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单元小结(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单元小结(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23:16:57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单元小结
1.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Na+;含量最多的酸根离子是Cl-。( )
3.海水淡化、海水制镁、海水“晒盐”过程中都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4.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
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6.食盐属于盐,纯碱属于碱。( )
7.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
8.向一固体上滴加盐酸时产生了无色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 )
考点1 海洋化学资源 
1.(山东滨州中考)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关于海洋中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B.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
D.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镁
2.(四川达州中考)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可提取食盐。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粗盐中的杂质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 __。
(2)过滤后,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__ __(填化学式);若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 __(任写一条即可)。
(3)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__ __时即停止加热。
3.(四川内江中考)表格是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KNO3不饱和溶液大
D.2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考点2 溶解度 
4.(四川宜宾中考)为探究K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忽略水的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90
溶解度/g 34 40 54
A.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3%
B.②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②的溶液降温到20 ℃时会析出固体
D.③的溶液质量是77 g
5.(四川达州中考)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描述。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交点P的意义是__ _ __。
(2)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 __g。
(3)将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 __。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__ __法提纯甲。
考点3 常见的盐 
6.(湖北中考)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HCO3俗称小苏打,Na2CO3俗称__ __。
②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 mL,pH约1.5。体温约37 ℃。
③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提出猜想】
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
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__ __(填“强”或“弱”)。
【实验探究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 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 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 g 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数据】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远大于5;②Na2CO3__ __。
【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反思评价】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__ __。
【拓展延伸】Al(OH)3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__ __。
考点4 复分解反应 
7.(四川自贡中考)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l- NO SO CO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Ca2+ 溶 溶 微 不
Mg2+ 溶 溶 溶 微
A.盐酸是挥发性酸
B.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
C.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
D.室温下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可发生反应
8.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a2+、Cu2+、NO、Cl-
B.Na+、Mg2+、SO、Cl-
C.Na+、K+、CO、SO
D.Na+、Ba2+、Cl-、NO
9.(广西钦州钦南区三模)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对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实验后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图一
【活动一】
(1)同学们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A、B中,完成了如图一所示的三组实验。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写其中一个)。
【活动二】
(2)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__ __(填化学式)。
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图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有__ __(填化学式)
继续滴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 有CO、 无Ca2+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 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O、无Ca2+
继续滴加FeCl3溶液 __ __ 有OH-
【反思与评价】
(4)小明同学对方案一提出疑问,他的理由是__ __。
(5)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 __(填序号)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①稀盐酸  ②熟石灰  ③氯化钡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单元小结
1.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氯化钠。( × )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Na+;含量最多的酸根离子是Cl-。( √ )
3.海水淡化、海水制镁、海水“晒盐”过程中都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
4.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 )
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
6.食盐属于盐,纯碱属于碱。( × )
7.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 )
8.向一固体上滴加盐酸时产生了无色气体,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CO。( × )
考点1 海洋化学资源 
1.(山东滨州中考)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关于海洋中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B.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
D.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镁
2.(四川达州中考)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可提取食盐。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粗盐中的杂质有泥沙、氯化钙、氯化镁,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搅拌,加快溶解速率__。
(2)过滤后,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__Mg(OH)2、CaCO3__(填化学式);若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__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等)__(任写一条即可)。
(3)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__较多固体__时即停止加热。
(1)粗盐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2)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滤渣中除泥沙外,还含有Mg(OH)2、CaCO3;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3)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
3.(四川内江中考)表格是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KNO3不饱和溶液大
D.2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由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正确;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B错误;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KNO3不饱和溶液大,C错误;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则20 ℃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1.6%,D错误。
考点2 溶解度 
4.(四川宜宾中考)为探究K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忽略水的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90
溶解度/g 34 40 54
A.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3%
B.②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②的溶液降温到20 ℃时会析出固体
D.③的溶液质量是77 g
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则100 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4 g氯化钾,故15 g氯化钾加入50 g水中,固体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A正确;4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0 g氯化钾,故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 g氯化钾,此时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为15 g+5 g=20 g,此时②的溶液为饱和溶液,B错误;②溶液为饱和溶液,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②溶液降温到20 ℃时会析出固体,C正确;9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54 g,即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4 g氯化钾,则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7 g,③中加入氯化钾的总质量为15 g+5 g+10 g=30 g,90 ℃时50 g水最多溶解27 g KCl,此时溶液的质量为27 g+50 g=77 g,D正确。
5.(四川达州中考)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描述。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交点P的意义是__在t1_℃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__。
(2)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70__g。
(3)将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乙>甲>丙__。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__降温结晶__法提纯甲。
(1)交点P的意义是:在t1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即在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40 g,则50 g水中最多溶解20 g,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 g+50 g=70 g。(3)t1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是:乙>甲=丙,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乙>甲=丙;升温至t2 ℃,甲和乙的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还是乙>甲,丙升温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所以将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4)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3 常见的盐 
6.(湖北中考)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HCO3俗称小苏打,Na2CO3俗称__纯碱__。
②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 mL,pH约1.5。体温约37 ℃。
③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提出猜想】
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__Na2CO3+2HCl===2NaCl+CO2↑+H2O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
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__强__(填“强”或“弱”)。
【实验探究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 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 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 g 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数据】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远大于5;②Na2CO3__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__。
【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反思评价】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__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__。
【拓展延伸】Al(OH)3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相比Al(OH)3,从与胃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__与胃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造成胃胀__。
【查阅资料】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提出猜想】碳酸钠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实验探究1】当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为11和9,故碳酸钠溶液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强。【分析数据】由图可知,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反思评价】该实验模拟人体分泌胃液进行实验,实验没有模拟人体的温度。【拓展延伸】碳酸氢钠会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产生气体会造成腹胀。
考点4 复分解反应 
7.(四川自贡中考)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Cl- NO SO CO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Ca2+ 溶 溶 微 不
Mg2+ 溶 溶 溶 微
A.盐酸是挥发性酸
B.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
C.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
D.室温下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可发生反应
8.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是( D )
A.Ca2+、Cu2+、NO、Cl-
B.Na+、Mg2+、SO、Cl-
C.Na+、K+、CO、SO
D.Na+、Ba2+、Cl-、NO
9.(广西钦州钦南区三模)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对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实验后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图一
【活动一】
(1)同学们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A、B中,完成了如图一所示的三组实验。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Na2CO3+CaCl2===CaCO3↓+2NaCl[或Ca(OH)2+Na2CO3===CaCO3↓2NaOH]__(写其中一个)。
【活动二】
(2)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__H+__(填化学式)。
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图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有__OH-__(填化学式)
继续滴加稀盐酸 产生气泡 有CO、 无Ca2+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CaCl2(合理即可)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O、无Ca2+
继续滴加FeCl3溶液 __产生红褐 色沉淀__ 有OH-
【反思与评价】
(4)小明同学对方案一提出疑问,他的理由是__碳酸钠也会使酚酞溶液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OH-__。
(5)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①__(填序号)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①稀盐酸  ②熟石灰  ③氯化钡
【进行】(1)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是白色沉淀,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Cl2===CaCO3↓+2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2)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碳酸钙,碳酸钙与氢离子不能共存,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氢离子。(3)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酚酞溶液遇碱变蓝,所以溶液中有OH-。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某溶液,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实验结论:有CO、无Ca2+,碳酸钙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滴加足量某溶液可以是氯化钙溶液。③继续滴加FeCl3溶液,实验结论: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与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实验现象为产生红褐色沉淀。(4)方案一: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根离子。(5)①根据上述实验,则滤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可以除去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进行处理后再排放,①符合题意;②滤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熟石灰,除去碳酸根离子同时有氢氧根离子生成,不能除去氢氧根离子,②不符合题意;③滤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向滤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钡,可除去碳酸根离子,不能除去氢氧根离子,③不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