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 --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 --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3: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9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情 境 导 入
19 怀疑与学问
杂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
情 境 导 入
19 怀疑与学问
杂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陆九渊
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学 习 目 标
19 怀疑与学问
1.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完整、严谨的特点。
2.学习论证方法,分析本文论证语言的突出特点。
预习检查
作者简介
顾颉(jié)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
19 怀疑与学问
字音字形
预习检查
虚妄( ) 墨守( ) 折扣( )
停滞( ) 塾师( ) 程颐( )
譬如( ) 腐草为萤( )
wànɡ

zhé
zhì
shú


yínɡ
19 怀疑与学问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1.腐草化为萤火虫。
2.没有事实根据的。
3.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4.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5.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6.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腐草为萤】
【虚妄】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大儒】
【流俗】
19 怀疑与学问
新 课 探 究
19 怀疑与学问
1.从题目类型上来看,本文是论点型还是论题型?
论题型。
2.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除了提出了中心论点外,还有什么作用?
充当道理论据,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4.抓关键句是把握作者观点的有效办法,请速读课文,围绕中心论点,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第3段)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4段)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第5段)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6段)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5.第6段的关键句在文中非常重要,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第6段关键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不仅是……”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引出下文的论述;同时,“不仅是……,也是……”还表明了上下文间的进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6.根据对作者观点的把握,请简要梳理文章论述的结构层次。
学则须疑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怀疑是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
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已有知识和现成学问的作用
对提出新学问的作用
吸取知识
基础
升华
由浅入深
创造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7.根据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
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其次
第3到5段,作者充分论述了怀疑精神对于已有知识和学问的重要作用,即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最后
第6段,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作用,即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8.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1)道理论证(引证法)。
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即“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②第5段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③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道理论证就是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作用是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事实论证(例证法)。
①第4段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
②第6段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时善疑多问的事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事实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其作用是能够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对比论证。
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对比鲜明,是非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9.精读文段,赏析语言。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想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的前提。“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课 堂 小 结
19 怀疑与学问
这篇议论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告诫人们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 业 设 计
19 怀疑与学问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别”的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