“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图景”,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的图片。 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小组讨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1.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①展示地图:展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 ②提出读图问题:“请同学们指出雨涝、干旱、寒潮与台风分别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给学生5分钟时间观察地图,然后请学生上台指图回答。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并适当拓展,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为什么青藏高原受寒潮的影响小?”引导学生地形特点(地势高,阻挡寒潮)等方面分析原因。 2.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①展示地图:“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提出读图问题:“请同学们指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给学生5分钟时间观察地图,然后请学生上台指图回答。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并适当拓展,提问:“同学们,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说出我国西南和台湾多地震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西南山区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呢?”引导学生从板块构造(西南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的知识回答地震多原因。及从西南山区的地形(地形崎岖,坡度大)、地质(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等方面分析原因。 三、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①展示表“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小组讨论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防灾减灾 1.国家防灾减灾成就 ①展示教材图2.43“防灾减灾示例”,包括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遥感卫星监测自然灾害、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开展救援等图片,结合教材文字内容,向学生介绍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采取的成就,如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监测灾害、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等。然后提问学生:“这些措施对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有什么作用呢?” 2.个人防护技能 ①展示图片:展示教材图2.45“安全防护技能示例”和图2.46“防灾演练示例”,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发生时的防护技能插图以及防灾演练的图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讨论该灾害发生时的个人防护方法,之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②组织学生进行防灾演练模拟,如模拟地震发生时的防护动作(就近蹲在课桌旁,蜷曲身体、降低重心,用手保护头部)。演练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防护技能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后回答自然灾害的定义。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列举出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仔细观察地图,思考问题,上台指图回答雨涝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干旱集中分布在西北、华北及黄土高原等地区,寒潮主要影响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台风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的地形知识,回答青藏高原受寒潮的影响小的原因。 仔细观察地图,思考问题,上台指图回答地震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山区,其中西南山区最为集中。 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的板块运动、地形、地质、气候知识,回答我国西南和台湾多地震的原因以及西南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 观察表格数据,小组讨论,积极发言,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灾害损失重等特点。 观察图片,倾听教师讲解,思考问题,回答这些措施能够及时供应救灾物资、提前监测预警灾害、迅速开展救援,从而有效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观察插图,小组讨论,积极分享不同自然灾害发生时的个人防护技能,如地震发生时室内人员应“伏地、遮挡、手抓牢”,洪水来临时要迅速登高暂避等。 参与防灾演练模拟,按照所学的防护技能进行操作。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概括能力。 通过图片观察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认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读图题,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直观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气象灾害分布成因的理解。 通过读图题,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直观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地质灾害分布成因的理解。 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归纳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国家层面的防灾减灾措施,认识到国家对防灾减灾的重视。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个人防护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实践演练,让学生将所学的防护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环境异常变化,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极端异常变化。 二、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一)气象灾害 1.干旱:分布广泛,西北、华北及黄土高原等地区集中 2.洪涝:东部季风区 3.台风:东南沿海地区 4.寒潮: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 (二)地质灾害 1.地震: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区 2.滑坡、泥石流:中西部山区、东南沿海山区,西南山区最集中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灾害损失重 四、防灾减灾 (一)国家成就 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应用遥感卫星等现代化技术监测灾害;加快自然灾害防治立法;推进科普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 .(二)个人防护技能 地震 ,户外:疏散到空旷地;室内:“伏地、遮挡、手抓牢”,就近避震,晃动结束迅速撤离 洪涝,迅速登高暂避,巧用器材理性求助,不涉水、不攀爬电线杆 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两侧逃离,驾车者迅速离开有斜坡路段 台风,收好室外物品,关闭、加固门窗,尽量不外出,台风中心过境风速暂减也不外出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分层作业 B类作业 理解记忆: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自然灾害特征及防护技巧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导入、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种地理核心素养。但在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形、地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训练。同时,在防灾演练模拟环节,要注意组织好课堂秩序,确保演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