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原子核的组成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原子核的组成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2 18: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原子核的组成》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三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五章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结构、能级跃迁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微观世界的关键一环。教材从天然放射现象引入,通过介绍α、β、γ射线的发现历程,引出原子核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事实。随后系统阐述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明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引入质量数、电荷数、同位素等核心概念。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核反应、核能利用、衰变规律等打下坚实基础,在整个原子核物理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原子物理基础知识,了解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及电子能级等概念,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但对原子核内部结构仍停留在模糊认知阶段,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存在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容易将原子与原子核混淆,对同位素的概念理解不深。基于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历史实验情境激发兴趣,借助类比、模型建构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微观图景;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碳-14测年)增强现实关联,提升科学素养。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说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掌握质量数、电荷数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方法。
2. 能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表达式,理解同位素的物理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设计思路,体会“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逻辑。
2. 运用比较归纳法区分α、β、γ三种射线的本质特征,提升模型建构与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基于天然放射现象的事实,提出“原子核是否可分”的科学问题,并尝试构建可能的内部结构模型。
2. 在教师引导下模拟卢瑟福散射实验与查德威克实验的关键环节,体验实验证据在确立科学理论中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艰辛历程,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 认识同位素在医学、考古、能源等领域的重要价值,树立科技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原子核的符号表示法(AZX)。
2. 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实际意义。
难点
1. 理解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推理过程,特别是如何排除γ射线假说。
2. 建立宏观不可见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实现从“原子”到“原子核”认知层次的跃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αβγ射线穿透性演示动画、查德威克实验原理示意图、同位素应用视频片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揭开神秘射线之谜
【8分钟】 一、重现历史场景,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居里夫妇研究天然放射性的纪录片片段。
画面展示:黑暗实验室中闪烁的荧光屏,居里夫人专注记录数据的身影。旁白讲述:“1896年,贝克勒尔意外发现铀盐能使底片感光;随后,居里夫妇从中提炼出钋与镭——这些元素无需外界激发就能持续释放能量,仿佛拥有‘内在火焰’。”我缓缓说道:“同学们,请看这段影像。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面对这种‘自发发光发热’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你们是当时的物理学家,会如何解释这一奇异现象?”停顿片刻后追问:“它来自原子整体?还是暗示着更深层的秘密?”
(二)、展示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轨迹图。
投影呈现教材P78图5.1-2:左侧为未加磁场时三条直线路径,右侧加入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后,一条向左偏(带正电)、一条向右偏(带负电)、一条不偏(中性)。我指着图像解释:“这是卢瑟福团队做的关键实验。他们让射线穿过磁场,结果发现可分为三类:一类偏转程度大且方向符合正电荷运动规律——这就是α射线;一类反向偏转,性质类似高速电子流——即β射线;还有一类丝毫不受影响,如同幽灵般穿行——称为γ射线。”接着提问:“这说明什么?原子作为一个整体,真的不能再分了吗?”引导学生意识到:“既然能分离出不同性质的粒子流,那就意味着原子内部必然存在某种复杂的结构单元。”
(三)、引出课题,布置探究任务。
我在黑板中央写下“原子核的组成”五个大字,语气庄重地说:“今天,我们就化身二十世纪初的探索者,沿着先贤足迹,一步步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我们的终极任务是: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原子核到底由什么构成?第二,我们凭什么相信这个结论?”全班分成四个科研小组,每组领取一份‘科学探案日志’,用于记录推理过程与证据链条。 1. 观看视频,感受科学发现的历史氛围。
2. 思考并讨论天然放射性的来源可能性。
3. 分析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推断其带电性质。
4. 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与小组任务分工。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推理意识:☆☆☆
参与热情:☆☆☆
设计意图 以真实科学史实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利用“自发辐射”这一反常现象激发好奇心;通过可视化实验现象(磁场偏转)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思考,自然引出“原子可分”的科学命题;设置角色扮演与任务驱动,增强课堂代入感与协作动机。
新知建构:追寻质子与中子的足迹
【15分钟】 一、锁定带正电的基石——质子的发现之旅。 (一)、回顾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核心结论。
我调出动态模拟动画: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绝大多数直接穿过,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极个别甚至反弹回来。“还记得这个经典实验吗?”我问,“它告诉我们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集中在一个极小区域——原子核。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带正电的核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顺势引出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气的实验:“他发现有一种新粒子飞出,经测定其电荷量与氢原子核相同,质量也相近。于是大胆推测:这种粒子就是所有原子核共有的基本成分,并命名为‘proton’——质子。”我强调:“这意味着,氢原子核其实就是单个质子,而其他元素的原子核则含有多个质子。”
(二)、引导学生写出几种典型原子核的质子数表达式。
我在屏幕上列出:1H, 4He, 12C, 16O, 238U,并提问:“请根据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的原则,填写它们各自的质子数Z。”待学生完成填空后,总结道:“我们用Z表示质子数,也就是原子序数。例如,碳原子有6个质子,所以Z=6。”随即引入符号规范:“今后我们将用AZX来表示任意一种原子核,其中X是元素符号,Z是质子数。”
二、破解质量缺失之谜——中子的登场。 (一)、提出矛盾:为何原子质量大于质子总质量?
我展示一张表格:氦核(4He)质量约为4u,但仅有2个质子(合计约2u),剩下2u去哪儿了?同样地,铀-238有92个质子,总质量却达238u!我加重语气:“这就像一栋大楼,只算了钢筋重量,却发现实际建材重了一倍——显然还有别的建筑材料未被识别!”引导学生意识到:“必须存在另一种不带电但有质量的粒子隐藏在核内。”历史上,有人曾猜测是‘质子+电子’组合,但量子力学证明电子无法稳定存在于核内。
(二)、聚焦查德威克实验:如何证明中性粒子的存在?
我播放自制动画:1932年,查德威克用钋源产生的α粒子轰击铍靶,产生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当他将这种射线照射石蜡(富含氢原子)时,竟打出高速质子!“若这是γ光子,根据康普顿散射公式计算,所需光子能量高达50MeV,远超理论预期。”我边讲解边画出动量守恒示意图,“而假设这是一种质量接近质子的新粒子,则完全符合能量与动量守恒定律。”最终,他确认这是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中子(neutron),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我总结:“正是通过精密的实验设计与严密的逻辑推理,人类终于找到了原子核的另一半拼图。” 1. 回忆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理解原子核的存在。
2. 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各元素的质子数Z。
3. 分析原子质量与质子总质量的差异,提出“未知粒子”猜想。
4. 理解查德威克实验的设计逻辑与结论依据。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逻辑推理:☆☆☆
证据提取:☆☆☆
设计意图 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认知路径,还原重大发现的真实过程;通过质量差值的量化对比,强化学生的数据敏感性;借助动画再现查德威克实验的关键环节,降低抽象思维难度,突出守恒思想在物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理解:构建原子核的完整图景
【12分钟】 一、整合信息,定义关键物理量。 (一)、正式引入质量数A与中子数N的概念。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圈代表原子核,内部标注“Z个质子 + N个中子”,外部写上“AZX”。我解释:“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两种粒子贡献。我们将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A,即A = Z + N。例如,氦-4核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故A=4,Z=2,写作42He。”我逐一列举:126C(6p+6n)、168O(8p+8n)、23892U(92p+146n),并邀请学生上台补充中子数计算过程。
(二)、组织小组竞赛:快速识别原子核组成。
我下发练习卡,包含10个常见核素:1H, 2H, 3H, 14C, 16O, 18O, 23Na, 35Cl, 37Cl, 60Co。要求每组在3分钟内完成三项任务:① 写出质子数Z;② 计算中子数N;③ 判断是否存在同位素。完成后由代表汇报结果,其他组可质疑或补充。我对易错点进行点评:“注意2H又称氘,3H为氚,它们与普通氢都是氢元素的不同形态。”
二、聚焦核心概念——同位素的奥秘。 (一)、引导学生归纳同位素的定义。
当学生发现14C与12C、16O与18O、35Cl与37Cl具有相同Z但不同A时,我及时追问:“这些核素有何共同特征?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引导得出结论:“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因质子数相同决定了化学行为一致;但由于中子数不同,导致质量不同,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我强调:“同位素如同孪生兄弟,长相相似(化学性质相同),体重不同(质量不同)。”
(二)、拓展应用:同位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影。
我播放短视频:医院PET-CT使用氟-18标记葡萄糖追踪癌细胞代谢;考古学家利用碳-14测定文物年代;农业上用钴-60辐照育种。“看到这些应用,你有何感悟?”我启发道,“微观世界的发现,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健康、文化和粮食安全。”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碘-131治疗甲亢、铀浓缩中的同位素分离技术等案例,撰写一篇短文《我身边的同位素》。 1. 理解并运用A=Z+N关系式进行计算。
2. 小组合作完成核素识别任务卡。
3. 归纳同位素的定义特征。
4. 观看应用视频,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概念辨析:☆☆☆
联系实际:☆☆☆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设置限时挑战提升课堂节奏感与竞争意识;利用“孪生兄弟”类比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同位素概念;结合高科技应用场景,打通课本与生活的壁垒,落实STS教育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
迁移应用:解决真实物理问题
【7分钟】 一、实战演练:解读核反应中的粒子变化。 (一)、出示高考真题改编题:
题目原文如下:“一个静止的147N原子核被一个高速α粒子(42He)撞击,生成一个178O原子核和另一个未知粒子X。试确定X是什么粒子,并写出完整的核反应方程。”我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解题:第一步,检查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14 + 4 = 17 + A_X → A_X = 1;第二步,检查电荷数守恒:7 + 2 = 8 + Z_X → Z_X = 1;第三步,综合判断: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1的粒子只能是质子(11H)。因此反应式为:147N + 42He → 178O + 11H。我特别提醒:“这类题目本质就是玩‘数字拼图’,牢牢抓住质量数与电荷数双重守恒即可破解。”
(二)、延伸思考:为何该实验能证实质子存在于其他原子核中?
我追问:“卢瑟福当年正是通过这个实验首次实现了人工核转变,并从中打出了质子。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领悟:“原来不只是氢原子有质子,氮原子核里也藏着质子!从而证实了质子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原子核中的基本组分。”我总结:“每一次成功的核反应,都是对我们原子核模型的一次有力检验。” 1. 分析核反应方程中的质量数与电荷数变化。
2. 应用守恒定律推导未知粒子身份。
3. 写出完整的核反应方程式。
4. 理解实验发现背后的理论意义。
评价任务 守恒意识:☆☆☆
推理能力:☆☆☆
表达规范:☆☆☆
设计意图 选取典型例题强化守恒思想的应用能力,贴近高考考查方向;通过追溯历史实验的意义,使解题过程不仅停留在计算层面,更上升至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知识迁移至新情境的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跨越。
课堂总结:致敬微观世界的探索者
【3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本节核心知识体系。 (一)、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脉络。
我站在黑板前,手指板书主线:“让我们回望今天的探索之旅。起点是天然放射现象揭示原子核不稳定;接着我们发现了质子——原子核的正电载体;再破解中子之谜——填补质量空白的中性伙伴;最终建立起现代原子核模型:由Z个质子和N个中子组成的致密核心,用AZX统一表示。而那些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我们称之为同位素。”我轻声总结:“至此,人类对物质基本构成的认知,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升华情感,寄语未来。
我深情地说:“费曼曾言:‘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会我们怎样不去欺骗自己。’回顾百年核物理史,从居里夫人的执着坚守,到查德威克的缜密推理,再到无数无名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他们用一生践行着这份诚实与严谨。今天你们所学的每一个公式、每一条结论,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千万次实验与反复验证之上。愿你们不仅记住AZX这个符号,更能传承那份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谦卑。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请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清醒的观察者和坚定的追问者。”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2. 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方法与精神品格。
3. 感受物理学的人文底蕴与时代价值。
4. 树立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信念。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采用“知识点+生活哲理”模板进行升华式总结,既完成知识系统的闭环整理,又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终点;引用费曼名言增强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深层理解;结尾寄语赋予学习以长远意义,激励学生成为理性而温暖的时代公民。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掌握核心概念
1. 完成下列原子核的符号填写:
(1)钠-23原子核含有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其符号为 ________ 。
(2)溴元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79Br 和 81Br,它们的质子数均为 ___,中子数分别为 ___ 和 ___。
(3)写出下列粒子的符号:质子 ________,中子 ________,α粒子 ________。
二、能力提升:分析核反应过程
2. 在一次核实验中,用α粒子轰击铝-27(2713Al),产生了磷-30(3015P)和一个新粒子Y。请回答:
(1)写出该核反应的完整方程式;
(2)判断粒子Y的种类,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探究:走进身边的核科技
3. 查阅资料,任选以下一个主题撰写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碳-14是如何帮助考古学家测定文物年代的?
(2)放射性同位素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3)为什么核电站要用重水或石墨作慢化剂?这与中子有关吗?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2311Na;(2)35,44,46;(3)11H,10n,42He
二、能力提升
2. (1)2713Al + 42He → 3015P + 10n
(2)粒子Y是中子。理由:根据质量数守恒:27+4=30+A_Y A_Y=1;电荷数守恒:13+2=15+Z_Y Z_Y=0;质量数为1、电荷数为0的粒子即为中子。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一节 原子核的组成
【中心主干】
→ 天然放射性(α、β、γ)
  ↓ 提示原子核有结构
→ 质子 p(11H)
  ← 卢瑟福实验发现
  ← Z = 质子数 = 原子序数
→ 中子 n(10n)
  ← 查德威克实验确认
  ← 解释质量缺失
【核心模型】
原子核 = 质子 + 中子
符号:AZX
其中:A = Z + N(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重要概念】
同位素:
● 定义:Z相同,A不同
● 示例:126C 与 146C
● 特征: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以科学史为主线串联整节课,通过“探案”形式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性高。
2. 对查德威克实验的动画拆解有效降低了理解门槛,多数学生能复述其推理逻辑,突破了教学难点。
3. 作业设计分层合理,既有基础训练又有开放探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不足之处
1. 小组竞赛环节时间控制稍紧,个别小组未能充分交流即进入汇报,影响合作深度。
2. 对“同位素”术语的英文isotope未作介绍,错失一次跨学科渗透机会。
3. 未安排动手建模活动(如用磁球模拟核子排列),空间想象力培养略显薄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