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24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1 观察兔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兔子有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等外形特征,会蹦跳、吃草等行为,初步建立“动物有独特外形与行为”的认知。
科学思维:能根据观察到的兔子耳朵、尾巴,对比兔子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初步培养 “找差异、说特征”的对比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用眼睛看、手摸、耳朵听等感官观察兔子,完成“兔子添画”,填写观察记录表,提升观察与动手表达能力。
态度责任:懂得摸兔子要轻柔、避开嘴巴,摸后洗手,知道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等食物,养成“爱护小动物、讲卫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感官观察兔子的外形和行为,能说出2-3个特征。
难点:理解兔子长耳朵的两个作用,能用简单语言解释“耳朵能听声音、夏天不热”。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儿歌互动:
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首大家熟悉的儿歌,会唱的一起唱哦!”(播放《小白兔》儿歌音频:“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学生跟着唱,唱完后提问:“儿歌里说小白兔有什么特点呀?” 引导学生答 “耳朵长、白、蹦蹦跳跳、爱吃萝卜”)
2.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小小观察员’,近距离观察真实的兔子(出示兔笼 / 模型),看看它是不是和儿歌里说的一样,还要发现更多兔子的小秘密!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兔子》。”(板书课题:观察兔子)
(二)探究与结论
1.观察兔子外形
(1)安全提示:
师:“观察兔子前,老师有两个重要提醒:①摸兔子时要避开它的嘴巴(演示:用手背轻轻碰兔子背部),动作要轻,不然会吓着兔子;②摸完兔子一定要用湿纸巾擦手,再去洗手,这样才卫生!”(出示 “安全摸兔子” 示意图,学生齐读提示)
(2)分组观察:
师:“我们分成 6 组,每组轮流观察(若用活体,每组观察 1 分钟;若用模型,可长时间观察),用 3 种感官:①眼睛看:兔子的耳朵、尾巴、嘴巴是什么样的?②手摸(轻柔):兔子的毛摸起来有什么感觉?③鼻子闻:兔子身上有没有气味?把发现记在心里,等下分享!” (教师巡视指导:①提醒 “别碰兔子的嘴和爪子”;②帮助学生描述:“兔子的嘴巴是不是分成三瓣呀?”③对不敢摸的学生,鼓励 “先看其他同学摸,再试试”)
集体分享:
(3)师:“谁愿意说说你观察到的兔子外形?”(邀请 3-4 名学生:“我看到兔子的耳朵长长的、竖起来;尾巴短短的,像小毛球;嘴巴是三瓣的”“我摸兔子的毛,感觉软软的”)
(4)教师总结并板书:兔子外形 — 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毛软软。
2. 动手添画:给兔子补全特征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拿出‘兔子添画纸’,用彩色铅笔给兔子添上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和三瓣嘴,再给兔子涂颜色(如白色、灰色),3 分钟完成!”
(学生添画,教师巡视,对添画准确的学生贴 “巧手小画家” 贴纸)
3. 观察兔子行为
(1)播放视频:
师:“兔子除了有特别的外形,还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我们一起看视频,看看兔子在干什么?”(播放兔子行为视频:①兔子低头吃草;②兔妈妈给小兔喂奶;③兔子蜷缩睡觉;④兔子一蹦一跳跑)
(2)互动讨论:
师:“视频里的兔子在做什么呀?”(引导学生答 “吃草、喂奶、睡觉、蹦跳”)
师:“大家再想想,兔子走路和我们一样吗?它是怎么动的?”(学生答 “一蹦一蹦的”,教师模仿兔子蹦跳,学生跟着学)
师:“有的兔子开心或害怕时,还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就像在和我们说话呢!”(播放兔子 “呜呜” 叫声音频,学生认真听)
(三)反思与评价
1.明确任务:
师:“刚才我们用很多感官观察了兔子,现在请大家填写‘感官观察记录表’:眼睛看到了什么?手摸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画图!”
(出示记录表示例:眼睛→长耳朵、短尾巴;手→毛软软;耳朵→“呜呜” 声;鼻子→有淡淡气味)
2.评价交流:
师:“填完的小朋友和同桌互相检查,看看有没有漏写感官?比如‘耳朵听到兔子叫声’有没有记下来?”(教师巡视,对填写完整的学生贴 “优秀观察员” 贴纸)
(四)应用与迁移
1.展示食物样本:
师:“兔子每天都要吃饭,大家猜猜它喜欢吃什么?老师带来了一些食物(出示胡萝卜块、青草、兔粮、巧克力),哪些是兔子能吃的,哪些不能吃呢?”
2.互动判断:
师:“胡萝卜和青草,兔子能吃吗?”(学生答 “能”,教师:“对!儿歌里也说兔子爱吃萝卜爱吃菜”)
师:“巧克力能给兔子吃吗?”(学生若不确定,教师解释:“巧克力对兔子不好,会让它生病,所以不能给兔子吃”)
师:“我们要给兔子喂它喜欢又健康的食物,比如兔粮、胡萝卜、青草,这样兔子才会长大!”(板书:兔子爱吃 — 胡萝卜、青草、兔粮)
(五)阅读与新知
1.动画讲解:
师:“兔子的长耳朵除了好看,还有两个重要作用!我们看动画找找答案。”(播放动画:①兔子耳朵动来动去,听到远处的声音,配文字 “灵敏的听觉,能听敌人声音”;②夏天兔子耳朵发红,配文字 “耳朵散热,夏天不热”)
2.通俗解释:
师:“动画里说兔子耳朵能干嘛呀?”(学生答 “听声音、散热”)
师:“对!兔子的耳朵像小雷达,能听到很远的声音,比如有危险就赶紧跑;夏天天气热,耳朵还能帮兔子‘扇风’,让它不觉得热,是不是很神奇?”(学生点头,教师板书:长耳朵作用 — 听声音、散热)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收获满满:①观察到兔子有长耳朵、短尾巴、三瓣嘴,会一蹦一蹦走路、吃草;②知道摸兔子要轻柔、摸后洗手;③还发现兔子的长耳朵能听声音、帮散热!回家后,大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分享兔子的小秘密哦!”
四、板书设计
观察兔子
兔子的外形:
耳朵:长长的、竖起来
尾巴:短短的、像小毛球
嘴巴:三瓣的
毛:软软的、白色 / 灰色
爱吃:胡萝卜、青草、兔粮
长耳朵作用:听声音、散热
五、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必做):“我的兔子观察画”
任务:在“兔子添画纸”背面,画一只完整的兔子,并用拼音写出2个兔子特征,不会写的拼音问家长。
要求:画画能体现兔子主要特征(长耳朵、短尾巴),拼音书写工整;第二天带到学校,贴在班级 “动物观察墙”。
(二)实践作业(选做):“兔子食物小调查”
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手机查 1 种兔子还喜欢吃的健康食物(如 “生菜叶”“蒲公英”),用文字或画图记录下来,下次科学课分享 “为什么这种食物适合兔子吃”。
要求:能说出食物的 1 个特点(如 “生菜叶软软的,兔子好嚼”),避免记录“巧克力、洋葱”等有害食物。
六、教学反思
(一)优点
感官观察设计贴合学情:用 “眼睛看、手摸、耳朵听” 多感官观察,结合活体 / 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避免抽象讲解;安全提示(避嘴巴、摸后洗手)贯穿始终,落实 “态度责任” 目标,未出现安全或卫生问题。
直观教学手段有效:用儿歌导入、视频展示兔子行为、动画解释耳朵作用,符合一年级学生 “形象思维为主” 的特点,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快速记住兔子的特征与行为。
动手添画巩固效果好:“给兔子添耳朵、尾巴” 的环节简单易操作,学生能通过动手强化对兔子外形的记忆,多数学生添画准确,还能主动给兔子涂不同颜色,积极性高。
(二)不足
活体兔子观察时间不均:若用活体兔子,每组观察 1 分钟,部分学生因紧张或好奇,观察时只看整体,没注意 “三瓣嘴” 等细节,导致分享时描述不全面;个别组因排队等待,观察时间被压缩。
“散热” 作用理解困难:部分学生对 “兔子耳朵能散热” 不理解,提问 “耳朵怎么散热呀?” 时,教师仅用 “像扇风” 解释,不够直观,学生仍一脸困惑,难点突破不够。
个别学生参与度低:有 2 名学生因害怕活体兔子,全程不敢靠近,仅看模型和视频,未参与 “摸兔子” 环节,观察体验不够完整,对 “毛软软” 的特征仅靠听他人描述,缺乏亲身感受。
(三)改进方向
优化活体观察流程:下次用活体兔子时,提前培训 6 名 “观察小助手”(选胆大、细致的学生),每组由小助手引导观察:“大家看看兔子的嘴巴,是不是三瓣呀?”;准备 2 只兔子,分两组同时观察,减少等待时间,确保每组观察 2 分钟。
深化 “散热” 作用理解:准备 “兔子耳朵散热” 简易实验 —— 用手摸兔子耳朵(若用模型,用温热的毛巾模拟),再摸兔子身体,对比 “耳朵温度低一点”;用 “夏天我们扇扇子凉快” 类比,让学生理解 “耳朵像小扇子,帮兔子散热”,突破难点。
关注胆小学生体验:提前准备 “兔子毛触感样本”(用和兔毛相似的软毛线,装在密封袋中),给不敢摸活体兔子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摸毛线感受 “毛软软”;播放 “兔子温顺吃食物” 的近距离视频,消除 “害怕” 心理,鼓励下次尝试观察。
增加动物对比环节:课后用 5 分钟玩 “动物猜谜” 游戏:“有长耳朵、短尾巴,一蹦一蹦跳,是什么动物?”“有尖耳朵、长尾巴,会喵喵叫,是什么动物(猫)?”,通过对比强化兔子的独特特征,巩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