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语文素养:1.掌握驳论与立论的文体特点。
2.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3.掌握主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写作要求:1.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做到一致。
2.合理运用论证方法与论证结构。
单 元 综 述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情 境 导 入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小说
散文
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
表达他在时代里的
呐喊
彷徨
安静地回忆过往
与他一同在失落中
朝花夕拾
杂文
将手中的笔,
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学 习 目 标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字音字形
预习检查
搽( ) 玄虚( ) 省悟( )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慨叹( ) 前仆后继( ) 倘若( )
chá
xuán
xǐng
miǎo
jǐ
kuāng
kǎi
pū
tǎng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诓 骗: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怀念古代社会,哀叹现实社会,文中表示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预习检查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等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小说集 《呐喊》等
主要作品
名字籍贯
名:周樟寿,周树人
籍贯:浙江绍兴
字:豫才
身份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现代文学奠基人
教育家、民主战士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预习检查
文学知识
《且介亭杂文》
特点
内容广泛
思想成熟
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
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此地时为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鲁迅遂取“租”字的右半边,取“界”字的下半部,再与“亭子间”的“亭”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命名
由来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预习检查
文体知识
内容
特点
体裁
杂文
是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杂文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
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 课 探 究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危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解题:本文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
鲁迅
对这一结论
提出了怀疑。
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高昂斗志和饱满热情
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
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
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从这篇议论文的开篇来看,作者是否急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据此分析文章论证的结构。
本篇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不同于我们以往所学。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开篇先是亮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错误观点。
其目的是亮出一个批驳的靶子,在批驳的过程中才阐明自己的观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驳论文
立论
驳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
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朗读首段,结合相关词句说明。
两年以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4.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转述第1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悲观论者的嘴脸。
“总”,国民党反动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此时国民党反动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真是可悲啊!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只”,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沉迷于“求神拜佛”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把国民党反动政府软弱无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5.围绕敌方的错误观点,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夸着“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
对方的论点
对方的论据
作者的分析判断
批驳的方式
直接反驳。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驳论证
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6.驳论文在批驳敌方观点的基础上再立论,读第6、7段,找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的依据。
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重读
省略号,说明中国有自信力的人举不胜举。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用反问句强力抨击敌方。
表达出一种赞美之情。
“不过”“总在”“不能”揭示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怒之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7.读第8、9段,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失掉自信力呢?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8.“中国的脊梁”的精神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思考。
本质:“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有坚硬、竖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课 堂 小 结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于华夏,我无比光荣。因为这片山河,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希望的光辉,如同明天的旭日让人追随着、信仰着。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曾在黑暗与硝烟中度过数个年头,那是血的记忆:先辈奋战驱赶外敌,经历炮火的洗礼和生死考验,以生命换取祖国的大好江山。希望大家把“中国的脊梁”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的脊梁”的精神传承视为使命!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 业 设 计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文论证清晰明确,层层深入,可谓是“推理的组合重拳”。请仿照这一驳论形式,反驳“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一观点。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