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11 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4: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的亚洲
第 11 课 古 代 日 本
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唯物史观)
2.掌握幕府统治建立的相关史实,分析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知道封建时代日本的庄园经济、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了解幕府统治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他国长处以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并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认识武士道的实质和日本善于学习的精神,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地理位置环境;
(1).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地理环境特点: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3)地理环境影响: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国岛
九州岛
“乐浪海(今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
汉代史籍中,日本被称为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发展历程:
1世纪-2世纪
3世纪
5世纪
兴起:
大和出现:
基本实现统一: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北海道
汉委奴国王金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4、大和国的统治: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这个国家?
大 王
(王 室)
贵 族
平民
平民
平民

生产组织形式
私有领地
②奴隶制国家
部民
地位近似奴隶
大和政权结构
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随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和国的矛盾日益暴露。
①贵族权力过大,威胁大王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
田部
海部
从事农业
从事海洋捕捞
①部民制
②平民沦为部民,激起反抗。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
二、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因功高而擅权,专横跋扈,政治腐败。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据《日本书纪》整理
7世纪前期,日本国内现状如何?
①皇权衰落;贵族实力强大,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③派遣唐使学习中国,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国力逐步强盛。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②隋唐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催生改革观念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隋书 倭国传》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书纪》
2.隋唐时期中日交往
(1)隋朝时,日本国与隋朝交往密切。
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
(2)唐朝时,日本国与唐的交往进一步频繁,即派遣唐使唐到大唐学习。
二、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
3.时间、人物:646年 孝德天皇
4.学习对像: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
中大兄皇子
皇极天皇
中臣镰足
中大兄皇子
苏我入鹿
“乙巳之变”
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之诏》。
二、大化改新
4.特点:日本效仿唐朝典章制度
5.大化改新的内容
(1)政治上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二、大化改新
5.大化改新的内容
(2)经济上
内容 作用
公地公民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班田收授法: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度。
①削弱地方贵族,底层劳动人民有了生活保障;
②无自由奴隶成为自由公民;奴隶制走向瓦解。
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国家实力
封建土地国有制
租(实物地租) 庸(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地方特产)
明治维新
1—2世纪
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
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646年
大化改新
开始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设
幕府于镰仓
1868年
德川幕府亡
奴隶制时期
封建制时期
中央集权制
幕府统治
资本主义
6.改革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正式改称日本国
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改革性质:一场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大化改新
唐长安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二、大化改新
5.改革启示:
九州
日本民族通过学习使得自身强大,由此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②国家发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人才;
③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文化。
强烈的
危机意识
创新思维
“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武士和武士集团
①经济: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②政治: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1)背景:
庄园主
武 士
性质
血缘关系
主从关系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2)庄园的形成:①特权:并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②武士集团形成
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2.武士和武士集团
目的:
成员:
性质:
形成: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武士)
小的武士集团组成大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2)效忠对像:主公而非国家
(3)武士精神形成要素:
①经济上依赖领主
②在社会上以武艺、战争为职业
③政治上以掌握政权为目的
④思想上以主从关系为道德准则
3.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农、工、商

日本封建等级
我退休了
大权在握
影响: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四.幕府统治
1.幕府的统治: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①.时间地点:12世纪晚期镰仓 源氏首领源赖朝
②.形成标志: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源赖朝1192年正式出任征夷大将军,于镰仓设府理事。日本由此进入幕府把持国家政权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192
1378
1590
1868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德川幕府
实质: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江户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四.幕府统治
2.幕府统治:
(1)事件: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
(2)特点: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影响:
①幕府与天皇朝延并存,天皇大权旁落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
③逐渐形成武士道(效忠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主公)。
四.幕府统治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日本国?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中日两国关系?
日本靖国神社
理性对待,睦邻友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时间、改革者
幕府统治
形成
特征
主要内容
影响
646年,孝德天皇
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影响
源赖朝设幕府于镰仓,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政治上
经济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土地、部民国有
2.班田收授法
3.统一赋税
随堂训练
右图是“汉倭奴国王”金印,“倭奴国”指的是( )
A. 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 B. 天皇统治时期的日本
C. 6世纪前的日本 D. 大化改新时期的日本
2. 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照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C. 改革派积极提倡 D. 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3.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判断,颁发诏书的是( )
孝德天皇 B. 明治天皇 C. 明仁天皇 D. 彼得一世
C
B
A