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核裂变 核聚变》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五章第四节,是原子核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介绍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基本概念、反应原理及其能量释放机制,引导学生理解质量亏损与质能方程的现实应用。内容承接前面对原子核结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核能来源的认识,并为后续了解核电站、核武器及可控核聚变技术奠定基础。教材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引入了我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等前沿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原子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了质能方程E=mc 的基本含义以及比结合能曲线的特点,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核反应过程高度微观且远离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容易产生认知障碍。部分学生对“链式反应”“临界体积”“热核反应条件”等术语理解困难,需借助模型和类比帮助建构。此外,学生普遍关注核能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问题,教学中应合理引导其辩证看待核技术发展,激发探究兴趣与社会责任意识。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本质区别,掌握典型核反应方程的书写方法,能够解释铀-235裂变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的原因。
2. 能结合比结合能曲线分析重核裂变与轻核聚变释放能量的物理机制,建立质量亏损与能量释放之间的定量联系。
科学思维
1. 运用类比推理(如多米诺骨牌)理解链式反应的自持特性,培养模型建构能力。
2. 通过对“为何轻核聚变释放能量更多”的问题进行逻辑推演,提升归纳与演绎能力。
科学探究
1. 分析原子弹与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差异,设计对比表格,提炼控制链式反应的关键因素。
2. 探讨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难点,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核能利用的双面性,形成尊重科学、理性对待科技发展的态度。
2. 关注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重大进展,增强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与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概念、反应特点及能量释放机制
2. 铀-235裂变的链式反应原理及其在核电站中的应用
难点
1. 比结合能曲线解释核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逻辑
2. 可控核聚变所需极端条件的理解与现实挑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核反应动画视频、EAST装置图片、磁性黑板贴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一、从“蘑菇云”到“人造太阳”:一场能源革命的序幕 (一)、播放两段视频片段:
第一段: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影像资料,画面中升起巨大的蘑菇云,配以低沉震撼的背景音乐;
第二段: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运行的画面,科学家们热烈鼓掌,屏幕上显示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维持数百秒的数据记录。
提问:这两幅画面看似截然不同——一个是毁灭的象征,一个是希望的曙光。但它们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能量来源,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回答:核能!
追问:这种能量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同样的能量既能带来灾难又能点亮未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核裂变与核聚变》,揭开这股宇宙级能量的神秘面纱。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在黑板中央书写大标题:“5.4 核裂变 核聚变”,下方画出两个箭头分别指向左右两侧,左侧标注“重核分裂→能量释放”,右侧标注“轻核结合→能量释放”。
过渡语:爱因斯坦曾说:“我并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战争人类将用木棒和石头。”这句话的背后,正是核武器带来的深刻警示。然而,人类从未停止追寻和平利用核能的脚步。我们能否驯服这头猛兽,让它为我们所用?答案就在今天的课堂之中。 1. 观看视频,感受视觉冲击。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好奇心。
3. 联想已有知识,尝试建立联系。
4. 明确学习主题,进入探究状态。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
思考积极:☆☆☆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强烈对比的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利用真实历史事件与国家科技成就形成张力,既体现核能的双刃剑属性,又点燃民族自豪感,为后续教学埋下情感伏笔。同时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议题:核能如何产生?如何被控制?
自主建构,探究裂变
【12分钟】 一、拆解重核:核裂变的能量密码 (一)、呈现铀-235吸收中子后的裂变过程:
教师展示PPT动画:一个中子缓慢接近铀-235原子核,被吸收后形成不稳定的铀-236,随即发生形变并断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如钡-144和氪-89),同时释放出2~3个新的中子和大量能量。
同步写出标准反应方程式:
强调:这是一个典型的核裂变反应,必须标明所有粒子的种类、电荷数和质量数,确保守恒定律成立。
提问:这个反应为什么会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仅仅是因为“分裂”吗?
引导学生回顾比结合能曲线:指出重核的比结合能较小,而中等质量核的比结合能较大,因此当重核分裂为中等核时,系统整体更稳定,多余的能量便以动能形式释放出来。
计算示例:若一次裂变释放约200 MeV能量,则1克铀-235完全裂变相当于燃烧约2.7吨标准煤!
(二)、构建“链式反应”模型:
请五位同学上台扮演“铀核”,每人手持三个小球代表“中子”。第一位同学接到一个“入射中子”后“裂变”,抛出三个小球击中其他三位“铀核”,每位被击中的“铀核”再各自释放三个“中子”……
提问:如果空间无限大且铀块足够大,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铀块太小呢?
引出“临界体积”概念:只有达到一定体积,中子才不会过多逃逸,从而维持持续的链式反应。
拓展说明:原子弹利用的是无控制的链式反应,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全部能量;而核电站则通过控制棒(如镉棒)吸收多余中子,使反应速率保持稳定。 1. 观察动画,理解裂变过程。
2. 抄写并分析反应方程。
3. 结合图表解释能量来源。
4. 参与模拟,体验链式反应。
评价任务 方程规范:☆☆☆
原理解释:☆☆☆
模型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动态可视化手段降低微观过程的认知门槛,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结合质能方程与比结合能曲线进行定量与定性双重分析,强化物理观念的整合。角色扮演活动使抽象的“链式反应”具象化,促进深度理解。同时区分军事与民用的不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合作探究,揭秘聚变
【13分钟】 一、融合轻核:太阳的能量之源 (一)、追溯宇宙中最伟大的能源工厂:
提问:地球上的绝大多数能源最终来自哪里?
预设:太阳!
继续追问:太阳是怎么发光发热的?是不是也在“燃烧”?
否定回答:不是化学燃烧,而是发生在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在那里,氢核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克服库仑斥力,融合成氦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
展示太阳内部聚变路径图:质子-质子链反应的第一步:
说明:两个质子融合生成氘核、正电子和中微子,这是太阳能量产生的起点。
强调:聚变反应同样遵循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但由于生成物总质量略小于反应物,微小的质量亏损转化为巨大能量。
(二)、聚焦人工聚变:人类的“人造太阳”梦
组织小组讨论(4人一组):
任务1:比较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原料来源、产物安全性、能量效率等方面的异同,填写对比表。
任务2:思考:既然聚变能量更高、燃料丰富(海水中的氘)、放射性废物少,为何至今未能大规模商用?
提示关键词:温度、压力、约束方式、点火条件。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查阅课本相关内容或调用已有知识。
总结反馈: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必须创造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使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同时需要强大的磁场将其约束在有限空间内(托卡马克装置),防止接触容器壁降温。目前最大难题是“净能量增益”——输入的能量仍大于输出。
展示我国EAST装置照片及最新成果:实现了1.2亿度高温下等离子体维持101秒的世界纪录!
升华情感:这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中国人向终极清洁能源迈进的坚实脚步。 1. 回答问题,激活前知。
2. 阅读图表,理解反应路径。
3. 小组合作,完成对比表格。
4. 讨论难点,提出解决设想。
评价任务 信息提取:☆☆☆
合作参与:☆☆☆
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 以“太阳为何发光”这一朴素问题切入,拉近高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增强亲切感。通过对比分析,促使学生主动梳理两类核反应的本质特征,提升归纳能力。设置开放性问题驱动深度思考,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的科学探究过程。融入国家重大科技进展,厚植家国情怀。
深化理解,辨析异同
【8分钟】 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一)、引导学生共同绘制黑板思维导图:
中心词:“核能释放方式”
分支一:“核裂变”
→ 定义:重核分裂为中等核
→ 条件:慢中子轰击、临界体积
→ 实例:铀-235裂变、核电站、原子弹
→ 能量来源:比结合能增大,质量亏损
分支二:“核聚变”
→ 定义:轻核结合为较重核
→ 条件:极高温度与压力(热核反应)
→ 实例:太阳发光、氢弹、EAST装置
→ 能量来源: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更多
补充说明: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本质都是通过改变原子核结构,使系统趋向更稳定状态,从而释放结合能。
(二)、辨析常见误区:
提问1:核反应是化学反应吗?
明确:否!核反应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属于物理范畴;化学反应只涉及电子转移。
提问2:核电站会不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
解释:不会。核电站使用低浓度铀燃料,且有严格控制系统,无法达到瞬发超临界状态。
提问3:核聚变真的零污染吗?
说明:虽然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但中子辐照会使装置材料活化,仍需妥善处理。 1. 参与绘制,完善知识结构。
2. 辨析概念,澄清错误认识。
3. 提问质疑,深化理解层次。
4. 整理笔记,形成系统认知。
评价任务 结构完整:☆☆☆
辨析准确:☆☆☆
反思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建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针对高频误解进行集中辨析,纠正思维偏差,提升科学素养。强调核能安全常识,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从碎片化知识到系统化理解的跃迁。
课堂总结,升华价值
【5分钟】 一、从质能方程到人类命运:一堂课的精神回响 (一)、回顾核心知识点:
今天我们穿越微观世界,见证了两种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能量释放方式:一种是拆解重核的智慧,另一种是模仿太阳的壮举。我们学会了书写核反应方程,理解了链式反应的奥秘,也知道了“人造太阳”背后的千难万险。
(二)、引用费曼名言收尾: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学。”同样,核物理的世界依然充满未知。但我们不能因未知而恐惧,也不能因力量而狂妄。
(三)、升华式总结:
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公式与反应,更是一种深刻的启示: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核能如同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既能温暖人间,也能焚毁一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理性驾驭力量,以良知指引方向。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仅掌握打开原子世界的钥匙,更能守住那颗敬畏自然、造福人类的初心。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核聚变的光芒早日照亮万家灯火,而不是映照废墟残垣。 1. 跟随回顾,巩固要点。
2. 倾听名言,感悟哲理。
3. 思考责任,树立信念。
4. 升华情感,坚定志向。
评价任务 总结全面:☆☆☆
感悟深刻:☆☆☆
志向明确:☆☆☆
设计意图 采用“知识点+生活哲理”的升华模式,将科学知识上升至人文关怀层面。引用科学家话语增强权威性与感染力。结尾以诗意语言描绘愿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使命担当。整段总结兼具知识性、思想性与审美性,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核反应方程书写
1. 写出下列核反应方程,并判断属于裂变还是聚变:
(1)铀-235吸收一个中子后裂变为锶-90和氙-143,并放出若干中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氘核聚变成一个氦-3并释放一个中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氚核与氘核聚合成氦核并释放一个中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为何核聚变被称为“终极能源”?请从原料、能量密度、环境影响三个方面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探究:我的“人造太阳”设计方案
查阅资料,了解目前主流的核聚变约束方式(如磁约束、惯性约束)。假设你是科研团队的一员,请选择一种技术路线,简述其工作原理,并提出一项你认为可以改进的方向(如提高能量增益、延长等离子体稳定性等)。
要求:不少于200字,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者加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裂变
(2) ,聚变
(3) ,聚变
原因:① 原料丰富(海水中含大量氘);② 单位质量释放能量远高于裂变;③ 不产生高放射性长寿命废物,相对清洁。
二、拓展探究
参考方向:可围绕EAST使用的托卡马克装置展开,强调环形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改进建议可包括开发新型超导材料以增强磁场强度、优化加热方式(如中性束注入)、引入人工智能实时调控等。
板书设计
5.4 核裂变 核聚变
↓ ↓
重核分裂 轻核结合
(如铀-235) (如氢核)
能量来源:比结合能↑ → 质量亏损 → E=Δmc
链式反应:中子引发 → 多重中子 → 自持反应
↑
控制棒调节(核电站)
聚变条件:上亿℃ + 高压 + 约束(磁场/惯性)
对比维度:原料|产物|能量|控制难度|应用现状
核心理念:科技向善,理性前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极具冲击力,通过“原子弹”与“人造太阳”的对比成功点燃学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2. 角色扮演模拟链式反应效果显著,学生在活动中深刻理解了中子增殖与临界体积的关系。
3. 融入EAST装置等本土科技成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科技使命感。
不足之处
1. 对于比结合能曲线的解读仍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完全理解“为何中等核更稳定”的深层原因。
2. 小组讨论时间略紧,个别小组未能充分展开对聚变技术瓶颈的深入探讨。
3. 板书布局可进一步优化,思维导图部分可用彩色粉笔突出层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