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13:58:22

文档简介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24五上·鄂城期中)这三类物质中,保温性能最差的是(  )。
A.动物皮毛 B.金属材料 C.泡沫塑料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金属的材料保温性能是最差的,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的保温性能与物体的导热性有关,导热性越强的物体,散热越快,所以保温性就越差。
2.(2024五上·鄂城期中)和别人握手时,能感受到温暖,这种热传递的方式是(  )。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包括热辐射、热传递和热传导, 和别人握手时,能感受到温暖属于热传导。
3.(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物质中,传热最快的是(  )。
A.铜 B.木条 C.塑料条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考查材料的导热性,金属物质的导热性最强,木条、塑料的导热性比较差。
4.(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不属于热传递的是(  )。
A.取暖 B.炒菜 C.穿羽绒服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A.“取暖”通过热辐射或对流传递热量;
B.“炒菜” 通过锅具的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食材,均属于热传递。
C.“穿羽绒服” 是利用羽绒服内的空气和羽绒纤维阻隔身体热量向外散失,其核心是保温,而非热量的转移,因此不属于热传递。
故答案为C。
5.(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  )不是远古生物。
A.猛犸象 B.恐龙 C.非洲象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远古生物指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
A.猛犸象是约1万年前灭绝的冰河时期哺乳动物,属于远古生物;
B.恐龙是约6600万年前灭绝的中生代优势物种,典型的远古生物;
C.非洲象是至今仍存活于非洲大陆的现代哺乳动物,并非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不属于远古生物。
故答案为C。
6.(2024五上·鄂城期中)遗传学家孟德尔选择(  )做的遗传实验。
A.豌豆 B.辣椒 C.水仙花
【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因其具备多个适合遗传学研究的优势。首先,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和统计;其次,豌豆花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天然状态下多为纯种,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豌豆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能快速获得大量实验后代,提高研究效率。这些特点使豌豆成为遗传学实验的理想材料,助力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故答案为A。
7.(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哪种方法不能帮助科学家研究恐龙?(  )
A.发现并记录化石 B.修复骨骼 C.查阅资料自己思考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研究恐龙的核心是基于客观证据。
A.“发现并记录化石” 是获取恐龙存在、形态等信息的直接一手证据,是研究的基础;
B.“修复骨骼” 能还原恐龙的骨骼结构,进而推测其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等,属于关键研究步骤;
C.“查阅资料自己思考” 若仅停留在主观思考而无化石等客观证据支撑,无法形成科学结论,不属于有效的恐龙研究方法。
故答案为C。
8.(2024五上·鄂城期中)生物体的亲代与后代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着(  )的现象。
A.相同 B.相似 C.不同
【答案】B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生物体亲代与后代的性状关系存在“遗传”和“变异”两种情况。遗传指亲代性状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特征;变异则指后代与亲代或后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选项A“相同” 过于绝对,因变异存在,亲代与后代性状不会完全一致;选项C“不同”仅体现变异,忽略了遗传带来的相似性。而“相似”既包含遗传导致的共性,也不排除变异带来的细微差异,准确概括了亲代与后代的性状关系。故答案为B。
9.(2024五上·鄂城期中)判断几个陌生人是否是一家人时,一般通过(  )来判断。
A.相貌 B.动作 C.说话声音
【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亲属间常因基因遗传,在五官(如眼睛形状、鼻梁高度、脸型)、肤色、发型等关键外貌特征上呈现明显共性,这种相似性具有直观性和较高辨识度,是大众最直接的判断标准。B选项“动作”和C选项“说话声音”更多受后天环境、习惯影响,个体差异大,且亲属间未必存在显著共性,因此不能作为判断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故答案为A。
10.(2024五上·鄂城期中)科学家主要通过(  )了解关于远古时期生物的信息。
A.化石 B.远古文字 C.光盘
【答案】A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远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是直接记录远古生物形态、结构乃至生活习性的“实物证据”,是科学家研究远古生物最核心、最可靠的依据。B选项“远古文字”仅存在于人类文明出现后的极短时间内,远晚于绝大多数远古生物的存在时期,无法提供相关信息;C选项“光盘”是现代存储介质,与远古时期毫无关联。因此,只有化石能帮助科学家了解远古生物。故答案为A。
二、判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每题1分,共10分)
11.(2024五上·鄂城期中)如果需要保温,一般需要用热的良导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保温的核心是减少热量散失,而热的良导体(如金属)具有传热快的特点,会加速热量传递,无法起到保温作用。反之,保温需要使用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棉花、泡沫等),它们的传热能力弱,能有效阻碍热量的流失或传入,从而达到保温效果。例如保温杯的夹层、羽绒服的羽绒,都是利用热的不良导体实现保温。题目说法错误。
12.(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在选择锅的时候,最好选择“把手”用钢做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选择锅的把手需考虑隔热性。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速度快,锅体受热时,钢制把手会迅速升温,容易导致使用者烫伤。实际中,锅把手多采用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木质、硅胶等),这类材料传热慢,能有效阻隔热量,使用时更安全。因此,不建议选择“把手”用钢做的锅。
13.(2024五上·鄂城期中)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散热较快;但是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散热较慢。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14.(2024五上·鄂城期中)热在空气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导依赖物质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导效率极低;辐射是物体向外发射热射线,并非空气自身的传热主导方式。而对流是流体(液体、气体)特有的传热方式:空气受热后变轻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形成循环流动,从而高效传递热量。因此,热在空气中主要通过对流方式传递。
15.(2024五上·鄂城期中)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独一无二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外貌特征
【解析】【分析】在广袤的生物世界里,遗传与变异如同一对密不可分的“搭档”,始终以普遍而持续的姿态上演。它们不仅是生命传承的核心密码,更是物种得以分化、生命得以演化的根本基石。所谓变异,指的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乃至子代个体彼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性状上显现出的差异。正是这种贯穿于生命延续的变异现象,赋予了每个生命体独特的“身份标识”——即便血脉相连,也不会有完全复刻的面容;即便基因相近,也总能找到细微的容貌差别。可以说,变异正是造就每个人相貌独一无二的关键所在。
16.(2024五上·鄂城期中)物体导热的能力各不相同。(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物质传递热量的本领千差万别。基于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那些能让热量快速穿透、传递效率高的,被定义为热的良导体;反之,那些阻碍热量流动、传递速度缓慢的,则被称作热的不良导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物体这种特性,如铁锅手柄是木质的,锅体是铁质的。
17.(2024五上·鄂城期中)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是因为金属制品比木制品更冷。(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金属和木制品在同一环境中温度相同,感觉更凉的关键是二者导热性差异。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手接触时,手部热量会被金属快速吸收并传导出去,导致手部温度迅速下降,从而产生“更凉”的感觉;而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吸收和传导热量的速度慢,手部热量流失少,所以感觉不那么凉。并非金属本身更冷。题目说法错误。
18.(2024五上·鄂城期中)化石长颈鹿的脖子不像现生长颈鹿的脖子那样长,身高不像现生长颈鹿那样高,头上的角也是各种各样的。这说明现生长颈鹿跟化石长颈鹿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长颈鹿与现生长颈鹿的形态差异,恰恰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而非无亲缘关系。生物在长期演化中,会因环境适应等因素发生性状改变,化石记录了这种演化的中间状态。二者在核心特征(如偶蹄、食草习性、颈部骨骼结构的同源性)上存在明显遗传关联,形态差异是变异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证明它们存在直系或近缘的亲缘关系。题目说法错误。
19.(2024五上·鄂城期中)在生物代代相传的漫长过程中,后代表现出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在生机盎然的生物界中,遗传与变异如同两条交织的生命脉络,始终以普遍且持续的姿态贯穿于所有物种的繁衍历程。它们不仅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核心机制,更是推动物种分化、促成生物界亿万年来不断进化的根本基石。
所谓变异,指的是生物在世代交替时,亲代与子代之间、乃至同代个体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性状上展现出的不同特质。而随着岁月流转、世代更迭,这些由变异催生的性状差异,会在遗传的承载与环境的筛选中不断累积,使得后代与亲代、后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分野愈发明显,最终推动着生命形态一步步走向丰富与多样。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20.(2024五上·鄂城期中)防控新冠病毒有效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新冠病毒作为传染病病原体,其流行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针对性防控措施均围绕这三点展开: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感染者、追踪密切接触者)可从源头减少病毒扩散;切断传播途径(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能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链条;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增强个体免疫力)可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三者协同作用,是经过实践验证的防控新冠病毒的有效策略。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1.(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   。
【答案】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对所有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的统称,其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清晰观察。这类生物涵盖范围极广,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病毒、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和单细胞藻类等。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空气及生物体内,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命活动多样,既有引发疾病的病原体,也有参与物质循环、生产食品(如发酵)、医药研发等对人类有益的种类,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024五上·鄂城期中)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   。
【答案】良导体;不良导体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定义。
23.(2024五上·鄂城期中)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
【答案】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辐射是一种无需依赖空气、水或其他任何介质(物体)就能传递热量的方式,其本质是物体通过发射电磁波来传递能量。例如,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就是通过太阳辐射实现的——宇宙空间近乎真空,没有介质传递热量,但太阳的电磁辐射能穿越真空到达地球并转化为热能。地球上的物体也会向外辐射热量。
24.(2024五上·鄂城期中)使热量尽快降下来的过程叫作   。
【答案】散热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散热指的是物体或生物将自身积累的热量通过特定方式释放出去,以实现温度降低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用热传递的基本原理,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途径实现热量转移。例如,人体通过皮肤与冷空气接触(对流)、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传导)、身体向周围环境辐射来散热;工业中则可能通过散热片、风扇等设备加速热量传递。散热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如给热水降温)、生物调节(如动物的喘息散热)和工程技术(如电子设备的散热设计)中,是维持温度平衡的关键过程。
25.(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有一些稳定的相貌特征是从父母那儿获得的,如双眼皮或单眼皮、有酒窝或没有酒窝等。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称为   。
【答案】性状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在生物学中,性状指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题目中提到的双眼皮、酒窝等相貌特征,属于形态结构类性状,由亲代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因此具有稳定性和遗传性。除了这些外在特征,性状还包括身高、肤色等生理特征,以及鸟类的筑巢行为等行为特征。性状由基因决定,但也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
26.(2024五上·鄂城期中)   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答案】细胞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解答】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定义。
27.(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可以根据地层沉积的动植物的特点推测出恐龙的   ,还可以根据恐龙   化石推测恐龙的食性。
【答案】生活环境;牙齿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地层沉积具有时间顺序,越古老的地层位于越下层。通过分析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中伴生的动植物化石,可推测恐龙的生存年代。而恐龙的食性与取食器官及消化残留密切相关:植食性恐龙牙齿多为扁平的勺状或叶状,适合研磨植物;肉食性恐龙牙齿尖锐弯曲,利于撕裂猎物。此外,恐龙的粪便化石或胃容物化石中残留的植物碎屑、动物骨骼等,也能直接证明其食性。
28.(2024五上·鄂城期中)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40×,则此时这台显微镜下的物体图像被放大了   倍。
【答案】400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义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
故答案为:400。
四、科学探究。(第1-3题每空1分,第4题2分,共10分)
29.(2024五上·鄂城期中)在铁棒A、B、C三个位置分别用蜡油粘住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铁棒的D处加热,如图一。
(1)用酒精灯给铁棒加热时,   处的温度最高,   处的温度最低。
(2)蜡油受热熔化后,火柴会从铁棒上掉下来。   处的火柴会最先掉下来,其次是   处的火柴,最后是   处的火柴。
(3)我认为,热是从铁棒温度较   的部分传向了温度较   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   。
(4)我可以用箭头在图一中标出热传递的方向。
【答案】(1)D;A
(2)C;B;A
(3)高;低;热传导
(4)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铁棒是热的良导体,热量通过热传导方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酒精灯直接加热D处,因此D处作为热源直接作用点,温度最高。A位置距离D最远,最后掉落。
(2)铁棒通过热传导传递热量,热量从加热点向四周扩散,且传递遵循“近快远慢”规律——离D处越近的位置,最先接收到热量,温度升高越快,蜡油会率先达到熔化温度而融化,导致火柴最先掉落;离D处中等距离的位置,热量传递稍慢,蜡油熔化滞后,火柴随后掉落;离D处最远的位置,热量传递最慢,蜡油最后熔化,火柴掉落时间最晚。因此掉落顺序为C点在D点之后,B点在C点之后,A点最后。
(3)热量总是沿着铁棒的温度梯度传递 —— 从温度更高的区域流向温度更低的区域。而这种借助物体直接接触,把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是从同一物体的某个部分传导至其他部分的传热方式,被称为热传导。
(4)热量在铁棒中的传递遵循 “从高温到低温” 的规律,故而直接由D处向A处传导就能实现热量转移。据此画出即可。
(1)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用酒精灯给铁棒加热时,距离加热点近的D处的温度最高,距离加热点远的A处的温度最低。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蜡油受热熔化后,火柴会从铁棒上掉下来。距离加热点最近D处的火柴会最先掉下来,其次是C处的火柴,最后是距离加热点最远的A处的火柴。
(3)热是从铁棒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了温度较低的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4)热是从铁棒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了温度较低的部分,所以从D向A传递即可。
1 / 1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24五上·鄂城期中)这三类物质中,保温性能最差的是(  )。
A.动物皮毛 B.金属材料 C.泡沫塑料
2.(2024五上·鄂城期中)和别人握手时,能感受到温暖,这种热传递的方式是(  )。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3.(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物质中,传热最快的是(  )。
A.铜 B.木条 C.塑料条
4.(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不属于热传递的是(  )。
A.取暖 B.炒菜 C.穿羽绒服
5.(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  )不是远古生物。
A.猛犸象 B.恐龙 C.非洲象
6.(2024五上·鄂城期中)遗传学家孟德尔选择(  )做的遗传实验。
A.豌豆 B.辣椒 C.水仙花
7.(2024五上·鄂城期中)下列哪种方法不能帮助科学家研究恐龙?(  )
A.发现并记录化石 B.修复骨骼 C.查阅资料自己思考
8.(2024五上·鄂城期中)生物体的亲代与后代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着(  )的现象。
A.相同 B.相似 C.不同
9.(2024五上·鄂城期中)判断几个陌生人是否是一家人时,一般通过(  )来判断。
A.相貌 B.动作 C.说话声音
10.(2024五上·鄂城期中)科学家主要通过(  )了解关于远古时期生物的信息。
A.化石 B.远古文字 C.光盘
二、判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每题1分,共10分)
11.(2024五上·鄂城期中)如果需要保温,一般需要用热的良导体。(  )
12.(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在选择锅的时候,最好选择“把手”用钢做的。(  )
13.(2024五上·鄂城期中)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
14.(2024五上·鄂城期中)热在空气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
15.(2024五上·鄂城期中)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独一无二的。(  )
16.(2024五上·鄂城期中)物体导热的能力各不相同。(  )
17.(2024五上·鄂城期中)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是因为金属制品比木制品更冷。(  )
18.(2024五上·鄂城期中)化石长颈鹿的脖子不像现生长颈鹿的脖子那样长,身高不像现生长颈鹿那样高,头上的角也是各种各样的。这说明现生长颈鹿跟化石长颈鹿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
19.(2024五上·鄂城期中)在生物代代相传的漫长过程中,后代表现出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
20.(2024五上·鄂城期中)防控新冠病毒有效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1.(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   。
22.(2024五上·鄂城期中)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   。
23.(2024五上·鄂城期中)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
24.(2024五上·鄂城期中)使热量尽快降下来的过程叫作   。
25.(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有一些稳定的相貌特征是从父母那儿获得的,如双眼皮或单眼皮、有酒窝或没有酒窝等。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称为   。
26.(2024五上·鄂城期中)   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27.(2024五上·鄂城期中)我们可以根据地层沉积的动植物的特点推测出恐龙的   ,还可以根据恐龙   化石推测恐龙的食性。
28.(2024五上·鄂城期中)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40×,则此时这台显微镜下的物体图像被放大了   倍。
四、科学探究。(第1-3题每空1分,第4题2分,共10分)
29.(2024五上·鄂城期中)在铁棒A、B、C三个位置分别用蜡油粘住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铁棒的D处加热,如图一。
(1)用酒精灯给铁棒加热时,   处的温度最高,   处的温度最低。
(2)蜡油受热熔化后,火柴会从铁棒上掉下来。   处的火柴会最先掉下来,其次是   处的火柴,最后是   处的火柴。
(3)我认为,热是从铁棒温度较   的部分传向了温度较   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   。
(4)我可以用箭头在图一中标出热传递的方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金属的材料保温性能是最差的,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的保温性能与物体的导热性有关,导热性越强的物体,散热越快,所以保温性就越差。
2.【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包括热辐射、热传递和热传导, 和别人握手时,能感受到温暖属于热传导。
3.【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考查材料的导热性,金属物质的导热性最强,木条、塑料的导热性比较差。
4.【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A.“取暖”通过热辐射或对流传递热量;
B.“炒菜” 通过锅具的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食材,均属于热传递。
C.“穿羽绒服” 是利用羽绒服内的空气和羽绒纤维阻隔身体热量向外散失,其核心是保温,而非热量的转移,因此不属于热传递。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远古生物指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
A.猛犸象是约1万年前灭绝的冰河时期哺乳动物,属于远古生物;
B.恐龙是约6600万年前灭绝的中生代优势物种,典型的远古生物;
C.非洲象是至今仍存活于非洲大陆的现代哺乳动物,并非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不属于远古生物。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因其具备多个适合遗传学研究的优势。首先,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和统计;其次,豌豆花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天然状态下多为纯种,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豌豆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能快速获得大量实验后代,提高研究效率。这些特点使豌豆成为遗传学实验的理想材料,助力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研究恐龙的核心是基于客观证据。
A.“发现并记录化石” 是获取恐龙存在、形态等信息的直接一手证据,是研究的基础;
B.“修复骨骼” 能还原恐龙的骨骼结构,进而推测其运动方式、生活习性等,属于关键研究步骤;
C.“查阅资料自己思考” 若仅停留在主观思考而无化石等客观证据支撑,无法形成科学结论,不属于有效的恐龙研究方法。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生物体亲代与后代的性状关系存在“遗传”和“变异”两种情况。遗传指亲代性状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特征;变异则指后代与亲代或后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选项A“相同” 过于绝对,因变异存在,亲代与后代性状不会完全一致;选项C“不同”仅体现变异,忽略了遗传带来的相似性。而“相似”既包含遗传导致的共性,也不排除变异带来的细微差异,准确概括了亲代与后代的性状关系。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亲属间常因基因遗传,在五官(如眼睛形状、鼻梁高度、脸型)、肤色、发型等关键外貌特征上呈现明显共性,这种相似性具有直观性和较高辨识度,是大众最直接的判断标准。B选项“动作”和C选项“说话声音”更多受后天环境、习惯影响,个体差异大,且亲属间未必存在显著共性,因此不能作为判断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远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是直接记录远古生物形态、结构乃至生活习性的“实物证据”,是科学家研究远古生物最核心、最可靠的依据。B选项“远古文字”仅存在于人类文明出现后的极短时间内,远晚于绝大多数远古生物的存在时期,无法提供相关信息;C选项“光盘”是现代存储介质,与远古时期毫无关联。因此,只有化石能帮助科学家了解远古生物。故答案为A。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保温的核心是减少热量散失,而热的良导体(如金属)具有传热快的特点,会加速热量传递,无法起到保温作用。反之,保温需要使用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棉花、泡沫等),它们的传热能力弱,能有效阻碍热量的流失或传入,从而达到保温效果。例如保温杯的夹层、羽绒服的羽绒,都是利用热的不良导体实现保温。题目说法错误。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选择锅的把手需考虑隔热性。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速度快,锅体受热时,钢制把手会迅速升温,容易导致使用者烫伤。实际中,锅把手多采用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木质、硅胶等),这类材料传热慢,能有效阻隔热量,使用时更安全。因此,不建议选择“把手”用钢做的锅。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散热较快;但是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散热较慢。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分析】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导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导依赖物质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传导效率极低;辐射是物体向外发射热射线,并非空气自身的传热主导方式。而对流是流体(液体、气体)特有的传热方式:空气受热后变轻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形成循环流动,从而高效传递热量。因此,热在空气中主要通过对流方式传递。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外貌特征
【解析】【分析】在广袤的生物世界里,遗传与变异如同一对密不可分的“搭档”,始终以普遍而持续的姿态上演。它们不仅是生命传承的核心密码,更是物种得以分化、生命得以演化的根本基石。所谓变异,指的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乃至子代个体彼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性状上显现出的差异。正是这种贯穿于生命延续的变异现象,赋予了每个生命体独特的“身份标识”——即便血脉相连,也不会有完全复刻的面容;即便基因相近,也总能找到细微的容貌差别。可以说,变异正是造就每个人相貌独一无二的关键所在。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物质传递热量的本领千差万别。基于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那些能让热量快速穿透、传递效率高的,被定义为热的良导体;反之,那些阻碍热量流动、传递速度缓慢的,则被称作热的不良导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物体这种特性,如铁锅手柄是木质的,锅体是铁质的。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金属和木制品在同一环境中温度相同,感觉更凉的关键是二者导热性差异。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手接触时,手部热量会被金属快速吸收并传导出去,导致手部温度迅速下降,从而产生“更凉”的感觉;而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吸收和传导热量的速度慢,手部热量流失少,所以感觉不那么凉。并非金属本身更冷。题目说法错误。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长颈鹿与现生长颈鹿的形态差异,恰恰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而非无亲缘关系。生物在长期演化中,会因环境适应等因素发生性状改变,化石记录了这种演化的中间状态。二者在核心特征(如偶蹄、食草习性、颈部骨骼结构的同源性)上存在明显遗传关联,形态差异是变异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证明它们存在直系或近缘的亲缘关系。题目说法错误。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在生机盎然的生物界中,遗传与变异如同两条交织的生命脉络,始终以普遍且持续的姿态贯穿于所有物种的繁衍历程。它们不仅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核心机制,更是推动物种分化、促成生物界亿万年来不断进化的根本基石。
所谓变异,指的是生物在世代交替时,亲代与子代之间、乃至同代个体彼此之间,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性状上展现出的不同特质。而随着岁月流转、世代更迭,这些由变异催生的性状差异,会在遗传的承载与环境的筛选中不断累积,使得后代与亲代、后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分野愈发明显,最终推动着生命形态一步步走向丰富与多样。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新冠病毒作为传染病病原体,其流行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针对性防控措施均围绕这三点展开: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感染者、追踪密切接触者)可从源头减少病毒扩散;切断传播途径(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能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链条;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增强个体免疫力)可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三者协同作用,是经过实践验证的防控新冠病毒的有效策略。
21.【答案】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对所有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微小生物的统称,其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清晰观察。这类生物涵盖范围极广,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病毒、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和单细胞藻类等。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空气及生物体内,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命活动多样,既有引发疾病的病原体,也有参与物质循环、生产食品(如发酵)、医药研发等对人类有益的种类,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答案】良导体;不良导体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解答】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定义。
23.【答案】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辐射是一种无需依赖空气、水或其他任何介质(物体)就能传递热量的方式,其本质是物体通过发射电磁波来传递能量。例如,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就是通过太阳辐射实现的——宇宙空间近乎真空,没有介质传递热量,但太阳的电磁辐射能穿越真空到达地球并转化为热能。地球上的物体也会向外辐射热量。
24.【答案】散热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散热指的是物体或生物将自身积累的热量通过特定方式释放出去,以实现温度降低的过程。其核心是利用热传递的基本原理,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途径实现热量转移。例如,人体通过皮肤与冷空气接触(对流)、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传导)、身体向周围环境辐射来散热;工业中则可能通过散热片、风扇等设备加速热量传递。散热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如给热水降温)、生物调节(如动物的喘息散热)和工程技术(如电子设备的散热设计)中,是维持温度平衡的关键过程。
25.【答案】性状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在生物学中,性状指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题目中提到的双眼皮、酒窝等相貌特征,属于形态结构类性状,由亲代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因此具有稳定性和遗传性。除了这些外在特征,性状还包括身高、肤色等生理特征,以及鸟类的筑巢行为等行为特征。性状由基因决定,但也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
26.【答案】细胞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解答】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所组成,但病毒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中才能体现。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定义。
27.【答案】生活环境;牙齿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地层沉积具有时间顺序,越古老的地层位于越下层。通过分析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中伴生的动植物化石,可推测恐龙的生存年代。而恐龙的食性与取食器官及消化残留密切相关:植食性恐龙牙齿多为扁平的勺状或叶状,适合研磨植物;肉食性恐龙牙齿尖锐弯曲,利于撕裂猎物。此外,恐龙的粪便化石或胃容物化石中残留的植物碎屑、动物骨骼等,也能直接证明其食性。
28.【答案】400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义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
故答案为:400。
29.【答案】(1)D;A
(2)C;B;A
(3)高;低;热传导
(4)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铁棒是热的良导体,热量通过热传导方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酒精灯直接加热D处,因此D处作为热源直接作用点,温度最高。A位置距离D最远,最后掉落。
(2)铁棒通过热传导传递热量,热量从加热点向四周扩散,且传递遵循“近快远慢”规律——离D处越近的位置,最先接收到热量,温度升高越快,蜡油会率先达到熔化温度而融化,导致火柴最先掉落;离D处中等距离的位置,热量传递稍慢,蜡油熔化滞后,火柴随后掉落;离D处最远的位置,热量传递最慢,蜡油最后熔化,火柴掉落时间最晚。因此掉落顺序为C点在D点之后,B点在C点之后,A点最后。
(3)热量总是沿着铁棒的温度梯度传递 —— 从温度更高的区域流向温度更低的区域。而这种借助物体直接接触,把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是从同一物体的某个部分传导至其他部分的传热方式,被称为热传导。
(4)热量在铁棒中的传递遵循 “从高温到低温” 的规律,故而直接由D处向A处传导就能实现热量转移。据此画出即可。
(1)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用酒精灯给铁棒加热时,距离加热点近的D处的温度最高,距离加热点远的A处的温度最低。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蜡油受热熔化后,火柴会从铁棒上掉下来。距离加热点最近D处的火柴会最先掉下来,其次是C处的火柴,最后是距离加热点最远的A处的火柴。
(3)热是从铁棒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了温度较低的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4)热是从铁棒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了温度较低的部分,所以从D向A传递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