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3:4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目录
Contents
文化常识
诵读感悟


文本探究

艺术感悟


文化常识

一、识作者
二、知背景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了解孟子
仁政学说
民本思想
性善论
了解孟子思想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了解《孟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历 史 背 景
诵读感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文 题 解 读
活动: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 全班齐读课文。
3. 结合注释,疏通句意,反复诵读,并划分层次。
明确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第一层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层次(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层次(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提出“四端”,并点明“四端”的意义。
文本探究

思考:
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初读课文
问题: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①忍心,狠心
我不忍其觳hú觫sù——《齐桓晋文之事》
②此指忍心对待,狠心加害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怜爱别人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研读第一层次】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性善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先王:①此指上古的圣贤之君
②前代君王
斯:连词,就,则
以:用
行:施行
运:运转,转动
上古的圣贤之君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研读第二层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所以:①这里表原因,……的原因
②用来……的
谓:说
今:假使,如果; 乍:突然; 孺子:小孩
怵chù惕tì: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内nà:同“纳”。内交,结交
要yāo:求取。要誉,博取名誉
乡党:同乡
恶wù:厌恶
其:代词,小孩的
然:这样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研读第二层次】
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有人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小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研读第二层次】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研读第二层次】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由是观之:由此看来。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羞恶wù: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是非:指事理的对与错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就是“爱人”,人与人相亲相爱。
义:义者,宜也。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礼:礼,体也。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智:智,知也。知道日常的东西,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
端:萌芽,发端
……也:表判断,……是……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研读第三层次】
由此看来,
没有哀痛怜悯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羞耻憎恶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谦逊推让之心,就不是人;
没有是非曲直之心,就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
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研读第三层次】
活动二:问题探究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wù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研读第三层次】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这
犹:如同,好像; 四体:四肢
而:第一处,表转折,却;
贼:伤害
凡:一切,所有 于我,在自身
扩:张大,推广 充:扩大,发挥,充实
若:好像 然:通“燃”,燃烧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安定
四海:借代天下
事:侍奉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研读第三层次】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自暴自弃);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的国君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人,是伤害自己的国君(暴弃君主)。
所有自身拥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涌出(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都不够用来侍奉父母。
【研读第三层次】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活动二:问题探究
1. 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研读第三层次】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1)不矛盾。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文 本 探 究
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合作探究: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但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文 本 探 究
【合作探究】本文中体现的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参考】
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艺术感悟

文 本 探 究
4.请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首先,孟子先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点;
接着,孟子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这里孟子指出人的天性善良。执政者也是人,如果他们推广善心,则天下大治。
从“由是观之”开始,孟子进一步推演他的思想,阐述“四端”。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文 本 探 究
合作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 本 探 究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人之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一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这一比喻的妙处在于,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便于读者理解后者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以“四体”喻“四端”,也能为后文论述张本。“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这里的“贼”是“伤害”的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四端而自弃,就像自残四肢一样愚蠢。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而充之”是扩大、充实的意思,与四肢不断生长发育相类似。通过一系列类比和比喻,孟子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理想。
本课小结

结构图示
孺子入井 
足以保四海
主题归纳
孟子先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反应,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论断人人都有“四端”,再进一步论述“四端”要靠教化修养,说明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气势磅礴。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当堂检测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D
【解析】A项,“内”同“纳”,结交。
B项,“要”同“邀”,求取。
C项,“然”同“燃”,燃烧。
D项,不含通假字。
一、选择题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其斯之谓与
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解析】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办法。
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随堂练习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