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养测评】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27: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素养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藏粮于地,我们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读世界耕地前三位国家(图1)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图1反映我国耕地的数量特点是( )
A.总量丰富,人均充足 B.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C.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2.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山地及丘陵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D.北部高原山地地区
3.农业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谷子开花要水拉,麦子开花要风刮”中的麦子主要生长在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1.B 2.C 3.A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耕地总面积(柱状高度)与印度、美国相比,总量丰富,但人均耕地面积(下方小柱状)远低于世界人均,说明人均不足,A错误,B正确;图中未体现后备耕地、耕地逐年增加,CD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地区,因为该区域降水适宜、地形平坦,C正确;东部山地及丘陵多林地,A错误;西北内陆多草地、沙漠、戈壁等,B错误;北部高原山地多草地、林地、戈壁等,D错误。故选C。
3.“麦子开花要风刮” 的麦子指小麦,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上,即图中甲地,A正确;乙地是南方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种植水稻,B错误;丙地是西北干旱区,多沙漠,不适宜种植小麦,C错误;丁地是青藏高寒区,多草地,不适宜种植小麦,D错误。故选A。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中国土地日,主题为“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该图反映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A.乱占耕地 B.水土流失 C.土壤污染 D.土地荒漠化
5.下列举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在陡坡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
6.下列行为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为降低成本,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注意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D.垃圾全是无用物质,为方便处理,全部焚烧去除
【答案】4.A 5.C 6.C
【解析】4.乱占耕地是指违规占用耕地作他用,图中汽车倒垃圾侵占耕地,A正确;水土流失多体现为土地表层被侵蚀,图中无此特征,B错误;图中未呈现土壤污染问题,C错误;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沙化,图中不符,D错误。故选A。
5.陡坡垦荒会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不利人与自然和谐,A错误;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会挤占其他用地,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正确;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土壤、水源等,破坏生态,D错误。故选C。
6.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不符合主题,故A错误;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森林资源(森林关乎土地生态等 ),不符合,故B错误;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土地,符合“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C正确;垃圾全部焚烧会污染空气、土壤等,不符合,故D错误。选C。
某同学制作了家乡2012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见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推测,该同学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盆地
8.关于该同学家乡土地利用情况十年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C.粮食播种面积增大 D.森林覆盖面积增大
【答案】7.C 8.D
【解析】7.该同学家乡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比为52%,林地多分布在山区,因此该同学家乡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山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该同学家乡土地利用构成十年间林地面积占比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增大,D正确;林地面积增大,说明水土流失现象降低,生态环境日益美化,由于耕地占比降低,所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ABC错误,故选D。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把每年6月25日作为全国土地日,2025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读《加强耕地保护》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9.针对以上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加快生态建设 B.扩大城市规模 C.坚持农田农用 D.发展现代农业
10.为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应该( )
A.砍伐植被,增加水田面积 B.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
C.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D.过量使用化肥,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9.C 10.B
【解析】9.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针对土地资源的乱占现象,我们要坚持农田农用,保护耕地,C正确。扩大城市规模不利于耕地的保护,B错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跟加强耕地保护的警示意义不贴切,AD排除。故选C。
10.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应该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B正确。砍伐植被,毁林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耕地,AC错误。过量使用化肥,会加剧环境污染,D错误。故选B。
中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92%的一次能源取自矿物能源。读我国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地区分布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 )
A.能源矿产全部分布在东部沿海 B.甘肃的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
C.陕西煤炭储量占比大于天然气 D.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12.我国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紧张 B.解决人均能源占有量少的问题
C.改善能源输出地的大气质量 D.优化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答案】11.D 12.A
【解析】11.从我国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地区分布统计图看,能源矿产分布在四川、山西、甘肃等多地,并非全在东部沿海,A错误;新疆的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B错误;陕西省的煤炭储量小于天然气占全国的比例,C错误;观察页岩气的储量占比,四川在页岩气中占比大,可知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D正确。故选D。
12.中国的各类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矿产资源较少,能源使用较为紧张,因此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能够缓解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紧张的问题,也能够促进能源输出地经济的发展,A正确;能源跨区域调配主要是调节地区间能源供需,不能解决人均能源占有量少的问题,B错误;能源跨区域调配是输出能源,会促进输出地经济发展,可以改善输入地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C错误;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是满足东部等能源消费区需求,不是优化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D错误。故选A。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读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一次能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煤炭②石油③天然气④水能⑤核能⑥风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4.2011年至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
A.石油占据主体地位 B.煤炭占比不断下降
C.清洁能源占比下降 D.矿产资源占比上升
【答案】13.B 14.B
【解析】13.①煤炭②石油③天然气⑤核能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为非可再生资源;水能和风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为可再生资源,①②③⑤正确,B正确,故选B。
14.由图可知,2011年至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主体地位,煤炭占比不断下降,清洁能源占比上升,矿产资源占比下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川气东送”西起四川普光气田,东至上海。读“川气东送”主路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决定“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距离远近 C.河流流向 D.地势高低
16.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意义是( )
①带动川渝地区经济发展②带动气源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③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④保障途经地区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A 16.A
【解析】15.读图可知,线路穿过众多城市,因此决定“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分布,A正确;与距离、河流和地势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6.川气东送工程输送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带动了川渝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保障了途经地区天然气的稳定供应,①④正确;川气东送对气源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太大关系,②错误;川气东送工程只是缓解东部能源紧张局面,不能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③错误。故选A。
我国为纪念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活动。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甲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城市众多、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深居内陆,群山环抱,降水稀少
C.多荒漠,蒸发旺盛 D.水污染、水浪费现象严重
18.下列做法有利于缓解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是( )
A.从长江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D.大力开采地下水
【答案】17.B 18.C
【解析】17.由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被群山环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B正确;甲地人口城市稀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需水量少,A错误;多荒漠、蒸发旺盛是加剧水资源短缺的次要因素,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降水少,C错误;甲地人口活动少,水污染、水浪费现象并不严重,D错误。故选B。
18.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缺水带,有利于缓解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C正确;从长江流域调水到甲地太遥远,经济耗费大,并不现实,A错误;甲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兴修水库不能缓解水资源短缺,B错误;大力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剧了用水的困难程度,D错误。故选C。
2024年3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成功安装就位,未来它将在这里稳稳矗立30年,源源不断地将深海油气输送到千家万户。读“海基二号”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回答下列小题。
19.“海基二号”位于我国的( )
A.东海海域 B.黄海海域 C.渤海海域 D.南海海域
20.我国能源开发走向深海,对我国来说可以( )
A.避免海洋灾害 B.增加能源供给 C.减少海洋污染 D.提高渔业产量
【答案】19.D 20.B
【解析】19.东海海域在台湾岛以北等区域,图中“海基二号”位于南海,A错误;黄海海域在山东半岛、朝鲜半岛附近,与图中位置不符,B错误;渤海海域是我国内海,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图中无此区域,C错误;从图中可看到“南海”标注,结合具体位置也可以判断,“海基二号”位于南海海域,D正确。故选D。
20.深海能源开发不能避免海洋灾害,海洋灾害由自然因素等导致,A错误;开发深海油气资源,能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缓解能源需求压力,B正确;深海能源开发若处理不当可能增加海洋污染,不是减少,C错误;能源开发与渔业产量无直接关联,渔业产量受渔业资源、捕捞技术等影响,D错误。故选B。
二、解答题(每空2分,40分)
21.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60.1万公顷,耕地总量实现净增长,实现了19.14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下图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与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 (填“均衡”或“不均衡”),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
(2)统计图中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耕地面积最小且耕地平均等级最高的地区是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3)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尤为重要。
(4)耕地数量、质量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试列举三例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助力粮食安全的行为。
(任答三点)
【答案】(1) 不均衡 400
(2) 青藏区 气候高寒,环境恶劣,耕地面积狭小
(3)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
(4)按需点餐;践行“光盘行动”;打包未吃完的饭菜等。(任答三点,合理即可)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旱地与水田的大致分界线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2)观察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耕地面积最小且平均等级数值小(质量优)的是青藏区。青藏区由于海拔高,气候高寒,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大规模耕地开发,所以耕地面积狭小。
(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才能保障有足够且质量合格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进而确保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端稳。
(4)中学生虽不能直接参与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的大工程,但在日常可从减少粮食浪费角度行动,像按需点餐,能避免点过多食物造成浪费;践行“光盘行动”,把餐食吃完;把没吃完的饭菜打包,也是减少浪费,间接助力粮食安全,因为粮食浪费减少,对耕地产出的粮食需求在消费端就更合理,利于粮食安全保障。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载春秋,南水北调润华夏
【南水北调十年画卷】
南水北调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2023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图1为我国“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示意图。图2为华北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南水”指的是 流域的水;“北调”指的是将水调到我国缺水的 平原和西北地区。
【十年水脉的挑战歌】
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4.1%,耕地占全国的45%,水资源占全国的6%。缺水已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与此同时,人们的节水意识依然较差,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也很严重。
(2)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可从降水、蒸发和地表径流说明)
【南水北调十年辉煌颂】
南水北调工程历经五十年的规划论证,十多年的工程建设,初步构筑起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助的水网格局。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3)下列内容是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效益。请将序号填写在适合的方框内的字母,每个序号只能填写一次。
①优化水资源配置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保障饮水安全
④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 ⑤水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 ⑥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
成果 效益
初步构建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总体格局。 A
河南宝丰利用南水酿出更香的小米醋,天津的汽车玻璃厂因水质改善而产能提升。 ④
海河流域的河流断流现象好转,湖泊水域面积恢复,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显著。 B
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人。 ⑥
(4)从某种意义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请为农业节水和家庭节水提出合理化建议 。
【答案】(1) 长江 华北
(2) 降水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不足 人口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节水意识差,水资源利用率低等
(3) ① ②
(4)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种植耐旱作物等。 安装节水型器具;一水多用等。
【解析】(1) 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资源调往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南水”是指长江流域的水,“北调”是指将水调到我国缺水的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
(2)自然原因方面,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且多集中在夏季,导致水资源供给不稳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较大,进一步减少可用水资源;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的自然补给有限。人为原因方面,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由于节水意识不足,工业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还存在水污染问题,加剧了水资源紧张。
(3) 初步构建了国家水网格局和缓解水资源短缺指的是优化水资源配置,A对应①。河流断流现象好转,湖泊水域面积恢复等指的是改善生态环境,B对应②。调水工程惠及众多城市和人群,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C对应⑥。
(4) 农业节水方面,种植耐旱作物,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如喷灌和滴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家庭节水方面,通过使用能够有效减少水流量的节水器具,可以降低日常用水量;可以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等,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3.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及开发
(1)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祖先就从海洋获取鱼盐之利,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 、海鱼生产国和消费国。
(2)我国海洋渔业的开发利用: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渔场,但海洋捕捞量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为此,我国大力发展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
(3)我国海盐的开发利用:我国北起 、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 是我国最大的海盐盐场,最适宜的晒盐时段为晚春到初夏;台湾省最大的盐场是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的 。
(4)我国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远不止鱼和盐,已经扩展到 、 等的综合开发。例如,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 ,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 。此外,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
【答案】(1) 海盐 (2)海水养殖
(3) 渤海湾 长芦盐场 布袋盐场
(4) 海底矿产 海洋能源 大陆架 1/4
【解析】(1)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祖先就从海洋获取鱼盐之利。从产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在海鱼捕捞、养殖以及海盐生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大的规模,是世界最大的海鱼、海盐生产国和消费国。
(2)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渔场,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对海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捕捞量逐渐难以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通过人工培育、养殖等方式,增加海产品的产量。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减少了对野生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海盐资源丰富,盐场分布广泛,北起渤海湾、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海盐盐场,该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适宜晒盐,最适宜的晒盐时段为晚春到初夏,此时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有利于海水蒸发结晶成盐。台湾省最大的盐场是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的布袋盐场,其所在区域同样具备良好的晒盐自然条件。
(4)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远不止鱼和盐,已经扩展到海底矿产、海洋能源等的综合开发。例如,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大陆架地区地质条件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与储存。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1/4,在我国石油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也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单元素养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藏粮于地,我们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读世界耕地前三位国家(图1)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图1反映我国耕地的数量特点是( )
A.总量丰富,人均充足 B.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C.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2.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山地及丘陵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D.北部高原山地地区
3.农业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谷子开花要水拉,麦子开花要风刮”中的麦子主要生长在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中国土地日,主题为“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该图反映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A.乱占耕地 B.水土流失 C.土壤污染 D.土地荒漠化
5.下列举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在陡坡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
6.下列行为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为降低成本,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注意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D.垃圾全是无用物质,为方便处理,全部焚烧去除
某同学制作了家乡2012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见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推测,该同学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盆地
8.关于该同学家乡土地利用情况十年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C.粮食播种面积增大 D.森林覆盖面积增大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国把每年6月25日作为全国土地日,2025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读《加强耕地保护》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9.针对以上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加快生态建设 B.扩大城市规模 C.坚持农田农用 D.发展现代农业
10.为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应该( )
A.砍伐植被,增加水田面积 B.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
C.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D.过量使用化肥,增加粮食产量
中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92%的一次能源取自矿物能源。读我国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地区分布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 )
A.能源矿产全部分布在东部沿海 B.甘肃的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
C.陕西煤炭储量占比大于天然气 D.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12.我国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紧张 B.解决人均能源占有量少的问题
C.改善能源输出地的大气质量 D.优化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读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一次能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煤炭②石油③天然气④水能⑤核能⑥风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4.2011年至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
A.石油占据主体地位 B.煤炭占比不断下降
C.清洁能源占比下降 D.矿产资源占比上升
“川气东送”西起四川普光气田,东至上海。读“川气东送”主路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决定“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距离远近 C.河流流向 D.地势高低
16.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意义是( )
①带动川渝地区经济发展②带动气源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③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④保障途经地区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我国为纪念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活动。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甲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城市众多、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深居内陆,群山环抱,降水稀少
C.多荒漠,蒸发旺盛 D.水污染、水浪费现象严重
18.下列做法有利于缓解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是( )
A.从长江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D.大力开采地下水
2024年3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成功安装就位,未来它将在这里稳稳矗立30年,源源不断地将深海油气输送到千家万户。读“海基二号”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回答下列小题。
19.“海基二号”位于我国的( )
A.东海海域 B.黄海海域 C.渤海海域 D.南海海域
20.我国能源开发走向深海,对我国来说可以( )
A.避免海洋灾害 B.增加能源供给 C.减少海洋污染 D.提高渔业产量
二、解答题(每空2分,40分)
21.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60.1万公顷,耕地总量实现净增长,实现了19.14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下图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与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 (填“均衡”或“不均衡”),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
(2)统计图中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耕地面积最小且耕地平均等级最高的地区是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3)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尤为重要。
(4)耕地数量、质量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试列举三例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助力粮食安全的行为。
(任答三点)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载春秋,南水北调润华夏
【南水北调十年画卷】
南水北调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2023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图1为我国“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示意图。图2为华北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南水”指的是 流域的水;“北调”指的是将水调到我国缺水的 平原和西北地区。
【十年水脉的挑战歌】
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4.1%,耕地占全国的45%,水资源占全国的6%。缺水已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与此同时,人们的节水意识依然较差,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也很严重。
(2)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可从降水、蒸发和地表径流说明)
【南水北调十年辉煌颂】
南水北调工程历经五十年的规划论证,十多年的工程建设,初步构筑起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助的水网格局。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3)下列内容是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效益。请将序号填写在适合的方框内的字母,每个序号只能填写一次。
①优化水资源配置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保障饮水安全
④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 ⑤水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 ⑥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
成果 效益
初步构建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总体格局。 A
河南宝丰利用南水酿出更香的小米醋,天津的汽车玻璃厂因水质改善而产能提升。 ④
海河流域的河流断流现象好转,湖泊水域面积恢复,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显著。 B
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人。 ⑥
(4)从某种意义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请为农业节水和家庭节水提出合理化建议 。
23.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及开发
(1)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祖先就从海洋获取鱼盐之利,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 、海鱼生产国和消费国。
(2)我国海洋渔业的开发利用:我国近海海域分布着众多优质渔场,但海洋捕捞量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为此,我国大力发展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
(3)我国海盐的开发利用:我国北起 、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 是我国最大的海盐盐场,最适宜的晒盐时段为晚春到初夏;台湾省最大的盐场是位于台湾岛西南沿海的 。
(4)我国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远不止鱼和盐,已经扩展到 、 等的综合开发。例如,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 ,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 。此外,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快速增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