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3:5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从心性修养到天下担当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
作者/作品介绍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文化常识
“大学”:在古代有“博学”和“大人之学”两种含义。“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文意疏通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宗旨、根本原则
动词,彰明
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
达到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动词,接近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使……整齐有序
动词,修养
使……端正
使……真诚
获得
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根本
译文: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心、狠心
上古贤明君王
就、于是
省略、状后,在手掌上运转它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之所以……是因为/……的原因
假如,如果
快要
“内”,通“纳”,结交
小孩子
“要”,通“邀”,博取名誉
这样,那样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子要掉进井里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结交这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发端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那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涌出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认为自己不行
自己伤害自己
凡是自己具备四端的人
扩大
扩充
通达,引申为流淌
侍奉、服侍
文本探究
1.齐读课文,梳理两篇文本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文本 论证思路 论证结构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总分结构
提出“三纲”——阐述“三纲”实现的逻辑——提出“八目”——阐述“八目”的逻辑关系——强调“修身”的核心地位
提出论点——举例论证——推导“四心”——阐述“四端”——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总分总结构
2.在充分理解“八目”的内涵后,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理解“八目” 八目 内涵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目的
修身
基础
齐家→治国→平天下
认识事物一定要鞭辟入里
通过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修养自己的品性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安抚天下黎民百姓
3.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4.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5.孟子在文中的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请同学们展开探究。
观点一:不合理
(提示:可从论点、论据及论证出发,寻找不合理之处)
理由:
①观点过于绝对,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
②论据片面,不足以支持论点。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呢
③只证明人有恻隐之心,其他三心,无论据,未论证。
孟子在文中的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请同学们展开探究。
观点二:合理
(提示:可从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及时代背景思考)
理由:
①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
②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6.两篇文本在论述道理方面很巧妙,请概括其论证特点。
文本 论证特点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②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
①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②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课堂总结
“心性修养”是土壤,“天下担当”是果实。现代人们的种种善行既印证了儒家“性善论”的普世性,也赋予“明德”以时代内涵——个体良知与社会协作的融合,恰是“从心性修养到天下担当”的生动诠释。
愿我们以先贤为镜,在“明德至善”中涵养心性,在“知行合一”中勇担使命——如鲁迅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让个人微光汇成星河,照亮家国前行的征途。正如《礼记》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儒家的理想,更是每个时代青年应有的生命姿态。
课后作业
以“当代青年更需‘格物致知’”或“当代青年更需‘不忍人之心’”为题,撰写200字的辩论稿,要求引用两篇文本中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